奇瑞是如何从一个地方小国企一步步成长为后来的国产车老大的?
长期以来,可以说是国产品牌中的绝对老大。
作为安徽省芜湖市的地方国企,奇瑞是怎么做到的?今天我们将讲述奇瑞的故事。
奇瑞努力奋斗,白手起家,全靠自己。当时叫“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零件公司?因为当时不具备汽车生产资质。
最初几年,奇瑞秘密造车。奇瑞的造车项目其实早在1992年就开始布局了。
当时芜湖刚刚经历了水灾,需要迅速恢复经济。市政府一听,说:“嘿,芜湖一个村办工厂,一台简单的设备,一年就造了几百辆车,创造了1多亿元的产值?”
我心想:造车这么赚钱,造吧!
当初芜湖市找到了一汽的大腿,“啪”的一声抱住了,成立了一汽扬子底盘厂。但没想到因为销量不好,只用了两年就分道扬镳了。
本着不离不弃的精神,芜湖人决定自己动手。我和一汽打过交道,决定去一汽挖人。
所以在1996年,奇瑞从一汽挖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名叫尹同跃,他后来成为奇瑞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当尹同跃到达芜湖时,他一脸迷惑,发现那里的条件不是一般的艰苦。他只有30万市政府批下来的资金,当时最多会买一辆思域。
没办法,R&D团队头两年只能在破旧的毛纺厂工作。没有空调,夏天人们可以生活,但是电脑总是死机,太热。冬天大家手上都长满了冻疮。
直到政府投入巨资,奇瑞才正式走上造车之路。
发动机被外国人欺负也是巧合。大家都说奇瑞的发动机厉害,是奇瑞先造的发动机。
奇瑞买不到发动机,只好花2980万美元引进福特的一条二手发动机生产线。
当时外国技术人员还提出了“交钥匙协议”的不平等条约。
你什么意思?就是国外技术人员组装的时候,中国人是不能进去看的,只能在设备全部装好之后才能拿到启动钥匙。
说白了:东西都可以给你,想学技术?不会吧!
不仅如此,这些外国技术人员还喜欢“钓鱼”,几个月没装生产线了。
最后,奇瑞实在等不及了,决定让老外:“回家吧,我们自己装。”
经过500多天的自学,生产线终于在1998年底安装调试完毕。5个月后,1发动机点火成功。
这意味着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接下来就要解决车身和底盘了。
因为尹同跃是一汽的,所以奇瑞决定效仿捷达,车身也不能完全照搬吧?
因此,奇瑞采取了“曲线救国”的策略:从西班牙西亚特公司购买了托莱多车型的技术。
因为托莱多和捷达本来出自同一个平台,据说车身可以直接和底盘匹配,根本就不换。
这辆车制造时没有“出生证明”
车终于造出来了,但是奇瑞没有执照去造。奇瑞风云成了“黑户口”,不可能光明正大的在市场上卖车。
这有点像:现在的电动车,老人的音乐,残疾人的四轮车,有点感觉。有些不是无证经营吗?
芜湖市政府只能再次“曲线救国”,将奇瑞列入乘用车目录,以所谓“偷偷摸摸”的方式作为出租车出售。
销量也不怎么样。1年,大概卖了2000台。
奇瑞和SAIC“结婚”获得了生产资格,最后“生下”一个儿子。我们不能一直这样做“黑户”。
但是,在国内拿到“准生证”几乎是不可能的。申报太难了,背后都是小伎俩。申报不是陷阱吗?
“嘿,爸爸,我做了一件你以前不让我做的事。现在可以同意了吧?”
现在唯一的出路就是找国内大型车厂合作,加入他们,变相拿到生产许可证。
有点像这样:有些朋友特别想要一个一线城市的户口,人不在,就协议结婚定居,有点像这样。
我开始问一汽和东风:“你们是谁?”我不在乎你。稍后我会问SAIC。一开始,我不同意。我不想白要。
但最后在市政府的努力下,终于实现了。你看,这个政府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在以前的奇瑞车上,你可以看到“SAIC奇瑞”的字样,这是当时出来的东西。
但是,SAIC一开始就没给奇瑞好脸色看,规定了“四不”原则。你什么意思?不投资,不分红,不参与管理,没有风险,奇瑞要给SAIC 20%的股份。
这和夫妻之间为了上户口而达成的一些协议如出一辙。一个给钱,一个什么都不给,就是想要一个名分,一个身份,对吧?
奇瑞没办法。想要就可以有生产资质。
奇瑞发展迅速,开始腾飞。从01到03年,得益于SAIC,奇瑞销量快速上升。现在奇瑞有了身份,可以放开手脚去卖了。
当时奇瑞风云售价8.8万,比同级捷达便宜1/3。而且它的基础和外观本来就是借鉴捷达的,很快就被市场接受了。
最后扣除成本,利润654.38+0.3亿。甚至当时奇瑞高管都感叹:“原来造车这么赚钱。”
然后在2002年和2003年,销量继续成倍增长,分别达到5万台和9.03万台。
这也是奇瑞至关重要的一年。它不仅推出了最著名的车型——QQ,还与奥地利发动机公司AVL合作设计了多达65,438+08台发动机。
这也为奇瑞日后研发自己的发动机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SAIC看到奇瑞这边销量飙升,就对奇瑞说:“为什么我不多投资,你让我多投资股份?”
我这么想的时候,奇瑞大概是这么想的:刚来找你的时候,我不理,说不投资,不冒险,白要我20%的股份。现在我在追求你?不同意!
SAIC多次增持股份未果。2003年,它结束了与奇瑞的这段“婚姻”。这一年,奇瑞也拿到了生产资质,算是“独立账”。
但是凭良心说,SAIC并没有那么势利,几年的合作确实帮了奇瑞很多。
首先,通过自己的营销网络帮助奇瑞打开市场;然后奇瑞因为风云的车身和底盘问题被大众起诉,也是SAIC帮的忙。
只是大家谈生意,利益第一,大家不用带情绪。这只是一个正常的业务。
2004、2005年,奇瑞开始留下隐患。2004年,奇瑞遇到了一些麻烦:一是领导层变动,原董事长詹夏来辞职。同时奇瑞QQ被通用起诉抄袭,导致销量下滑,只有8.65万台,不在少数。
好在事情尘埃落定后,2005年奇瑞销量上涨118%,达到18.9万辆。
从这个角度来看,2004年和2005年的整体表现还过得去,不错,但危险的种子已经隐约种下。
首先,企业人员内部调整过于频繁,会影响发展。
然后在2005年,一个“以量换市”的行为导致奇瑞低端廉价的形象深入人心,同时压缩了自身的利润空间,导致负债增加。
奇瑞以后吃了这个埋雷的苦头。有兴趣的话,我以后再单独具体说。
当然,2005年,奇瑞也做了一件大事:完全自主研发的1 ACTECO发动机下线,标志着中国品牌终于开始有了自己的发动机。
2006年和2007年,奇瑞迎来了巅峰时刻,于是随后几年,奇瑞销量不断攀升:2006年,30.5万辆;2007年386,5438+00,000台都很不错了。
这两年是奇瑞的巅峰时刻,销量在所有品牌中排第四,但是所有的,比如丰田,本田,都排在一起,都能排第四。
奇瑞的销量在2008年曾短暂下滑。2008年晚些时候,奇瑞销量开始下滑,当年销量35.6万辆。
这个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中国汽车销量增速从上年的265,438+0.84%下降到6.7%。然后奇瑞本身也有很多问题。
首先,同年8月,更换了销售总经理;拳头产品奇瑞A3,各种“跳票”,下半年要到9月26日才正式上市,也会影响销量。
所谓的“新企业战略”、“多品牌转型”也容易出问题。
2009年和10年是奇瑞最后的辉煌岁月,接下来的2009年对奇瑞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今年,奇瑞拆分为四个品牌:奇瑞、凯瑞、瑞奇和林炜。
安徽师范大学《奇瑞汽车营销模式对策分析》称,奇瑞选择多品牌战略是为了摆脱中低端廉价国产车形象,布局中高端汽车市场做出的一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