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R&D资金推进科技强国建设

创新驱动发展是重要的核心发展战略,研发投入不断增加,直接带动了我们近年来科技的长足进步。然而,随着研发支出总量的增加,R&D强度逐渐接近国际上限。如何利用好R&D基金并提高其效率将是未来中国科技创新的关键。

优化R&D基金使用结构,提高R&D基金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例;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加大科研人员投入,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引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保护知识产权,提高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如科技创新板的建设,将科技创新成果与资本市场对接,获得发展资金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竞争是人才和经济实力的竞争。近年来,中国在科学研究方面投入巨大。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2019657亿元的研发支出,比上年增长11.6%,研发支出规模仅次于美国。R&D强度,即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8%,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超过欧盟15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目前对R&D投资的规模和R&D强度均居世界前列,未来将继续快速增长。

科研经费是科技发展的基本支撑,能否用好科研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和潜力。中国上万亿的科研经费到底是谁在投资?谁在使用它?资金的使用效果如何?如何在相关政策和制度建设中保证科研经费的高效合理使用?以上问题我们将一一分析。

中国R&D基金的来源和使用

企业和政府是我国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数据显示,从1995到2016,企业的R&D资金占比从30%左右上升到70%,政府资金占比从25%下降到20%左右,说明企业已经成为R&D资金的最主要来源。在企业的R&D资金中,国内上市企业约占40%,其中国有企业贡献过半,国内上市企业前10都是央企。然而,私营部门也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2018年度,阿里巴巴和中兴在R&D的投资超过了中石油和中国建筑。

我国使用的执行机构主要是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从1995到2016,企业实施的R&D资金比例从40%上升到77%,科研机构比例从42%下降到15%左右,高校比例从10%以上下降到9%左右。企业已经成为科研经费使用的最重要的执行机构。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

科研经费的用途一般分为三类,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其中,基础研究是指探索没有具体或直接应用的科学知识;应用研究是指发明技术解决人类实际问题;实验开发是指开发产品和优化流程。目前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研经费明显不足。2016年,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R&D基金分别占R&D基金总额的5%和10%,两者之和仅占15%;美国和日本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研发经费占30%以上,英国和法国高达60%。从1995到2016,R&D基金用于我国基础研究的比例基本保持不变,而用于应用研究的比例下降了一半以上,大量R&D基金用于实验发展。诚然,实验发展是科技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国对实验发展的高投入也带来了“工程导向型”的产出增长,但对基础研究尤其是应用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长期以来阻碍并将制约中国科技进步的发展和潜力。

R&D基金的使用效果

基于论文、专利、知识产权进出口、诺贝尔奖获奖情况的全球比较,我们发现,近年来我国科技实力有了长足进步,多项指标已处于世界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中国学者和研究人员从事科学和工程(S & amp;e)该领域发表论文数量已居世界第一,这与国内科研人员注重数量和论文的科研评价机制密切相关。然而,高质量论文的引用率和在世界顶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仍有较大差距。

中国的专利申请量位居世界第二,并保持快速增长。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在2018年,美国的申请人提交了56142件PCT(专利合作条约)申请,其次是中国的53345件和日本的49702件。与2017相比,中国PCT专利申请量增长9.1%,远高于美国-0.9%的增速。按照目前的趋势,中国有望在未来两年内超过美国。在专利授权率方面,中国和美国、日本还有明显的差距。

从知识产权进出口成本来看,我国知识产权进出口逆差巨大。根据知识产权局的数据,2018年,中国对外知识产权支付了35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四大专利进口国,而知识产权出口总额仅为56亿美元左右。中国近四分之一的知识产权费用支付给美国,高通、IBM和苹果等公司是全球专利出口的“大户”。中国知识产权进出口的巨大逆差说明,虽然近年来专利申请量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但在利用专利创造价值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从诺奖获奖情况来看。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截至2018年,诺贝尔奖已颁发给904位个人和24个组织。在物理、化学、医学三个自然科学领域,美国分别获得89个奖项、69个奖项和100个奖项,占据半壁江山。日本努力了几十年,有26个人获得了诺贝尔奖。直到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中国本土科学家才实现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

好钱还是要花在刀刃上

创新驱动发展是重要的核心发展战略,研发投入不断增加,直接带动了我们近年来科技的长足进步。然而,随着研发支出总量的不断增加,R&D强度逐渐接近国际上限,未来研发支出增速的下降是可以预见的。如何利用好R&D基金并提高其效率将是未来中国科技创新的关键。

一是优化R&D基金使用结构,提高R&D基金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例。目前,R&D基金用于中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例太低。一方面是因为“工程化”的研究导向,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迅速转化为自己的产品,长期享受发达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红利。这种模式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开始遇到瓶颈。另一方面,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分工不合理,造成过多资源流向实验研制环节。在国际上,大学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应用研究,企业从事实验开发。我们是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以实验开发为主。因此,有必要调整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重点,形成合理分工,提高整体R&D效率。

第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科研的特点之一是不确定性,而资金管理的初衷是保证资金的合理规范使用。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所以科研经费的管理一直是个难题。要给科研人员足够的自主权,避免过于细致、过于死板,让科研经费真正为科研服务;还要加强监督,防止科研经费的浪费、滥用和腐败。未来应在加强诚信制度的基础上,给予科研人员足够的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尤其是在基础研究等不确定性较大的领域。应允许科研预算因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变化而适当合理调整,资金使用寿命应更加灵活,使资金使用寿命与研究周期合理匹配,既满足了研究的实际需要,又避免了科研资金的突然使用,这归根结底还是科研人员自己最清楚,这就要求在资金使用上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此外,有必要简化一些资金管理程序,以便将他们从繁琐的编制预算和填写报销表格中解脱出来。同时,要加强科研人员的信用体系建设。对于科研经费的挪用、滥用和弄虚作假,应参照学术造假实行一票否决制,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第三,加大科研人员的投入,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引进。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长期以来,中国的R&D基金存在“人多”的问题。R&D经费更多用于设备采购、试验费、差旅费、研究费等。,科研人员支出低。这种做法没有充分尊重研究人员的脑力劳动,也无助于他们专注于自己的研究,也无助于吸引优秀的R&D人才。目前,我国科技人员和工程师数量居世界第一,但高端人才数量仍然不足。未来应加大对R&D人才的投入,特别是创造良好的R&D条件和生态,如更好的扶持政策、科研环境、扶持资金、文化和生活氛围等。吸引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来中国开展创新活动。

第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保护知识产权,提高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的成功率约为10%,与发达国家的30%至40%相差甚远。大量的优秀成果停留在实验室技术阶段。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键是要有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激励政策和专利收益分配制度,能够充分激发科技人员和机构的巨大创造活力。在这方面,美国的Bayh-Dole法案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其核心是知识产权收益分成三部分:1/3归学校或公司,1/3归R&D团队,1/3归负责成果转化的中小型创新企业。1978期间,美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5%,而这一数字在拜赫-多尔法案出台后的短时间内增长了10倍。虽然我国也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但在支持和鼓励转化机构方面仍有较大的政策空间,地方和单位的相关配套实施细则也有待进一步落实。

第五,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如科技创新板的建设,科技创新成果可以与资本市场对接,获得发展资金,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从国外经验看,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特别是发展服务创新型企业的资本市场,对支持和促进科技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美国已经形成了以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区域交易所和场外交易为基础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其中,纳斯达克的定位是服务科技创新企业,其市场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提供多套上市标准,满足不同市值、不同行业特点的科创企业上市需求。纳斯达克自1971成立以来,为美国培育和孵化了英特尔、微软、苹果、谷歌等一批成功的科技企业,为美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发挥了关键作用,被誉为美国“新经济的摇篮”。日本作为科技强国,也有发达的资本市场体系。除了东京证券交易所主板,还有Jastak、Mazaz等专门服务成长型企业,为不同规模、不同阶段的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股票市场。目前国内资本市场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门槛过高,标准单一。新三板作为场外市场,流动性差,融资功能不足。这些原因导致了大量国内科技企业到海外上市。因此,我们认为应该进一步完善以法治和信用为基础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强信息披露,激活市场流动性,使资本市场真正发挥对生产要素的定价功能。同时推动天使基金、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的发展,形成技术改造全生命周期的资金支持。

当前,科技创新是发展的重点领域。从数据上看,我们现在的科研更注重短期成果。作为后来者,这种试图“弯道超车”的心态无可厚非,但如果忽视基础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将极大影响中国科技实力提升的后劲。只有充分尊重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利用好日益丰富的R&D资源,才能让中国的科技创新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作者:刘峰为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王锴为中国银河证券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郑重声明,发布本信息的目的是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