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工作内容

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核心,以推进技术创新环境建设和高技术产业化发展为目标,通过组织实施“植树造林”工程,进一步完善高技术产业化政策法规建设,推进高技术产业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重点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着力发展创新集群,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发展升级;有效集聚和激活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增强对创新环境和产业化的支撑能力,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商业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1.实施“育苗”工程,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育苗”工程是利用创新基金、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企业孵化器、海外科技园等政策工具,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孵化和培育,支持其成长。

创新基金1999 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创新基金坚持“支持创新、鼓励创业”的宗旨,积极探索公共财政科技资金“公开、公平、公正”的管理和运作模式。7年来,创新基金以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资本金投入等形式,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资源环境、节能新能源、高技术服务业等技术领域项目近8000个,带动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投入约为中央的17倍。在创新基金的支持下,无锡尚德等65,438+000多家高科技中小企业在国内外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为加强创新基金项目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更加有效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初步建立了创新基金网络工作体系、国家创新基金工作体系和社会化协作体系三大工作体系。创新基金已经成为我国政府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渠道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创业者为目的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孵化器搭建了科技与经济的桥梁,成为区域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吸引和聚集科技人才的重要载体。他们在推动社会、经济和技术进步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目前,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正朝着多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有以下特殊形式:

●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服务中心是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主要形式之一。服务于新成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为R&D、试生产和企业经营提供设施,提供政策、管理、法律、金融、融资、营销、培训等方面的服务,降低创业风险和成本,提高企业存活率和成功率,为社会培养成功的科技企业。从1987,全国首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创业中心,发展到2005年的534家,其中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孵化器134家。在孵企业近4万家,占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1/3,创造直接就业机会717281,吸引各类科技人才在各类孵化器创业近46万人,累计毕业企业17135家。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经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之一,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到2005年,经科技部和教育部批准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共有50个,企业6075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746家,高校师生创办的企业1165438家。

●留学人员创业园是经科技部、教育部、人事部、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的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公益性科技服务机构。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通过各部门的政策鼓励和支持,为留学人员创业开辟了“绿色通道”,引进了大批学业有成的留学人员创业。目前有***21三部委一局批准的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试点单位。

●国际企业孵化器是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为境外科技研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在中国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服务的专业机构。同时也是帮助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寻求海外合作伙伴,实现跨国经营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和保障的服务机构。从1996开始,科技部先后选择了北京、Xi安、上海、苏州、武汉、天津、成都、重庆、广州9个国家创业服务中心作为国际企业孵化器试点单位。

中国海外科技园是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就是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组织动员东道国政府力量和社会资源,探索建立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海外创业发展的国际化服务平台。科技部已批准设立7个火炬海外科技园:中国火炬(新加坡)创业中心、中美马里兰科技园、中英科技园(剑桥)、中英科技园(曼彻斯特城)、中俄友好科技园、中奥科技园、中澳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中心)。

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是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中高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促进新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自1988启动以来,优先支持创新性强、科技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行业* * *技术带动作用大的新产品开发和试制,积极研究、制定或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特别是加强对装备制造业和能够促进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产品的支持。

2.实施“植树造林”工程,促进高新技术从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升级。

造林工程是为了进一步深化国家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和软件基地的功能,促进产业技术联盟的形成,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作用,组织发展各类产学研创新联盟组织;推进火炬创新试点城市(区)试点工作,探索快速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机制和环境。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高国际竞争力而设立的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首个国家高新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到1997年6月,已有53个国家高新区获批。到2005年,企业41.990家,从业人员521.000人,营业总收入3441.5亿元。工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和R&: D投入分别占全国的9%、5%和1/3。

国家高新区自成立以来,走过了以理念创新和环境建设为核心的起步阶段。以制度创新和完善管理体系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目标的创新建设阶段;目前已进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第二次创业阶段。随着“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和“创新园区”的发展,国家高新区将实现新的跨越。

实践证明,国家高新区始终高举创新旗帜,充分发挥区内政策、资源、管理优势,积极集聚创新资源,探索内涵式增长模式。成为中国高技术产业化成果丰硕、高新技术企业集中、民营科技企业活跃、创新创业氛围浓厚、金融资源关注和进入的地区。成为集约型社会经济发展的典范,在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科技工业园发展之路。

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是利用区域内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优势,依托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链完整、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和相关中小型科技企业,为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特色产业竞争优势而建立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1995年,科技部批准设立首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江苏海门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05年,科技部认定了129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涵盖了电子信息等近20个高技术领域或专业,全国形成了一大批软件、集成电路、通信设备、生物医药等快速发展的产业集群,成为区域性产业结构。

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是引领中国软件产业化发展的一面旗帜和重要力量。从65438到0995,科技部开始组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科技部在全国认定了32个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形成了由政府服务、技术支持、中介咨询、人才培训、园区管理等组成的配套服务体系,为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软件产业化发展道路创造和积累了宝贵经验。随着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化和国际化的不断发展,火炬中心开展了多项创新而有效的工作,如软件产业基地软件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国软件出口欧美项目(COSEP)和软件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等。

国家火炬计划是火炬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国家科技计划成果为基础,以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和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支持电子与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与应用、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环境保护等高新技术领域的项目。通过实施火炬计划项目和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来指导火炬计划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造就了联想、海尔、华为、大唐、四通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和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企业的知名品牌和重要无形资产。

科技兴贸专项行动是推进火炬计划国际化,支持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确保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一项科技专项工作。从1999开始,科技兴贸行动专项工作主要包括科技兴贸环境体系建设、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认定和管理、加强基地自主品牌“育苗”和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设、海外创业企业平台建设、推进科技兴贸政策措施研究、编制《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和重点出口示范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为加快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增强其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其在科技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设立的科技中介机构。1992,科技部批准成立全国首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山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遍布全国和主要行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网络。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生产力促进中心1.27个,从业人员1.6万人,其中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生产力促进示范中心1.28个。

火炬创新实验市(区)试点工作是通过有针对性的功能政策实验,更有效地培育科技创新驱动的中小企业群体,促进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升级,形成更有利于支持自主创新的区域或局部环境。首批试点城市(区)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深圳、宁波、东莞、无锡。火炬创新实验城市(区)工作主要分为准备启动、重点实施和跟踪观察、推广实施、总结评估。

3.建设技术创新环境体系,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通过技术、资本和人才的市场建设,促进技术转移,完善和发展技术市场体系;推进金融创新,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技术创新环境建设和产业化的人才队伍体系。

技术市场是在贯彻中共中央“开放技术市场,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决定的背景下诞生的。经过近20年的发展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一套技术市场的基本运行框架,搭建了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平台。技术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科技与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截至2004年底,国家、省、市、县四级共建立技术市场管理机构1 . 5万多个,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1 . 2万个,技术交易服务机构和技术交易机构6万多个,从业人员1 . 654 38+0万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未来,技术市场将在促进产学研结合、技术转移和技术管理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人才培养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方面,是实现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重要保证。火炬计划人员培训体系包括建立培训基地、培训网络、信息平台等。主要培养从事创新环境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管理人员,努力培养懂技术、善于管理、勇于创新、勇于奋斗的科技管理人才和科技产业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是短期与长期、国内与国外、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资本投融资体系建设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火炬中心一直致力于推动火炬计划与金融资本的有效结合,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参与火炬计划和创新基金的实施,构建科技风险投资网络,发行高新区建设债券,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平台。发起并组织社会化解决方案——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旨在为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进中关村科技园区未上市公司挂牌股份转让试点工作并扩大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