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奥运会与奥运营销

从65438年到0896年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是由私人和公司赞助的。第一届经费来源于会费、门票、顾拜旦等捐款人的捐款,其中乔治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他相信奥运会的复兴将有助于提升希腊在海外的形象。柯达从第一届开始赞助奥运会。国际奥委会的知识产权收入已从这一届。本届奥运会* * *发行了12枚纪念邮票。虽然数量不多,但知识产权的授权使用是现代奥运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

营销在第二届和第三届奥运会上更加明显。为了配合当时的巴黎和伦敦世博会,奥运会的会期延长至5个月左右,削弱了奥运会本身的影响力。1908奥运会吸取了前两届的教训,缩短了会期,但营销工作并没有太大起色。

正式赞助始于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瑞典公司买断了奥运会照片和纪念品的独家销售权。

1920安特卫普奥运会商业广告(户外)开始盛行,负面影响也很大。1924年巴黎奥运会室内广告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现,因为国际奥委会从即日起禁止在比赛场馆做广告。1932洛杉矶奥运会是第一届严格按照商业原则运作的奥运会,第一次盈利。1936柏林奥运会由于纳粹的影响成为最有争议的奥运会。不过从营销的角度来说,这次奥运会还是第一次出现。虽然当时是免费的,观众也仅限于柏林的少数市民,但电视转播权已经是举办现代奥运会的最大资金来源。1948伦敦奥运会组委会说服英国广播公司(BBC)花费3000美元获得电视转播权,这是开放付费电视转播权的第一个先例。

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启动国际营销计划,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司赞助资金和实物,包括运动员食品和给获奖运动员的鲜花。同时,奥运纪念币第一次发行收入占德国慕尼黑奥运会组委会收入的52.8%,从65438到0972。

在1964东京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创造了特许经营权,奥林匹亚商标被授予一家烟草公司,该公司获得了第一笔特许权使用费收入1万美元。精工-爱普生将其全新的应时技术应用于比赛计时。

1968墨西哥奥运会开始使用彩电直播,电视转播收入大增。国际奥委会于1972年开始考虑与主办国、国际体育联合会(ISF)和主办国组委会(NOC)瓜分奥运会。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开始由专业机构营销。到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时,628个赞助商提供了700万美元。

1980莫斯科奥运会是营销最不成功的一次。因为苏联禁止商业广告,没有国内赞助商,只有几个国际品牌赞助奥运会。

总的来说,1980之前的奥运营销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整体营销方案,加上举办的巨大开支,政府需要大量投入,举办奥运会带来的沉重财政负担导致各国申办积极性不高,现代奥运会发展陷入困境。由于举办奥运会费用的上涨,以及莫斯科和蒙特利尔奥运会的巨额亏损,萨马兰奇在1980当选新一届主席后,开始强调营销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重要性。国际奥委会开始为奥运会制定完整、透明的营销计划,制定了一系列营销政策,使国际奥委会和主办国都获利,同时奥运会也走出了困境,成为各国竞相参与的赛事。

1983成立了新的资金来源委员会,后更名为国际奥委会市场营销委员会,全面负责奥运会的市场营销工作。在国际奥委会执委会的领导下,成立了一个协调委员会,负责执行市场开发委员会制定的市场开发原则和计划。奥运营销的目标是保证奥运资金的稳定性,增强国际奥委会的独立性。奥运会的营销计划主要包括特许赞助商计划、电视转播权、特许授权和门票收入四个方面。

TOP计划的实施,使IOC开始了与合作伙伴的长期战略合作(1985)。这一计划直到今天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使得国际奥委会与其忠诚的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的关系更加稳固,享受到了奥运会带来的好处。国际奥委会首次将赞助商分为官方赞助商、官方供应商和特许经营商。不同层次的赞助商使得不同层次的企业参与奥运会成为可能,同时赞助收入大幅增加。洛杉矶奥运会组委会严格限制赞助商数量为30家,只选择一流的超级企业,每种保留一家;赞助金额最低为400万美元,赞助商获得了奥运会无形资产在某类商品上的专用使用权。因此,同类公司之间的竞争大大加剧。可口可乐饮料公司投资654.38美元+0260万美元,超过百事可乐公司。日本富士胶片公司投资700万美元取代柯达公司成为奥运会专用胶片,一举打入美国市场。

电视直播使奥运会成为全球关注的事件。1984的电视转播覆盖了156个国家超过25亿的观众。目前,电视转播权收入已经成为国际奥委会营销的最大收入来源。在电视转播权的出售上,尤伯罗斯采用了招标的方式。此前电视转播权收入最高的是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不过是65438美元+0.01亿。洛杉矶奥运会遭到了前苏联等一些国家的抵制。原本估计电视转播权收入很难超过莫斯科奥运会。但在竞标中,仅在美国就卖出了2.25亿美元的天价,其他地区总收入飙升至2.87亿美元。

特许经营使奥林匹克知识产权在商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1984奥运会上销售带有奥运标志的商品给组委会带来了215万美元的收入。

随着奥运会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各国都在竞相举办奥运会。新的营销方式不断涌现,奥运营销面临的是如何避免过度商业化,尤其是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的过度商业化,已经被广泛诟病。在保证奥林匹克精神和体育运动纯洁性的同时,吸引足够的资金举办奥运会,是各国组织者面临的共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