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硅谷之谜的思考
看完《硅谷之谜》,1吕问我看完这本书有什么感受。我的大脑给我的唯一反馈是“成功不可复制”。说真的,这不是抄序言。这是我的真实感受,也是我不善言辞的一种表现。或许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硅谷的成就”。
看完这本书,如果你问我硅谷的成功因素是什么,我可以从硅谷的神秘中找到让我印象最深的几个词:斯坦福、风险投资、背叛与包容、多元化、工程师文化和三大理论。
第一章吴军博士主要介绍硅谷概况,第二章是主流成功学关于他身边硅谷奥秘的分析。
第三章和第四章认真描述了硅谷的发展,颇有故事性。对于没看过它的姊妹篇《浪潮之巅》的我来说,讲的都是创始人们互相跳过去成立新公司的故事(借用中国传统历史故事讲述者的话),第五章和第六章介绍了硅谷成功的秘诀——叛逆与包容,多元化,拒绝平庸,包容失败。最后,第七章和第八章科学地升华了其成功的奥秘。它是新的,不被工业时代的传统体制思维(机械思维)束缚,而是成就了自己的思维(三论)。到目前为止,这是我从吴军博士的论述中得到的认识,也感叹在这里成就了硅谷奥秘的创造者们,尤其是他们越挫越勇的精神。
PS:相对于我每天看的小说和人文书籍,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知识性很高的书。很多专业细分领域的有识之士我也记不清一个个了。大公司的大老板虽然眼熟,但是深入下去容易自大,还是需要系统梳理。如果有必要的话,应该用手写笔记的方式记住,这样和别人分享也可以很有趣。
看了《硅谷之谜》,看了吴军博士的《硅谷之谜》,感触颇深,颠覆了我以前的很多观念和看法,同时也让我接触到了很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和知识,收获颇丰。回到这本书的主题,吴军博士其实是在回答一个问题。全世界有数不清的科学园区。为什么硅谷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为什么这个二战前默默无闻的旧金山湾区,却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创新中心,诞生了无数伟大的公司,比如苹果、谷歌、脸书、思科、雅虎等等。硅谷的成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全世界的科技园都在争抢模式和学习,但没有一个能达到硅谷的成就。那么硅谷取得巨大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第一,叛逆与包容。叛逆能成为硅谷的一种正常现象,与加州人勇于冒险、尝试新事物的传统有关,法律的保护也对叛逆文化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鼓励员工的叛逆行为,促进整个地区的技术进步,加州政府甚至禁止公司私下达成君子协议。硅谷的风险投资家也鼓励现有公司不断孕育新公司。他们不仅为新公司提供资金,甚至帮助新公司从前公司挖人。
第二,多元文化。旧金山湾区经历了四次殖民和移民。第一次是在西班牙人发现旧金山湾区之后。第二次是淘金热带来的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移民;第三次是二战后硅谷崛起,移民涌入。第四次,互联网大潮过后,大量专业人士来到硅谷。大量移民是硅谷的企业家。他们从一开始就面向全球市场,开发全球人民使用的产品,不断聚集全球精英。
第三,拒绝平庸。随着硅谷的发展,生活和商业成本都在上升。只有少数利润高、发展快的公司才能活下来,否则就得搬出硅谷。这样,优胜劣汰就会持续下去,硅谷的创新活力就会一直保持下去,这就迫使创业者拒绝平庸。
第四,容忍失败的文化。风险投资文化的本质是对失败的宽容。在硅谷,风险投资家不会因为创业者失败就停止对他们的投资。除了创业水平,公司对项目失败的容忍度也很高。
第五,工程师文化。在美国,工程师和律师、医生一样,都是社会地位高、受人尊重、收入高的专业人士。在国内很多公司,程序员通常自称“码农”,对比一下就能看出来。工程师文化,首先是自己解决问题,还要有很强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不相信权威。硅谷有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加上图灵奖获得者和香农奖获得者,* * *拥有数百名世界级科学家。在硅谷,人们更关注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否有理有据,而不是谁得出的结论。
七、扁平化管理。扁平化管理最明显的特点是报告层级少,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流通的衰减;另一个特点体现在去中心化,可以大大提高效率;第三个重要特点是限制上级对下级的人事权。扁平化管理的本质是一种新的契约合作关系,而不是传统企业中的隶属和所有权关系,让员工对公司和个人的责任大于对上级的责任。
看完《硅谷之谜》,我真正了解了硅谷一大批科技公司的发展,包括斯坦福大学和风险投资,以及他们的互动是如何促成了硅谷今天的巨大发展成就。龚,培训部
对硅谷之谜的思考3。上周六在博库书店看了一本书,读了一半的《硅谷之谜》。这几天断断续续看了一整本书,又一次觉得对吴军博士很佩服。
《硅谷之谜》是《浪潮之巅》的续集,主要目的是分析硅谷之所以是硅谷的原因。很多人或者媒体会把硅谷形成的原因总结为“气候好”、“有大学(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旧金山)”、“风险投资”、“政府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其中谷歌前CEO施密特就是气候论的支持者之一。
吴军博士分别对每一个观点进行了重新分析和解读,逐一否定了这些理由,并承上启下,分析了“硅谷的发展和独特性——反叛和容忍反叛、多元文化、拒绝平庸,以及硅谷的企业文化——容忍失败文化、扁平化管理、工程师文化、不迷信权威、改变世界的情怀”,进而分析比较了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科学基础。
这是我第一次了解三大理论的整体概况。以下是我个人的简单理解:
控制论主要是在过程中随时根据反馈做出改变,对应工业时代自上而下决策的机械思维;信息论引入“负熵”,因为在一个不变的环境中,熵只会越来越大,就像一个公司或者一个部门必须引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和想法,否则就会走下坡路。
信息的传播依赖于渠道和带宽,跨国公司形成的基础源于带宽的扩大。比如,当文化传播的带宽扩大了,我们可以欣赏到全世界的好歌,当饮食文化的带宽扩大了,我们中国知道外国吃汉堡,所以我们可以吃肯德基麦当劳。信息论完美契合了硅谷公司是跨国公司的现象,对应了工业时代流水线的工作模式。
系统论是最好理解的,最好的例子就是iPhone。即使iPhone的性能不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整体来说,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手机,对应的是工业时代所有零件的组合,这是一个很好的整体机械思维。
《硅谷之谜》开篇前,李开复博士写了一篇序言说,吴军博士用三大理论解释硅谷之谜,可以说颠覆了人们的普遍认知。看完这本书,真的觉得既惊喜又感动。硅谷可能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地方,有一种思维和做事方式,更像是一个世界性的试验田。同时,我深深的感觉到,中国不可能出现在硅谷,北上广深都不可能,更别说杭州了。
作者吴军在读完《硅谷之谜》后,通过《硅谷之谜》一书,详细介绍了硅谷创造的奇迹(第一章)及其内在原因(第三章至第八章),供读者借鉴。
在第一章中,作者介绍了硅谷创造的奇迹,概括如下:
1,硅谷在不断孕育伟大的、改变世界的公司的同时,也包含了大量充满活力、面向世界的小公司。而且它可以通过一个产品不断创造一个大型的跨国公司,然后创造一个新的行业。
2.硅谷在教育和科研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促进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
3.硅谷的出现和发展,让风险投资公司不断书写传奇。
4.硅谷自诞生以来,始终站在产业变革的最前沿,两次成功完成产业变革,长期保持繁荣,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潮流。
在第二章中,作者分析了五种常见媒体对硅谷成功的解释,并对波士顿和美国东部的硅谷进行了比较,得出结论:
气候因素,斯坦福的贡献,风险投资的作用,对硅谷的成功是有帮助的,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政府支持和专利保护与硅谷的成功关系不大。
在第三至第八章,作者详细分析了硅谷成功的原因。
从硅谷的起源(第三章)和发展(第四章)出发,作者总结了硅谷的三个独特特征(第五章),即叛逆精神和对叛逆的包容、多元文化和拒绝平庸。硅谷绝大多数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淘金者),自然形成多元文化;淘金者最大的相似之处是冒险和他们知道只有少数人冒险成功,所以他们往往具有叛逆精神,对叛逆极其宽容;拒绝平庸,追求卓越,是企业生存的需要。从长远来看,叛逆精神和对叛逆的宽容使硅谷能够保持创造力,促进其技术进步,从而使硅谷长期受益。多元文化吸引和聚集全球精英到硅谷,使硅谷企业面向全球市场,开发全世界人民使用的产品。拒绝平庸,追求卓越,是企业生存的需要。高成本淘汰平庸企业,进而推动产业转型成功,使硅谷始终走在变革的前沿,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潮流。
作者通过比较工业时代(第七章)和信息时代(第八章)的科学基础,指出机械思维(传统思维)模式在信息时代有局限性,而“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思维模式更适合信息时代。硅谷,没有工业,不受传统思维束缚。因此,硅谷公司跳过了工业时代的局限,直接采用了适合信息产业发展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三)。并进而形成了硅谷独特的企业文化和情怀(第六章),即宽容失败文化、工程师文化、不迷信权威、扁平化管理和人情世故。硅谷企业,有世界情怀,有足够的勇气不断挑战权威和极限,失败时能被全社会包容,通过契约关系聚集世界精英,最终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潮流,不断产生伟大的公司,进而改变人类生活。
最后,作者指出硅谷的成功对中国的意义在于,我们需要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来考虑信息时代乃至后信息时代的信息产业和商业。我们必须承认各种不确定性,用数据和信息来消除,而不是用过去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来解决问题。我们需要采取自下而上的工作方法,依靠反应而不是预测。在公司内部的合作和对外业务的拓展中,一定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拓展渠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