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品会的商业模式
唯品会将在纽交所上市。自上市以来,唯品会已经连续十五个季度盈利。目前,唯品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中国第三大电子商务公司。我给你解决一下唯品会的商业模式,希望能帮到你。
唯品会的商业模式1唯品会的商业模式
专门做特卖的网站唯品会(NYSE:VIPS),成立于2008年。在国内首创“名牌折扣+限时抢购+正品保障”的创新电商模式,持续深化为“精选品牌+深度折扣+限时抢购”的正品时尚售卖模式,在线销售服装、鞋包、美妆、母婴、家居等各类名品。
唯品会率先在国内开创了独特的特卖商业模式。再加上其“零库存”的物流管理和与电商无缝对接的模式,唯品会在短时间内就能扎根电商领域。
唯品会与国内外知名品牌代理商、厂商合作,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低价、优质、大众化的品牌产品。每天授权销售上百个品牌,产品包括服装、鞋包、美妆、母婴、家居、3C等。
唯品会的市场表现
唯品会2013年净营收为17亿美元(约合106亿人民币)。2014年第一季度,公司净营收为7019万美元(约合4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25.9%,连续六年增长。在艾瑞发布的《2014Q1中国B2C购物网站交易规模市场份额》、《2014Q1中国移动购物企业交易规模市场份额》等研究报告中,唯品会、天猫、JD.COM位列前三,这意味着唯品会“精选+导购”的线上折扣零售模式类似于天猫市场模式和JD.COM传统。
2014年,唯品会实现净营收37.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3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4%。艾瑞咨询集团发布的《2014年中国在线限时特卖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唯品会以38.1%的市场份额领跑中国限时特卖市场。以唯品会为代表的线上特卖模式已经成为国内三大主流电商业态之一。
2015年度总净营收增长74%至402亿元,年度营业利润增长148%至20.7亿元,年度营业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3.6%增长至5.2%。年度毛利同比增长72%至人民币99亿元。2016年第二季度,唯品会净营收同比增长49%至人民币13.4亿元,连续15个季度持续盈利,移动端销售额占比87%,物流自有配送订单占比90%。在德勤有限公司(Deloitte Global)发布的《2016年全球零售力量:跨越数字鸿沟》中,唯品会以2009-2014年320.8%的复合年增长率和2014年120.2%的增长率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零售商。根据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B2C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65438+2006年第2季度》和《中国移动网购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65438+2006年第2季度》,唯品会在中国网络零售B2C市场份额、中国网络网购市场份额、中国B2C市场服装品类份额、中国B2C市场母婴品类份额排名前三。
2016年第三季度,唯品会净收入同比增长38.4%,超过12亿元,移动端销售额占比89%,物流自有配送订单占比90%。
唯品会的上市之路
从公司成立到上市仅用了三年时间,唯品会于2012年3月23日成功登陆纽交所,发行价6.5美元,1118万ADS(每股ADS=2股普通股),融资7264万美元。到2013年7月26日,唯品会股价已经攀升到465438美元+0.27,市值22.76亿美元。
2013,13年3月4日,唯品会发布公告称,公司及特定发售股东将发行80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ADS),发行价为24.00美元/ADS。
2014,14年5月5日,唯品会发布了截至3月31日的2014年第一季度财务业绩。报告显示,唯品会已经连续六个季度盈利。2014年第一季度,公司总净营收同比增长125.9%,至7019万美元(约合44亿人民币),再次超过华尔街早前的预期。随后,股价飙升。到6月10,唯品会市值已经达到10533亿美元,成为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
2015年度总净营收增长74%至402亿元,年度营业利润增长148%至20.7亿元,年度营业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3.6%增长至5.2%。年度毛利同比增长72%至人民币99亿元。唯品会2016第二季度净营收同比增长49%至人民币1344亿元,连续15个季度持续盈利。
在资本市场的背景下,或许利润并不是衡量一个公司价值的核心参考。JD.COM和拼多多的异军突起,让曾经的世界电商屋脊——唯品会淡出了一线阵营。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唯品会来说,“掉队”并不意味着唯品会被打败。相反,在盈利道路上不断刷新纪录的唯品会,在第三季度延续了其欣欣向荣的态势:财报数据显示,唯品会第三季度净营收达232亿元(约34亿美元),同比增长18.2%,GMV超过383亿元。
至此,唯品会已经保持了32个季度的连续盈利。
为什么唯品会长期保持盈利就能稳定盈利?
盈利是互联网电商平台的魔咒:从持续烧钱到依靠业务增长进入正向循环,往往是很多电商难以跨越的坎。
但是,对于唯品会来说,盈利不是问题。事实上,从上市之日起,唯品会就进入了盈利的快车道。为什么唯品会能在融资和烧钱循环交替的互联网江湖中独树一帜?
其实这和唯品会的商业模式有关。唯品会自2008年成立以来,一直深耕特卖领域。经过多年的运营,它以“名牌折扣+限时抢购+正品保障”的品牌定位成功抓住了消费者的心智。在具体操作模式上,唯品会可以低价买断知名品牌的尾货,然后卖给消费者,赚取差价。
唯品会的商业模式对消费者进行了精准定位,在供应链体系上具有天然优势。商业模式上,唯品会是大宗商品批发商。由于采购量巨大,具有超强的议价能力。对于很多尾货、断码的产品,唯品会甚至会有定价权。低价获得正品,是唯品会竞争力的核心。
唯品会在市场上大规模批发商品,也受到厂商和消费者的欢迎。一方面,唯品会可以为上游品牌处理尾货,加快库存周转,以打包的方式拿货,让厂家快速清货。虽然运费低,但高效快速的周转率让唯品会成为厂商的热门合作伙伴。对于消费者来说,能够以接近山寨的价格买到品牌商品,是一种福利。
尤其是在11这一年,服装行业库存压力极大的情况下,唯品会的特卖业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当时风头正劲的唯品会,无论是粉丝活跃度还是成交金额,都位列电商行业前三。唯品会也将被视为淘宝、JD.COM之外的“电子商务世界屋脊”。
也正是在这股东风下,唯品会也将成功登陆美股。只有在成功上市的第三季度,唯品会才进入盈利的快车道。同时,根据相关财报数据,唯品会2012年至2013年的收入增长达到了120%的高增长。此后,唯品会一直保持着盈利的财报记录。
押注新零售,线上线下双轨驱动
虽然唯品会是特卖领域的妥妥的领导者,但是特卖领域从来都不是垄断业务。事实上,随着蘑菇街等特卖电商的崛起,以及头部电商对垂直领域的深耕,唯品会想要继续称霸特卖赛道并不容易。打造宽阔的护城河,是唯品会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唯品会的选择是押注新零售,加紧线下布局。
2019年7月,在资本圈沉淀已久的唯品会发布公告称,与杉杉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兴通创富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在上海签署收购协议,以现金29亿元收购杉杉商业集团有限公司100%股份。唯品会看重杉杉的直销店和经营权。唯品会表示,通过此次收购,唯品会将布局线下Ole业务。
在传统服装行业相关企业迎来关店特殊周期的时候,选择筹划已久的唯品会,时间久了确实会有所动作。奥特莱斯,英文原意为“出口,奥特莱斯”,是指在零售业务中销售名牌过季商品、下架商品、断码商品的店铺组成的购物中心,所以也叫“品牌直销购物中心”。
其实唯品会做的,本身就是一个线上的“风口”。在线上销售领域苦战的时候,凭借出色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以及与品牌厂商的深度合作,在新零售布局线下,押宝打造护城河几乎是唯品会的必然选择。
对于唯品会来说,把特卖延伸到线下,既不会脱离主营业务的范围,又能打通线上线下的鸿沟,真正实现线上线下的完美结合。
从上述意义上讲,唯品会的线下网点布局不仅是基于战略扩张的考虑,也是稳固特卖领域头部地位的必然选择。但加紧拓展线下布局,也将为唯品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唯品会收购了销售额前20的4家奥特莱斯,分别是宁波杉杉奥特莱斯、梅田杉杉奥特莱斯、哈尔滨杉杉奥特莱斯和郑州杉杉奥特莱斯,销售额分别为25亿元、182亿元、165亿元和1626万元。76亿的现金流对唯品会来说是一棵很好的摇钱树。
更值得注意的是,实体店的布局也弥补了唯品会的短板。目前,唯品会线上流量增长进入瓶颈期。依靠广告推广,获取流量和留住用户是非常困难的。线下门店的流量为唯品会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唯品会今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活跃用户超4340万,同比增长36%,平台新增用户的增长和留存也处于行业前列。作为一家“老牌”电商平台,唯品会在用户运营端的表现可谓亮眼。
严守正品底线,唯品会的生意才会稳定。
唯品会的繁荣离不开铁杆用户的持续支持。相比其他电商平台用户的大概率随机选择,特卖领域的唯品会拥有大量的死忠用户。
因为唯品会的用户相信这个平台可以让他们低价买到正品行货。不用和名人打架,工薪族也可以用自己的收入享受名牌的产品。正是消费者的这种信任,支撑了唯品会数百亿美元的市值。
但遗憾的是,唯品会的“真实性”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
近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网站发布的《2019年度广东省床上用品质量监督抽查公告》(2020年第212号)显示,本次* * *对11企业生产的250种床上用品进行了调查。可惜唯品会也在其中。同样,在本次抽检中,唯品会抽检的两个批次鞋类产品不合格,在唯品会也有售。
如果说不合格是因为供应链控制的疏忽,那么假冒伪劣就是放弃了对商业底线的坚守。
今年年初,唯品会被官方“真锤”出售,一度掀起巨大的舆论风暴。据了解,在羊绒样品检测中,北京市消协发现唯品会购买的鹿黄羊连帽卫衣样品使用羊毛作为羊绒。
据相关媒体统计,在云集投诉、黑猫投诉等主流消费维权平台中,关于唯品会的投诉超过12000条。疑似假货、货不对板、客服售后体验差成为投诉的重灾区。
如果唯品会不采取果断措施,不能严守正品底线,那么其在特卖领域来之不易的口碑将很快丧失殆尽。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好采购过程的质量控制,是唯品会必须补上的一课。
特卖一直是个好生意。但是,唯品会能否在这个领域继续讲好自己的故事,还要看能否做好正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