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成就
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官网显示,园区营业总收入超过江西工业园区6543.8+000亿元,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升。2065.438+065.438+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南昌的24%,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占南昌的32.4%,对南昌的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二,加快新兴产业转型升级
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六个高新区,南昌五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中有四个主要集中在高新区,成为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聚集地。服务外包行业异军突起。引进贝塔斯曼奥维特、日立物联网、世界500强企业英业达、甲骨文、戴尔和台湾省、中兴通讯、国内软件百强企业用友等知名企业入驻,成为推动南昌跻身全国21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主力军。国家级医药国际创新园落户高新区。是中国第二个国家医药国际创新园。
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借鉴圣地亚哥、天津滨海新区等国内外医药产业集群的先进理念,高起点进行规划建设。LED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依托京能光电、联创光电的外延片、芯片,向上下游延伸,打通上游基板材料和下游封装、照明等应用产业,形成从基板材料生产、外延片、芯片制造到封装应用的LED全产业链。特别是在LED下游应用行业,央企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引入景和照明公司,将快速拓展LED照明应用行业。2.5工业发展蓬勃。顺应产业升级融合趋势,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上游R&D设计和下游营销结算(含总部经济),以及由此衍生的会展、电商、培训等产业,引进绿地集团规划建设80多万平方米的2.5产业综合体。同时,积极引导湖西地区企业腾笼换鸟,发展2.5产业。日月明公司、聚仁堂药业公司、鲁玉娥科技公司等一大批企业正在高标准规划建设2.5产业园。
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坚持“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软件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支持第三产业发展”的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把太阳能光伏产业、半导体照明(LED)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低碳产业作为重要战略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了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了电子信息及应用软件、精密机械制造及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区经济总量的87%以上。
第三,加快创新资源的聚集
2011年,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72家,占江西省总数的三分之一,占南昌市的三分之二。软件企业占江西省的85%以上,自主研发的国家级科技项目占江西省的40%左右,南昌市的80%以上。仅2011年,高新区就有13个项目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奖,其中获一等奖2项,占江西省的40%。13项目获南昌市科技进步奖,其中获一等奖3项,占南昌市的75%。高新区拥有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陆金软件园、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等21个国家产业化基地、国家孵化器和国家创新平台,拥有国家技术中心5个,技术中心60个。培育了6家国家创新试点企业和10个技术支撑服务平台。
四是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官网显示,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直坚持“绿色招商”,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公园里没有烟囱,也没有燃煤锅炉。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还高起点规划建设了占地2600亩的艾溪湖湿地公园,启动了18平方公里的瑶湖森林公园建设,打造了富有生态内涵的森林公园。2009年被科技部、环保部批准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10荣获“低碳中国突出贡献园区”奖,全国绿化先进单位。
五、建设生态科技新城势头强劲。
高新区科学布局了总部经济港、国际社区、特色商业区等城市功能区,吸引了一大批国内知名房地产企业投身科技新城建设。包括绿地城市综合体、华信云中城遗址、中国节能总部等。截止2012年底,紫阳大道已开工建设超高层6栋,将引进国际知名五星级酒店4家。
六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建立了20个国家创新平台,包括6个国家孵化基地、5个国家产业化基地、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高技术产业集群标准化示范基地。各类技术中心60个,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5个;博士后工作站11个;培育了6家国家创新试点企业和10个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拥有12个国家产业化基地和企业孵化器,包括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陆金软件园、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还拥有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重点实验室,9个博士后工作站,1国家级出口加工区。
高新区10个企业创新团队入选江西省第二批技术创新团队,占江西省三分之一。11项目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2010连续多年位居江西省第一,其中两项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占江西省的50%。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6家,占江西省的40%。国家科技项目约占江西省的40%,占南昌市的80%以上,成为江西省科技创新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