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市场,智能门窗会成为下一个蓝海吗?
文/杜亿欧专栏作家
门窗是家庭有实际意义的入口。近年来,随着智能技术的渗透,在门上做智能产品的厂商不计其数。智能门锁和智能猫眼已经成为智能家居安全防护场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另一方面,在windows上做智能化的厂商似乎很少。
智能窗口产品为传统的窗口形式增加了新的体验。比如在室内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语音控制或遥控实现窗户的自动开闭或悬挂,在偏远地区,可以通过APP控制窗户的各种状态。最新的智能窗户开始在窗户上贴上透明的触摸显示屏,可以在不影响透明度的情况下显示当地天气、室内外空气质量等相关信息,甚至可以配备上窗新风过滤系统和光线调节系统。
亿欧家居最近在一个智能解决方案展厅体验了源智的几款智能窗系统。通过与源智联合创始人高静的对话,我了解到,对比智能门锁赛道拥挤的现状,虽然智能窗是一片万亿级的蓝海待开发,但目前似乎很难出现千战万的火爆局面。
长期以来,门窗是一个比较传统和分散的行业。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市场容量巨大。
“我们从2015公司成立开始创业(董事长靳金忠,CEO赵畅,联合创始人高静,CTO张妙慧)。当时我们想做一个物联网的智能家居产品,最后锁定门窗行业做第一个产品。首先,因为体量足够大,有6000多亿的门窗市场规模,窗能占差不多3000亿。其次,这个市场是一个。高静对奕鸥家说。
痛点一,室内空气质量不好的时候,比如二氧化碳、甲醛、苯等有害气体,最简单的办法其实就是开窗通风调节,空气净化器等室内设备的吸附能力有限;痛点二:当外面出现雾霾、沙尘暴、下雨等天气情况时,要及时甚至提前关窗。目前需要手动操作;痛点三,比如有一套新装修的新房还没入住,或者有一套长期空置的度假房。没有遥控,人们每天只能去开关窗户或者雇外人管理通风,不放心,也不安全。所以可以远程控制,独立开关的智能窗是有一个发力点的。
高静透露,目前团队已经给出了智能窗产品的两个产品定义。
第一类是智能小气候窗,通过智能开关窗调节,使室内温度、湿度、空气质量保持在健康范围内,可自主防止天气变化;
第二种是智能显示窗口,通过在智能窗口上增加显示屏,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不同场景下的生活、教学、工作信息。未来的每一扇窗户都将是物联网的智能终端。
除了每年的增量市场,windows的存量市场也很可观。高敬表示,这个周期大概是十年一次,所以至少有万亿级的窗口存量市场,探索增量市场和存量市场的智能窗口解决方案还有巨大的空间。
但智能窗现阶段触达用户的方式可能没有智能锁那么快,通过toB进行toC渗透似乎是一条无法回避的路线。首先,其产品形态、运输、安装较为复杂,用户分散,需要建立标准化的服务体系;其次,建筑的多样化导致窗户没有固定的尺寸标准,需要批量定制,这也是整个市场分化的主要原因。
高静介绍:“中国没有完全标准化的建筑。每栋建筑可能对窗户的尺寸、颜色和轮廓有不同的要求。目前还是以B端业务为主,比如学校。我们可以覆盖一个或几个校区的教室。使用智能窗户;比如住宅地产,可能分为ABCD四类,可以定制智能窗产品。这个会有一定的批次,包括办公项目等。2B项目占我们业务的90%,而在2C,我们主要以单个家庭的住宅和别墅项目为主,主要考虑客单价和成本投入。"
另一方面,亿欧家居也了解到,传统门窗企业向智能窗转型的门槛很高。这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新产品类别。大多数传统门窗中小企业可能面临相关人才缺乏的问题,而高端技术人才很少愿意沉入低端的制造装配行业。
传统门窗厂多是前店后厂的模式。厂家后面有一个或几个工厂,在渠道终端开一些店。大品牌可能在全国有上百家分店,在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等门店或者自己的门店达到C端。还有一些厂商是工装企业,会直接把产品卖给开发商等大客户。传统门窗行业门槛不是很高。行业内既有上市公司,也有小作坊。几十名工人加工窗户,组装铝或塑钢、玻璃、橡胶条、五金和其他配件。
“我们与一些传统窗户工厂的负责人和首席工程师进行了交谈。他们看到了智能窗市场,但很难做出成熟的产品。这需要有人懂电控、电子和机械自动化设备,需要有人懂软件、云平台、手机app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寻找这些领域的优秀人才可能要去微软、华为等高科技企业,但这些领域的人才去传统门窗厂工作的可能性不大。”高静说。
一方面,传统窗口企业缺乏跨学科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无论是智能窗还是传统窗,都是制造业,模式比较重。智能门窗属于传统门窗行业的升级改造,也是互联网加门窗。对于电子和互联网科技公司来说,门窗也是一门新学科。比如研究它的气密性、水密性、抗风压性、隔热性、隔音性这五个特性就不难了。
国内创业蔚然成风。看到有利可图的出路,总会有厂商蜂拥而至掘金。目前来看,智能窗产品很快被复制和抄袭的可能性不大。高静说,团队花了近三年的时间进行产品研发和反复测试,因为窗户一旦安装至少十年,就不会再拆卸更换,每天暴露在天气中,内外温差大,防水防潮。这比智能门锁产品的考验要大得多。目前公司已经申请了近百项基于智能窗的专利,产品投放市场前会在知识产权层面形成一层保护。
想要涉足智能窗赛道,自主专利技术和核心方案创新将是企业的关键壁垒和PK维度。虽然这里的一切都还没有定案,但短期内很难野蛮生长。
虽然房地产行业已经到了白银时代,但是基于这种情况而兴起的智能地产和健康建筑的趋势,可能会给智能窗的发展带来一个黄金发展期。
在对话中,亿欧家居了解到,目前,美国WELL健康建筑标准正在被国内多家房地产开发商执行。健康建筑将以“人”为中心,研究建筑与居民健康的关系,重塑建筑标准,解决住房健康问题。好的建筑标准由空气、水、营养、光、健身、舒适、意识构成,健康建筑与智能家居的结合将碰撞出无限可能。
在这种趋势下,智能窗可能会成为未来家庭中新的入口或平台。比如智能小气候窗可以联动各种室内外温湿度传感器、空气质量检测仪、空气净化器、加湿器、空调、风机、新风系统等。,从而实现室内小气候和空气流通的智能管理和调节,保持健康舒适的水平。高静透露,源代码智能的智能门窗系统也在积极与众多主流智能家居生态平台进行整合。
另一类智能显示窗口具有智能窗口的各种功能,会增加显示屏的交互性。比如和大学、幼儿园合作的智能窗,配有透明显示屏,可以在玻璃上显示这个教室的课程安排;在一些智能化、现代化的建筑里,物业要发通知。原来的方式可能是在一楼门口或者电梯和公告栏贴一张纸,以后可以直接推送到智能窗口,甚至包括有什么活动,有什么产品优惠。这些可以为学校打造一流的教学环境,也可以为房地产项目增加一个健康智能的亮点标签。
高静表示,智能窗市场最初的商业模式现在以TOB为主,未来新的营销方式和盈利模式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比如把它作为一个平台,通过云服务运营的方式提供给一些大客户或者商业综合体,每年做一些付费的信息投放和数字营销。这些未来计划的前提是智能窗有足够多的用户,足够多的产品销量。
“智能家居绝对不是一个新概念。人工智能和智能家居的说法可能存在几十年,但真正有机会在近几年大规模落地的原因是多层次的,比如4G、5G和无线通信技术进步,比如芯片性能提升、传感器价格下降和可靠性增强等。,这些都是关键因素。我觉得智能家居最终的落地还是要考虑实际的应用场景。第一是创新技术的成熟度,第二是可承受的成本,第三是技术和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第四是应用场景。”高敬总结道。
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门窗行业市场规模已超过6600亿元。还有一个现象是,根据发证统计,我国门窗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从2015年开始持续减少,2018年下降到3764家,2018年大概还会有一些。
房地产市场、城镇化发展、技术创新不断为这个行业提供新的增长空间,而智能窗玩家的加入,可能会给这个市场带来新的变数,激起千层浪,推动这个传统行业走上转型升级、品牌聚焦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