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候造的飞机?
虽然中国没有造出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但却是中国赢得了早期的国际飞行比赛。他就是冯如,一位制造了中国第一架飞机并成功飞上天空的著名飞行员。
冯如1883出生于广东恩平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聪明有野心。12岁,在旧金山做小生意的叔叔提出带他去美国谋生。但是,他的父母非常爱他,因为他的四个兄弟都死了,他们不愿意让他走远。但冯如说:“君子以四海为家,固守故乡,非其所愿。”他最终得到了父母的同意,跟随叔叔漂洋过海来到了美国。他最初在旧金山做童工,几年后他搬到纽约工作。在美国,他目睹了那里发达的工业和精湛的技术,渐渐觉得西方世界之所以富强是因为发达的工业,而工业来自机器,于是萌生了学习机器制造来改变祖国落后面貌的想法。于是,从那时起,他开始顽强地学习。
当时的童工冯如被资本家残酷压榨,收入微薄,但他省吃俭用,攒钱买了很多关于机械知识的书籍。他年轻,但工作很繁重,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白天没时间的时候,他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学习,不怕苦不怕累。他没有向命运低头,以非凡的毅力刻苦学习,仔细观察机械制造。一坚持就是10年。有志者事竟成。10年,冯如自学了中学的基础课程,积累了丰富的机械制造知识。10年后,二十出头的冯如已经成为一名知识渊博、技术娴熟的机器制造专家。他制造了性能更好的水泵、打桩机和无线电发射机。这些新产品受到人们的欢迎。
1904年,沙俄与日本争夺中国东北三省,中国卷入新的灾难。消息传到了美国,远在异国他乡的冯如,感到非常难过。他认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飞机对军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中国有很多飞机守着港口,不就足够对付入侵者了吗?冯如准备试制飞机的消息不胫而走。有人欢喜有人疑,嘲讽嘲讽的人多的是。面对这些评论和态度,冯如坚定地回答:“试驾飞机不是我一时兴起。那一天,中俄为争夺东北领土,把东北变成了屠宰场,我作为俄罗斯人怎么能无动于衷呢?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个海外华人都应该用自己的技能报效祖国。飞机是最新的武器,所以我决心把它造出来保卫祖国!”
冯如要试制一架飞机,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中国还没有飞机,当然也没有自己的技术资料和经验。在美国,可怜的冯如缺乏资金,更不可能从外国人那里得到制造飞机的技术。但这些都不能让冯如退缩。他斩钉截铁地说:“虽然试制飞机很难,也很危险,但我的决心已经下了。如果我失败了,我就死定了!”1907年9月,冯如在奥克兰租了厂房,用从爱国华侨那里筹集的资金,和助手们开始了飞机研制。他们没日没夜地努力工作,白天跑图书馆、书店,多方搜集信息,晚上通宵学习,像一个满是弦的钟一样跑来跑去。
1908年,他们制造了第一架飞机,并在奥克兰的迈图试飞。试飞没有成功。然后他们的工厂因为火灾成了一片废墟。但是冯如并没有灰心。他在迈图搭了一个简易棚,一切从头开始。经过仔细的研究和改进,他们很快在2月1909制造了一架新飞机。不幸的是,在试飞过程中,冯如把飞机飞了仅仅几英尺高,就突然掉了下来。幸运的是,冯如没有受伤。
正当冯如在进行新的飞机改进工作时,他的父母从祖国写来了一封信,敦促他回国团聚。冯如在异国他乡漂泊了14年,他不想念亲人,不想念家乡,但此刻更让他担心的是飞机。一次次的失败让他焦虑,这让他更加痴迷于飞行。他觉得如果造不出飞机,他会没脸见江东的长辈。他想把飞机作为给亲人和祖国的礼物,于是毅然决然地说:“如果飞机出了故障,我就再也不回国了!”冯如的精神也鼓舞了同伴,大家都把仅有的积蓄拿出来继续实验。他们苦苦思索试飞失败的原因,仔细分析各种情况,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改变了机身和机翼的比例,制定出新的飞机设计方案。看到试制成功的前景,大家更有信心和动力。
成功的果实,终究给了冯如最好的回报。1909年9月21,他的飞机终于上天了。这一天,来自中国的飞机制造商和飞行员冯如乘坐自制的飞机飞越了奥克兰!这架飞机的机翼、方向舵、螺旋桨、内燃机等部件都是冯如等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它是中华民族的光荣,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杰出智慧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这款飞机的试飞航程为884.67米,是美国莱特兄弟1903首次试飞距离259.69米的两倍多。这一成就震惊了西方世界,中国在世界早期航空史上赢得了辉煌的席位!
冯如再接再厉,很快就造出了性能更好的飞机。他驾驶飞机飞行不到20分钟,创下了航程32公里、时速104公里、最大飞行高度200多米等一系列新的世界纪录。同年年底举行的国际飞行比赛大会上,冯如驾驶这架飞机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第一名,并获得国际航空协会颁发的优秀证书。“中国”,一个伟大的名字,被他优秀的儿子冯如驾驶的最先进的飞机,增添了新的光彩。
中国第一架飞机。
李宝俊是福建省永安市贡川镇神丰村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他年轻有为,聪明好学。14岁时,他对人说:“我将来要做一个有出息的人。”
1903年,李宝俊以优异的成绩被选送到日本跟随刘作成学习。他先进入文同和弘文学院,后来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学习物理和化学,并仔细研究飞行技术。
1910年,李宝俊与刘作成合作,到日本学习飞机制造。由于飞行场地使用不便,无法进行测试。清政府驻日公使胡向清政府报告了他们的飞机发展情况。清朝的摄政王把他们召回中国制造飞机。回京后,清廷军事顾问处拨款,在北京南苑银殿一军操场建了一个厂棚,并从日本买来零件,供他们两人试飞飞机。
1911年6月,李与刘合作试制成功了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但在试飞过程中因发动机损坏而坠毁。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李宝俊被叫到南京,担任飞机营的营长。该营的训练讲究科学,飞行技术全部由李宝俊教授教授。相当有效。与刘作成再次合作研制的飞机终于在南京试飞成功。不料4月1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寿终正寝。没有支持,制造飞机的计划很难实现,于是他到上海寻求上海银行总经理张的支持。张帮他筹集了巨额资金,解决了经济困难,他回到南京开始制造飞机。不幸的是,李宝俊于1912年10月6日患恶性痢疾,在南京* * *和医院去世,年仅2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