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如何进一步拓展国际国内光伏工程市场?

太阳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是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太阳能光伏发电以其清洁、安全、便捷、高效的特点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和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全球光伏产业快速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成本不断下降。2009年全球太阳能的电池产量为10.66 GW,多晶硅产量为110000吨,2010年分别达到20.5GW和16000吨。组件价格从2000年的4.5美元/瓦降至2,065,438+美元/瓦。

“十一五”期间,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同时参与国际竞争并有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产业。加快发展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对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调整能源结构、发展社会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已将太阳能光伏产业列为我国未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

根据《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在全面调查、深入研究、广泛讨论的基础上,编制了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中国光伏产业概述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市场份额位居世界前列。

“十一五”期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快速发展,年均增长率超过65,438+0,000%。2007-2065 438+00,太阳能电池产量连续四年世界第一。2010年太阳能电池产量约为10GW,占全球总产量的50%。中国太阳能电池产品90%以上用于出口,2010年出口额达到202亿美元。

2.掌握关键材料的生产技术,逐步加强工业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国投产多晶硅年产量从200吨提高到4.5万吨,光伏产业原材料自给率从几乎为零提高到50%左右,形成了数百亿元的产值规模。国内多晶硅骨干企业掌握了提高西门子千吨级规模生产的关键技术,规模生产的稳定性逐步提高。

3.主流产品技术与世界同步,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十一五”末,我国晶体硅电池占太阳能电池总产量的95%以上。太阳能电池产品的质量逐年提高,尤其是在转换效率方面。骨干企业业绩增长较快,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达到17-19%,多晶硅太阳能电池15-17%,薄膜等新型电池约6-8%。

4.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

光伏产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2006年平均每生产1kg多晶硅单耗为:工业硅1.8-2.0kg,液氯1.8kg,综合电耗300-350 kWh。到2065,438+00,平均单耗分别下降到:工业硅65,438+0.3-65,438+。用于生产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多晶硅的量从2006年的11 g/W下降到2010年的7-8 g/W。

5.生产设备取得突破,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

国内单晶炉、多晶硅铸锭炉、平方机等设备逐步进入产业化,占据国内较大市场份额。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专用设备除自动印刷机和切割设备外,基本实现国产化,具备生产线“交钥匙”能力。硅基薄膜电池生产设备已初步形成小尺寸全线生产能力。2010年,我国专用光伏制造设备销售收入超过40亿元,出口交货值达到10亿元。

6.国内光伏市场逐渐起步,装机量快速增长。

我国先后颁布了《太阳能光伏建筑应用财政补贴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先后启动了两批290 MW光伏电站特许招标项目。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光伏装机达到800MW,当年新增装机达到500MW,同比增长166%。

(二)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特点

1.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要素,产业发展国际化程度高。

中国光伏产业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和人才。“十一五”末,已有数十家企业在海外和国内上市,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广泛销售。国内光伏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各大企业实力不断增强。4家企业太阳能电池产量跻身世界前十,成为国际知名企业。

2.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形成具有自主特色的产业体系。

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特色的光伏产业体系。多晶硅、电池组件、控制器制造水平不断提升,制造设备国产化率超过50%,太阳能电池质量和技术水平逐步走向世界前列。

3.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促进光伏发电成本降低。

“十一五”期间,我国光伏产业突破了材料、市场、人才等发展瓶颈,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基本形成。中国光伏产业的崛起推动了世界光伏产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技术进步,降低了光伏产品成本,加快了全球光伏产业的应用步伐。

4.产业集群发展,有效提高区域竞争力。

中国光伏产业区域集群化发展趋势初步显现。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在国内形成了江苏、河北、浙江、江西、河南、四川、内蒙古等区域产业中心,涌现出一批国内外知名、有代表性的企业。主要企业初步完成垂直整合布局,加快海外并购办厂,向国际化企业发展。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目前,各主要发达国家都从战略高度大力支持光伏产业发展,通过制定上网电价法律或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来促进市场应用和产业发展。国际资本也普遍看好光伏行业:一方面,光伏行业众多大企业纷纷宣布新的投资计划,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半导体企业、显示器企业等其他领域,也正在或即将有各种市场资本进入光伏行业。

从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路径来看,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是中国保障能源供应、建设低碳社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十二五”期间,我国光伏产业将继续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同时面临巨大机遇和严峻挑战。

(一)中国光伏产业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世界常规能源短缺日益严重,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自然环境污染和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寻找新能源已成为世界热点问题。在各种新能源中,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无污染、可持续、量大、分布广、应用形式多样等优点,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光伏产业在制造水平、产业体系、技术研发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国内外市场前景总体良好。只要抓住发展机遇,加快转型升级,后期一定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光伏产业,政策和市场需要加强互动。

从全球范围来看,光伏发电在价格上具备市场竞争力还需要一段时间,近期太阳能电池需求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各国政府对光伏产业的政策支持和价格补贴;市场的持续增长也会促进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品成本的降低,从而促进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国内支持光伏应用的政策体系和促进光伏发电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互动机制正在建立。大部分太阳能电池产品出口海外市场,产业发展受金融危机和海外市场变化影响较大,对外部市场依赖度过高,不利于持续健康发展。

(三)面临国际经济动荡和贸易保护的严峻挑战

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形势动荡。部分国家新能源政策调整,相关补贴下调,对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影响较大。与此同时,欧美也出现了很多针对中国光伏产业的贸易争端,未来类似的争端仍会发生。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太阳能电池成本优势明显,对国外产品形成压力;二是国内光伏市场尚未大规模启动,产品以出口为主,可能引发倾销质疑;三是我国相关标准体系不完善,存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D)新工艺和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剧了国际竞争。

全球光伏产业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晶体硅电池的转换效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薄膜电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纳米材料电池等新兴技术发展迅速;太阳能电池生产和测试设备不断升级。然而,国内光伏产业在许多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国际竞争压力不断升级:多晶硅关键技术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生产晶体硅电池的高端设备仍需进口,薄膜电池技术装备水平明显落后。

(E)市场应用不断扩大,降低成本仍是行业的主题。

太阳能光伏市场的应用将呈现广泛化、多样化的趋势,满足各种需求的光伏产品将不断问世。除了大型并网光伏电站,与建筑结合的光伏发电系统、小型光伏系统和离网光伏系统也将迅速崛起。太阳能电池和光伏系统的成本将继续下降并逼近常规发电的成本,这仍将是光伏产业发展的主题。从硅材料到组件和配套件,都会有快速降价的市场压力,太阳能电池会继续向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向发展。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当前世界发展新能源的重大机遇,围绕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提高光伏产品性能、做强做优中国光伏产业的目的,着力推进关键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工艺水平,突破装备研发瓶颈,促进市场规模化应用,显著提升中国光伏产业整体竞争力。

(2)基本原则

1.立足统筹,坚持扶优扶强。

加强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坚持行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光伏产业健康发展。集中力量支持优势企业做优做强,鼓励骨干光伏企业推进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

2.支持技术创新,降低发电成本。

以企业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主体,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提高生产工艺水平,从高纯硅材料规模化生产、电池转换效率提升、生产设备国产化、新型电池及原辅材料研发、系统集成等方面努力降低光伏发电成本。

3.优化产业环境,拓展光伏市场。

推动落实各项光伏扶持政策,调动各方面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巩固国际市场,扩大国内多元化应用,使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有一个稳定的市场支撑。

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光伏标准和产品质量检验认证体系,严格遵守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法规,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实现清洁生产和安全生产。

(3)发展目标

1.经济目标

“十二五”期间,光伏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等产品适应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确定的装机容量要求,积极满足国际市场发展需求。支持骨干企业做优做强,到2015年形成:多晶硅龙头企业达到5万吨,骨干企业达到1万吨;太阳能电池龙头企业达到5GW级,骨干企业达到GW级;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光伏企业1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光伏企业3-5家;年销售收入6543.8+0亿元以上的光伏专用设备企业3-4家。

2.技术目标

多晶硅生产实现了产业规模、产品质量和环保水平的同步提升。还原尾气中四氯化硅、氯化氢和氢气的回收利用率不低于98.5%、99%和99%,到2015年平均综合电耗低于120 kWh/kg。单晶硅电池产业化转换效率达到21%,多晶硅电池达到19%,非晶硅薄膜电池达到12%,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实现产业化。光伏电池生产设备及辅助材料国产化率达到80%,掌握了光伏并网、储能设备生产、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

3.创新目标

到2015,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涌现出一批拥有先进核心技术的品牌企业,掌握光伏产业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技术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建立光伏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测试平台。

4.光伏发电成本目标

到2015年,光伏组件成本降至7000元/kw,光伏系统成本降至13万元/kw,发电成本降至0.8元/kwh,光伏发电具有一定的经济竞争力;到2020年,光伏组件成本降至5000元/千瓦,光伏系统成本降至654.38+0万元/千瓦,发电成本降至0.6元/千瓦时,实现主要电力市场有效竞争。

四。“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

(一)推动技术进步,实现转型升级。

发展清洁、安全、低能耗、高纯度、规模化多晶硅生产技术,提高副产品综合利用率,缩小与国际先进生产水平的差距。实现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鼓励规模化生产,提高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密切关注清洁环保的新型光伏电池和材料的技术进展,加强技术研发。

(2)提高国产设备和集成技术的R&D和应用水平。

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光电转换效率、降低生产能耗为目标,支持多晶硅、硅锭/硅片、电池芯片及组件、薄膜电池关键生产设备和发电应用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国产化设备应用。推动设备企业和光伏产品企业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

(3)提高太阳能电池性能,不断降低产品成本。

大力支持低成本、高转换效率、长寿命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研发和产业化,降低电池产品成本和最终发电成本,争取尽快实现廉价上网。推动硅基薄膜、铜铟镓锡薄膜等电池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化进程,提高薄膜电池的转换效率。

(4)推广光伏产品应用,拓展光伏发电市场。

积极推动上网电价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光伏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支持建立一批分布式光伏电站、离网应用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系统、小型光伏系统和以光伏为基础的多能互补系统,鼓励大型光伏并网电站的建设和应用,推动完善适应光伏发电特点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

(五)完善光伏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标准、专利、检测、认证等配套服务体系,加强光伏行业管理和服务,支持行业自律和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光伏国家/行业标准体系,包括多晶硅材料、电池/组件的产品标准、光伏生产设备标准和光伏系统验收标准等。加快国内认证、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动词 (verb的缩写)“十二五”规划的发展重点

(1)高纯多晶硅

支持低能耗、低成本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技术。在现有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研究、系统改进和完善,支持研发稳定的电子级多晶硅生产技术,建立千吨级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线。突破高效节能大型提纯、高效氢气回收提纯、高效化学气相沉积、多晶硅副产物综合利用等装置和技术,建成综合能耗小于65438±0.20度/千克的万吨高纯多晶硅生产线。

(2)硅/硅晶片

支持高效率、低成本、大尺寸铸锭技术,重点发展准单晶铸锭技术。突破150-160微米以下新型切片关键技术,如金刚砂、钢丝切割技术,提高硅片质量和单位硅料成品率,降低硅料切割损耗。

(3)晶体硅电池

大力发展高转化率长寿命晶体硅电池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支持低反射率绒面制备技术、选择性发射极技术及后续电极对准技术、等离子体钝化技术、低温电极技术和全背结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关注薄膜硅/晶体硅异质结等新型太阳能电池的关键技术。

(4)薄膜电池

重点发展非晶和微晶叠层和多结薄膜电池。降低薄膜电池光致衰减,鼓励企业研发5.5代以上大面积高效硅薄膜电池,发展柔性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连续卷对卷生产工艺。及时跟进铜铟镓硒和有机薄膜电池产业化进程,开发和掌握低成本非真空铜铟镓锡薄膜电池制备技术、磁控溅射电池制备技术、真空蒸发电池制备技术、规模化制造关键技术。

(5)高效聚光太阳能电池

重点发展高聚光复合太阳能电池工业化生产技术,聚光倍数达到500倍以上,工业化生产的电池在非聚光条件下效率超过35%,聚光条件下效率超过40%,衬底剥离高聚光电池在非聚光条件下转换效率超过25%。突破高倍聚光太阳能电池基板玻璃技术、高效高倍聚光复合太阳能电池技术、高倍聚光电池测试分析和稳定性控制技术等。,并适时开发菲涅尔和抛物面镜等配套设备。

(6) BIPV组件

重点发展BIPV模块生产技术,包括可直接与建筑结合的建筑材料、应用于工厂屋顶、农业温室和幕墙的双玻璃BIPV模块、中空玻璃模块等。,解决BIPV模块的透光和隔热问题,设计出美观实用、可直接用作建筑材料和构件的BIPV模块。扩大建筑附属光伏(BAPV)组件的应用范围。

(7)光伏生产专用设备

支持还原、氢化等多晶硅生产设备,大尺寸、低能耗、全自动单晶炉、吨多晶硅铸锭炉、大尺寸、超薄晶圆多线切割机、自动晶圆分选机等关键生产设备。支持多槽制绒和清洗设备、自动平板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激光刻蚀机、干法刻蚀机、离子注入机、自动印花机、快速烧结炉等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设备和PECVD等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推动光伏生产设备低能耗、高效率、自动化和生产技术的集成。

(八)证明材料

在关键辅料方面,实现坩埚、高纯石墨、高纯石英砂、碳碳复合材料、玻璃、乙烯-醋酸乙烯酯(EVA)胶、背板、电子浆料、线切割液的国产化。

(9)并网和储能系统

掌握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技术、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设计集成及工程技术,研发大功率光伏并网逆变器、储能电池及系统、光伏自动跟踪装置、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风光互补系统。

(10)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支持有能力的企事业单位建设光伏应用系统检测认证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多晶硅、电池及组件、薄膜电池检测、光伏系统项目验收等。支持相关服务平台开展产业问题研究,制定和推广产业标准,开发关键技术。

不及物动词政策措施

(一)提升光伏能源地位,加强产业战略部署。

光伏能源是一种可持续、无污染、规模化的绿色新能源。我们要充分认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战略价值和意义,在国家能源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部署中统筹考虑,提升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通过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可再生能源等相关规划,统筹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配套政策,积极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2)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光伏产业发展。

要根据产业政策要求和行业发展实际需要,切实加强行业管理,推进行业节能减排,规范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光伏产业准入标准,引导地方政府坚决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一哄而上、恶性竞争。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加强产品检查,对环保不达标、销售劣质产品、扰乱正常市场竞争秩序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和整改。

(三)注重实施统筹规划,促进产业合理布局。

加强行业统筹,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支持产业链完整、品牌知名度高的骨干企业做优做强。鼓励光伏龙头企业依靠技术进步,优化存量,扩大发展规模,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产业竞争。实施差别化政策,引导多晶硅等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推进资源整合,鼓励企业集约化开发经营,支持生产成本低、竞争力强的企业兼并改造生产经营较差的光伏企业。

(四)积极培育多元化市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推动制定实施上网电价实施细则,继续实施“金太阳工程”等支持措施,鼓励光伏企业加强与电力系统的沟通合作,加快启动国内光伏市场。坚持并网发电与离网应用相结合,以“下乡、富民、扶边、控荒”为目标,支持小型光伏系统、离网应用系统、光伏发电系统结合建筑等应用,发展多元化光伏产品。通过合理的电价标准、适度的财政补贴和积极的资金支持,积极拓展国内光伏市场。

(五)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支持光伏企业转型升级,支持具有自主技术的重点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巩固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大对光伏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多晶硅节能降耗、副产品综合利用、太阳能电池高效、优质、低成本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加强产学研结合,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全面提升国产化光伏装备技术水平。加强人才培养,支持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六)完善标准体系,推进检测、认证和监测体系建设。

重视光伏产品和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制定基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结合国内行业技术实际水平的多晶硅、硅锭/硅片、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和光伏系统相关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建立健全产品检测、认证和监测体系,促进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加强光伏产品质量标准符合性的行业管理,避免劣质产品流入市场。促进企业加强光伏产品的回收利用。

(七)加强行业组织建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建立健全光伏行业组织,推进行业自律管理,加强行业交流合作,着力体现产业发展愿景,搭建国内光伏产业合作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行业组织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提高行业应对国际竞争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完善出口风险保障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寻求境外资金,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