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大规模账号的行为是否触犯了法律?

新浪微博大规模账号行为确实触犯了法律。

实际上,微博用户在微博注册时,默认同意了服务使用协议,而这些规定是微博制定的,当然是为微博服务的。但用户既然签了协议,也就默认同意了协议中的规定。所以微博大规模账号行为是否违法,是微博的解释权。在“4·27事件”中,很多个人号被炸,微博给出的理由是“恶意营销号”。但是,这个理由确实很牵强。这些被炸的账号大多只是个人号而非营销号,并没有转化为利益,也没有推广。既然是个人号,就不存在所谓的“营销行为”,所以微博给出的“恶意营销号”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事实上,如果微博的大规模账号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最有可能是知识产权问题、版权问题和证据销毁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知识产权。我们前面说过,用户在微博注册,就默认同意服务使用协议。协议一般有两个条款,即“账号所有权归微博公司”和“最终解释权归微博公司”。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条款都是霸王条款,用户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而且条款明确写着账号所有权归微博公司,用户只有使用权。正因为如此,微博公司凌驾于法律之上,可以用高于法律的要求来约束用户。所以从服务使用协议来看,微博公司拥有账号的所有权,自然可以随意处理账号。但从服务使用协议中的各种条款,很容易看出这是一个霸王条款。即使到了法院,法院也不承认服务使用协议。

然后就是版权的问题。微博制定的服务使用协议规定,账号所有权归微博所有。这是否意味着账号中产生的内容也属于微博?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微博要想拿到创作者的版权,必须再签一份协议,而且这份协议必须合理、合法、公平。对于明显不公平的条款,从一开始就是无效的。总之,服务使用协议不允许用户制作的内容的版权归微博公司所有,微博的大规模开户行为势必会侵犯用户的版权。

最后,证据销毁问题。很多时候,微博的大规模账号行为主要涉及多方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毁灭相关证据,微博进行了封号处理。从证据保护的角度来看,微博的大规模账号行为确实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