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在中国制造中的地位和意义是什么?
从融资市场来看,深圳仍然是科技产业的金融中心。换句话说,你有一个梦想,深圳会是一个给你钱,给你技术,给你管理,给你原材料,给你产品,给你产能的地方,但我估计会是珠三角,甚至是东莞等泛珠三角地区。长三角主要是大规模的现代产业集群,重资产,和深圳的产业有一定的区别。
深圳是个野地,科技工作者应该是野生动物,总用来训练,而且都是可爱的宠物。深圳是一个如此狂野的地方。马花藤选择了它,华为选择了它,中兴选择了它。他们也是大的互联网公司。为什么都扎根深圳?国家政策是一个原因,靠近港珠澳是另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坚守华强北的“民间科学家”和富士康的“技术民工”,有时候生活会让一个有梦想的人变得更好。华强北的高性价比和极具创意的设计风格就是这么来的。至少中国人可以制造自己的产品,并以自己的价格出售。如果有一天华强北出来了,
(1)深圳的知识产权及其背后的高科技企业在国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或者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某些行业具有垄断地位。因此,深圳的高技术制造业将是中国领先的兄弟之一,也是技术资本的主要输出者。
(2)深圳华强北的存在,山寨产业的繁荣,说明深圳有强大的制造业能力,但是没有得到合理的引导,所以可以明确的说,深圳有制造业洗白的潜力,而且因为洗白的产能太多,肯定有很多梦想家可以依靠这种潜力腾飞。一个不太具体但很显眼的例子是,福建制鞋业的“积极”导致了一批初创企业的逐渐涌现和深圳的灰色生产力。
(3)深圳制造业的外溢一定会体现在珠三角地区,为深圳制造业提供补充和支撑。所以,只要深圳的制造业会向高端攀升,珠三角就会承接深圳大部分的产业转移,深圳必然会搞腾笼换鸟,把深圳的一部分产能带动到珠三角,珠三角也会搞腾笼换鸟,把更低端的产能带动到泛珠三角地区,从而承接深圳的产能,为深圳打工。也就是说,深圳是开发商,做一些高端的工作,把低端的工作分包出去。珠三角城市是包工头,自己干点活,但还是要靠泛珠三角的小工。只要这个中心城市的发展模式不变,珠三角地区扩张越大,发展越好。深圳作为大老板,除非广州抢食,否则会获得更大的利益,发展更快。
总之,深圳会是一个重要的科技、研发、生产一些高精尖设备产品的城市,但我更看好东莞佛山这个单纯的普通制造业。
深圳在转型过程中做了几件事:
1.最低工资连续多年大幅上调,其中2010-2015最低工资翻了一番。相当于工人平均工资(包括加班费)翻了一倍,直接导致富士康等大型企业将劳动密集型生产线转移到内地。很多中小企业离不开深圳,把工厂搬到东莞、河源等周边城市。
2.大规模驱逐早期的三来一补和污染企业,在全国都是无与伦比的。很多村集体来上访,说企业没了,房子不好租,但是合并了!即使是坚持下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两年也跌得差不多了。在工资上涨最迅猛的那几年,每年企业主跑路、工厂倒闭的新闻不绝于耳。
3.每年都有上亿的企业获得转型、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人才引进等方面的补贴。创业资助随着轰轰烈烈的双创周愈演愈烈。而且每个区都在努力弥补,我恨不得把好企业都抢过来。
4.深圳政府奉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行为适度,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采取创新措施,在不越权的情况下鼓励和引导新兴产业。
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真正利用好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进一步消除香港与祖国内地繁荣发展的体制和文化障碍,建立知识通道,建立互信机制,提供平等机会,让共享发展繁荣成为祖国改革开放的同一个收获。深港两地总面积只有3000多平方公里,但其GDP之和达到4.08万亿元,相当于上海的1.48倍,珠江口周边和杭州湾的总和,而珠江口周边的GDP总和相当于杭州湾的1.51倍。香港和深圳的人均GDP分别为29万元和654.38+06.74万元,明显高于上海,在湾区经济带城市中也处于领先水平。它们可谓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带中不可替代的优质引擎卫星城市,成为独特的裙带关系增长极。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积极作用,应该做好以下三件事:借鉴香港的制度优势,这是一项未竟的事业;反思以前一些“利港不利民”的政策失误,让香港居民公平分享祖国改革开放的好处;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真正实现价值尊重、包容发展、和谐享受。
深圳完全有可能以“中国硅谷”的姿态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具辐射力和“扩散效应”的引擎城市,为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提供全要素创新支撑。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又一个版图较大、统筹兼顾的区域一体化经济增长极,也是具有国际竞争力、跨行政区域合作的社会发展活力引擎。要从制度上进一步解决市场开放大于社会开放的问题;要从机制上进一步解决人才国际化问题;从观念上要进一步明白,不是所有的变化都是改革,更不是以改革的名义回到计划经济。“不忘初心”的要义,就是要真正记住我们今天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