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人口多少?
人口密度:11人/km2。
拉孜县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日喀则地区中部,念青唐古拉山最西部。总面积4505平方公里。总人口为50 000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设在瞿霞镇,邮政编码:858100。行政区划代码:542326。区号:0892。拼音:辣子鲜。
拉斯县基本情况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念青唐古拉山以西,东经87° 24′—88° 21′,北纬28° 47′—29° 37′,东与萨迦县、西南与定日县、西与昂仁县、北与谢通门县接壤。拉孜县历史悠久,疆域开阔,交通便利,是日喀则地区西部七县必经的要塞。国道318,即中尼(中尼)公路,贯穿拉孜南部,拉耶(新疆叶城)公路219起于该县所辖查吾乡车站,与国道318相接。该县位于夏冬,东距日喀则市150公里,经日喀则至拉萨430公里,西南距樟木口岸370公里。是日喀则西部最大的县之一,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
拉斯县下辖9个乡、2个镇(含4个半农半牧区乡),105个村民委员会(含10个纯牧业村)。全县有378个自然村,20多个游牧聚落。拉孜县一直是西藏后藏地区的粮仓之一。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1980年中央对西藏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以来,拉孜各项事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农牧业生产保持稳定发展势头,粮油总产量持续上升。同时,拉孜县也是自治区十个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和“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18个县之一。到2002年,拉斯县总人口为45395人,男女比例为1:1.01,城乡人口比例为1:7.92。拉斯县基本上是一个单一民族——藏族聚居地。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所有进藏援藏干部职工及其家属子女,藏汉人口比例为1: 0.005438+05。1951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和国家派出大批内地干部到西藏工作。这些干部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与藏族同胞打成一片,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满足群众之所需,扩大了党的影响,宣传贯彻了党的政策,使汉。
自然地理
受奇特多样的地形、地貌和高空大气环流等多种因素影响,拉孜县高原形成了日照强、气温低、温差大、雨水集中、干湿明显、冬春季雨雪少、多风天气的气候特征。五年气候可分为冬季六个月,夏季六个月,冬季不太冷,夏季不太热,日变化和年变化小,春秋气温升降缓慢,同季多雨热,同季干燥少雨,冬春干燥多风,年平均气温7.0。由于高原的单一性和多变性,气候和降雨极不稳定。1980年降水量最多,达355.1mm,1982年降水量最少,历史为122.9mm,年降水量的90%集中在6-9月,年平均降水量70天,最大日降水量30天。全年风向偏南,多集中在当年10月至次年4月中旬。年平均风速为3.1 m/s,最大风速一度达到20 m/s,由于年日照时数多,多风天气,降水少,气候极其干燥,相对温度只有40%,气温只有14%。
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早期灾害、霜冻灾害、冰雹灾害、虫灾、洪水等,此外还有地震、泥石流等罕见且危害极大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每年由于雨季到来较晚,影响适时播种和农作物幼苗生长,导致粮油减产,农民增收。冰雹和霜冻对农作物造成了严重危害。平均每年受冰雹霜冻影响面积约2.3万亩,粮油损失300万斤至500万斤。对畜牧业生产最严重的威胁是春季暴风雪和严寒。
资源状况
拉孜县属于雅鲁藏布江流域。河流从县城西南向县城北部斜流114公里,形成了县城多条支流的分布。全县有大小河流155条,全长约4580公里,其中较大的河流有芒嘎河、热萨河、萨迦河、雅鲁藏布江、多雄藏布河。境内有大小湖泊9个,其中拉古山娘顶湖最大,水域面积2平方公里。县内有雪山,面积13平方公里。全县江河年径流总量约97.5亿立方米,水能总储量约20万千瓦。
县内已调查提供的旅游景点有以下几个。
(1)木浦旅游区,这里不仅有著名的具有建筑特色的佛寺,还有坟墓般的绿色温泉,还有山林酋长和供人们休憩的草坪山脊。尤其是木浦乡的秋古泉,泉水清澈,温度适宜,疗效很好。九世班禅死前沐浴了半个多月的泉水。
(2)拉孜木扎山石窟,位于拉孜镇拉孜村以西,是西藏为数不多的古代文物。
(3)长木钦墓地,位于本县曲马乡。这些坟墓以不同的方式密封,景色壮丽。
(4)西秦温泉,可以用来洗澡,可以治病,保持清洁,没有温水游泳池。
县内已知的矿产资源有锡、明、铁、金、铜、珍珠、砂等,主要分布在中尼公路沿线和拉斯镇附近,但由于矿产景观多样,品位未探明,无法开采。
拉孜县的珍稀动物资源有:灰颈鹤、獐子、水獭、岩羊、羚羊、黑颈鹤、雪鸡、野鸭、野驴、羊邻居、狐狸、天鹅等。尤其是颈鹤极其珍贵,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县内每年栖息繁殖的动物有300多种,还有一些野生动物如獐子、黑颈鹤等。
植物资源主要有藏杨、藏红柳、沙刺、银中杨、榆树、柏树、刺木等。果树很少。据统计,全县有苹果树300多棵,桃树65438多棵,核桃树65438棵。此外,还有少数草药如红景天和雪莲。
土地资源:该县土地面积广阔,人均占有量大。全县土地总面积4382.6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176000亩(其中水浇地占57.4%,水浇地占38.4%)。农村人均耕地2.63亩,草地总面积449.2平方亩。
经济概况
西藏和平解放后,特别是民主改革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拉孜县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创业,努力发展经济。30年来,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广大农牧民的衣、食、住、行逐步得到改善。到二十世纪末,该县农牧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因为它的地理环境比较好,土地广阔肥沃,灌溉方便,农业生产发达。特别是人民改革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党对西藏的工作指示,狠抓农田、草原的基本建设,大力兴修水利,推广新式家具,改进耕作制度,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积极实行科学种田,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粮油产量大幅度提高。粮油亩产量从1951的68公斤提高到1989的187公斤,1989。全县粮油总产量达到19800吨,其中油料作物总产量1300吨,为国家提供商品粮。到2000年,全县粮油总产量达到821.9万斤。该县的粮食作物主要是青稞小麦、豌豆,油料作物是油菜,蔬菜主要是萝卜、土豆、大白菜、西红柿、黄瓜等。畜牧业是拉孜县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民主改革前发展缓慢。民改后,通过狠抓畜牧业管理、调整畜群结构、改良畜种、防治疫病、建设草原等措施,畜牧业生产不断发展。到1989,全县牲畜存栏量达到28.52万头(仅1头、1匹),比1952增加近一倍。全年出栏牲畜总数达到5.63万头(仅1头),肉类总产量达到948.75吨,其中商品肉100吨,酥油和山羊72吨。该县主要的畜禽种类有牦牛、黄牛、公牛、马、驴、骡、羊、鸡等。林业生产在解放前几年为零,但解放后发展很快,特别是1980以后。截止1989年底,全县有林地10000多亩,其中当年零星植树1685万株,年木材采伐量30立方米。经济树种主要有西藏杨、西藏红柳、沙棘、银中杨、榆树、刺桐等。果树品种有苹果树、桃树、核桃树等。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农牧区建筑、交通、商贸、服务业较1980前有了长足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常年或季节性劳务输出的劳动力已占当时总劳动力的15%左右,副业总收入达300多万元。1989全县农业总产值13443700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99%,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354.95元。
人民改革前,几乎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工业,手工业也很落后。民改后,行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截止1989年底,全县共有粮油加工企业和机械修理企业两家,从业人员35人。全县工业产值12.3万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比重。民族手工业比较发达,主要从事藏式腰刀加工、卡垫加工、藏式鞋等生产。原材料自行采购,产品自由交换销售,特别是拉齐腰刀,1971年初入选广交会商品,荣获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优质产品奖,行销国内外,并作为当地名牌特产赠送给各位贵宾。
拉孜县属于雅鲁藏布江流域。河流从县城西南向县城北部斜流114公里,形成了县城多条支流的分布。全县有大小河流155条,全长约4580公里,其中较大的河流有芒嘎河、热萨河、萨迦河、雅鲁藏布江、多雄藏布河。境内有大小湖泊9个,其中拉古山娘顶湖最大,水域面积2平方公里。县内有雪山,面积13平方公里。全县江河年径流总量约97.5亿立方米,水能总储量约20万千瓦。
行政区划
拉孜县辖2镇9乡:拉孜镇、瞿霞镇;茶坞乡、云普乡、扎西岗乡、西钦乡、扎西宗乡、热萨乡、柳巷乡、曲马乡、彭措林乡。* * *有105个村委会。
历史的发展
拉孜,藏语意为“山顶,光芒先照的金色穹顶”。
吐蕃王朝建立前后,拉斯被各部落瓜分。在萨迦地方政权时期,这里有成千上万的住户。随后的西藏地方政府,如帕姆珠巴、西藏巴底斯、嘎夏政府等,在此设立了拉斯、彭措林两个教派,以及柳溪、西嘎、扎西岗、若佐四个西卡。自1713起,由塔什伦布拉张管理。1959 12拉孜县人民政府由两族四流合并而成,此后一直隶属日喀则地区。1968年7月,县政府由腊子镇迁至瞿霞镇。
2000年,拉孜县下辖2镇9乡。总人口为45,895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各乡人口为:瞿霞镇5166,腊子镇5416,查吾乡3393,木普乡3104,扎西岗乡6153,西钦乡576544。
2021,1,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排名出炉,拉斯县排名第272位。
2019年8月,2019年度农村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拉孜县榜上有名。
2065 438+07 21 2月,拉孜县被列入2016年度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市、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