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简史
其实从最早的黑客开始,极客们就已经对破解近乎偏执,与所谓的版权法格格不入。虽然大公司声称为了尊重知识产权和防止盗版,已经禁止复制技术,但在黑客眼中,这意味着他们的创新被束缚了,他们的第一反应自然是如何打开这把锁。
只有深刻理解当前的技术,极客们才能构建下一代技术。知识产权所有者可能会说他们自己可以做到,但纵观计算机行业的历史,推动变革的新技术往往是由不安分的局外人开发的。
这也成为持续20多年的轰轰烈烈的开源软件运动的逻辑起点。诚然,早期的极客大多是原教旨主义的黑客,他们近乎偏执地追求信息的绝对自由。但随着互联网从工具化向商业化的演变,极客的概念越来越宽泛。极客从一个狭窄的技术圈子转变成一个百亿美元的庞大产业,也得益于比尔·盖茨的商业成功。很多人认为他是有史以来最优秀的代码编写员,但与编程技术相比,盖茨更大的贡献是把一个不为人知的职业变成了一股全球性的经济和文化力量,获得了金钱、影响力和声望。
也正是从微软的崛起开始,互联网商业浪潮风起云涌,无数才华横溢的极客有机会走出自己的小电脑室,进入商业软件公司,与更多志同道合的高手共事。在技术之外,他们开始受到商业文化的影响,同时大量的商业机会激发了极客们的创造力。他们的世界开始不再只是0和1构筑的代码之城,更多的人选择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创业,这也带动了科技商业的蓬勃发展。
当技术和商业开始紧密结合的时候,极客开始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新一代极客和原教旨主义黑客开始有所不同:他们在一个不那么边缘化的环境中长大,他们受到更多商业的影响,他们更善于整合资源,而不是单干;比起前辈们的偏执,他们会寻找更务实的解决方案。但他们也继承了传统极客最重要的基因——改变世界的使命感和对科技力量的绝对信仰。比如,按照传统标准,乔布斯其实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极客——他甚至算不上一个编程大师。相比传统极客追求绝对自由的理想主义,更注重控制和界限的乔布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经历了少年时期的成功-流亡-王者归来的人生经历,乔布斯更懂得如何在技术的理想主义和商业的有效路径之间寻求完美的平衡。其产品受到追捧,正是因为他用科技之美诠释产品,将技术、设计、营销做到极致。乔布斯几乎从不谈论改变世界,但没有人怀疑乔布斯给商业乃至人类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
如果说乔布斯通过发展苹果让追求完美成为一种审美,那么谷歌的两位创始人佩奇和布林则代表了极客群体的强烈信仰。谷歌本质上不仅仅是一家搜索公司,而是一直坚持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打破信息的一切障碍。从智能翻译技术的发展到世界各地图书馆的数字化,再到为盲人开发专用的互联网网站,谷歌体现了用信息技术横扫一切的势头。更重要的是,谷歌从未在“不作恶”的价值观上妥协,甚至为了信息自由流动的理想,放弃了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巨大商业利益。
你会发现,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世界,绝大部分美好的事物,都是由各种极客塑造的。传统商业社会越来越多的东西受到极客精神的影响,从电子产品、手表到汽车,从信息获取方式到与人交流,科技潮流和追求完美正在成为时尚。极客与其说是小众群体的名片,不如说是被科技重塑的商业时代的意识形态。在国外,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客与科技高度融合。这些极客一般都是受过教育,有知识的小群体。因为这种技术极客的流行,在上个世纪的最后二三十年,很多与计算机和互联网相关的技术或商业传奇人物都被打上了极客的烙印,比如微软的比尔·盖茨,Linux之父Linus Torvalds等等。
维基百科是互联网时代的超级知识集合。它对极客的定义从早期对技术的痴迷逐渐发展到对一切与技术、想象力、创造力相关的活动的痴迷,这可能与它的创始人自称极客有关。维基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外“大众”意识的变化,即极客不再是指某个技术天才或技术幽灵,他们不再将自己孤立于主流人群之外,而是不断以技术手段、创新能力和无穷想象力将更新更好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推向高潮。
无论你看Youtube(查德·赫利),玩DoomIII(约翰·卡马克),还是听Napster(肖恩·范宁),它都诠释了新一代极客的生存状态,那就是不玩也能玩到最好。
此外,PC行业还将一些类似“黑客”的计算机安全专家称为极客。美国战略司令部组建的黑客,很多都是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