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侵犯知识产权的思考

投稿一篇;

关于山寨产品与职业道德的思考

2008年是中国的“山寨文化年”。从年初的山寨手机,到年底的山寨春节晚会,山寨现象铺天盖地,几乎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了。那么从中折射出的职业道路是什么呢?

有人说山寨只是单纯的模仿,但也有人说山寨有创新;有人说山寨不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也有人说山寨打破了西方一些国家的技术垄断;有人说山寨文化是落后文化,也有人说山寨文化是先进文化。有人说,山寨文化体现了民族的劣根性,但也有人说,山寨文化只是一个民族不断学习进步的表现——因此山寨文化在中国学者的争吵中生根发芽。

山寨是网络的产物,是所谓网络文化的结果。在官方眼里,中国的网络文化大多是叛逆的。起初,网络的反叛表现为过度的自我,这一点从网络聊天室和博客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后来是恶搞,休是代表;后来就是“山寨”了。山寨是对以往所有网络行为的总结,也是对反叛的升华,因为山寨不再是单一领域的一种反叛,它似乎代表了未来。

中国人从来不信教,但这不代表中国文明史上没有信仰主线,只是这条主线没有西方的宗教线那么清晰。事实上,中国人信仰的轨迹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最高权威的神灵也是多种多样的。近代以来,信仰的轨迹已经混乱,改革开放后几乎无迹可循。没有宗教信仰的帮助,管理人们信仰的工作变得复杂得多,而且一直是失败的。显然,当今中国的网络文化才是主导大多数年轻人的灵魂。

表面上看,山寨成了文化的核心,这可以归结为对年轻人的叛逆缺乏正确的引导,也可以归结为对现实和权贵的嘲讽填补了心灵的空虚,但本质上却反映了文化领域的失败。中国的孩子不和父母一起去教堂,和长辈的代沟很严重。没有办法摆脱他们心中的宿怨。所以,关爱年轻人的心,在中国比在其他任何国家都重要。当网游等网络上的东西成为应时之物,填补了这个空白,让很多人沉迷,这才是决定“山寨”能够成为文化内核的根本原因。

社会矛盾的激化,年轻一代的压力,在无法忍受的环境中成长。它的首要特点是读书难,找工作难。人们压抑的内心自然产生道德上的叛逆,中国网民数量世界第一。所以这种发自内心的山寨思维也是很可怕的。只要物质匮乏,暴力就会发生;只要心灵空虚,职业道德就会叛逆。

在我看来,现行的职业道德法律制度固然值得人们高度关注,但如果法律制度压抑了人们的情绪,抑制了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那么需要改造的是法律制度,而不是山寨文化。在众多的山寨文化中,既有对西方著名品牌的“恶搞”,也有对西方专利技术的组合创新。就像中国的火药传到西方,西方用它制造枪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一样,“风水轮流转”。现在中国人就这样完全照搬西方的技术,包括他们的思维方式,然后用它来“消化”、“杀戮”、“消费”,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在那个异族入侵的动荡年代,我们不再宽容,而是闭关锁国;我们不再宽容,而是文字狱。毕竟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正在充分享受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

如果西方国家认为自己的权利受到了损害,可以提起诉讼,主张自己的权利。在一个又一个的诉讼中,人们会逐渐发现我国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在公正的审判中,模仿与创新、合法与非法的界限会浮出水面。不要被山寨文化冲昏了头脑,也不要试图用法律和道德的大棒将其消灭。这是一个民族必须经历的阶段,也是一个不断学习进步的历史过程。

山寨文化蕴含着浓浓的草根气息,山寨文化是对外来文化的一种新的理解和消费。山寨文化是一种自娱自乐,山寨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反思文化,但在道德领域也不能不屑一顾。

商人的职业是不希望自己的品牌成为山寨;明星不希望自己的形象是山寨的;新闻媒体不希望自己的节目是山寨的;学者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成为山寨。归根结底,既有经济算计,也有利己主义。但是,如果一个民族不学会宽容,那么它就没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如果一个公民不学会宽容,那么他就会执着于过去,固步自封。

对山寨文化的包容,意味着停下你的脚步,观察树叶投下的斑驳阳光;对山寨文化的包容,就是在繁华的闹市里,对着同样的外表微笑。对山寨文化的包容,不是轻视法律的存在,而是重新发现法律中幽默的内涵;山寨文化的包容,不是无视他人的劳动,而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发展。

对山寨文化咬牙切齿的学者,可能已经忘记了人的成长过程。从蹒跚学步到课堂学习,我们总是在人类文明的基础上充实自己的头脑,从而为创造文明积蓄力量。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人们分不清山寨文化和庙堂文化的区别,在意识形态领域人们都是平等的。在文化面前,我们都是平等的一员,无论我们来自山野的农村还是繁华的城市。无论是法律的垄断,还是社会地位的垄断,都掩盖不了山寨文化的芬芳。

所以反映出来的职业道德只能说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阶段。山寨是一种学问,山寨是一种娱乐,山寨是一种生活方式,山寨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需要山寨文化,因为我们必须改变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庙堂文化,打破传统的等级观念和根深蒂固的偏见,努力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让每个人的身上都充满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