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的财政政策问题
调结构主要是我国政府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在金融危机期间平稳过渡而提出的“保增长、迎难而上、调结构”的经济发展方针。主要是针对我国沿海地区多为出口型企业,在人民币不升值时期为我国外汇储备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这类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研发能力不足,过于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和海外订单,抗风险能力差,所以在金融危机面前出现了大量倒闭。为此,国家针对这一现象制定了专门的政策来调整结构。同时,结构调整还涉及一些高能耗企业的调整。调结构就是要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工业支柱结构,优化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结构,优化金融结构。“重组”就是市场的重组和盈利模式的转变。
第一,就整个经济结构而言,应该从过分依赖外需转向注重内需。
其次,就国内需求的结构而言,投资和消费之间的不平衡应该得到纠正。
第三,在投资结构上,杜绝“两高一资”项目的兴起,重点培育技术水平高、核心竞争力强、节能环保的产业。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业的不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全民意识。
中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判断产能过剩的指标体系。学术界主要通过行业产销率、产品库存、价格水平、企业利润等指标来衡量产能过剩,间接说明产能利用率的情况。另一方面,政府调查部分商品的供求关系和产业产能的利用情况,根据相关经验预测当前和未来的市场需求,判断行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
最近,“两难”这个词在经济问题上使用得非常频繁。保持经济增速与抑制房价上涨之间的矛盾,提高人均收入与保持企业竞争力之间的矛盾,实际负利率与经济增速放缓之间的矛盾,都被称为当前中国经济的困局。这些困境的发生印证了中国经济的转型,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然意味着经济环境中重要因素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