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1)加强家庭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是传播和学习科学文化和传统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场所和课堂。青少年的父母应当加强法律知识、道德教育知识和育儿知识的学习。父母用自律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父母的素质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用民主、平等、包容代替飞扬跋扈,做权威、专横、顺从的人,肩负起养育的责任,与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化解他们的忧虑,努力缩小代沟,用文明的举止、乐观的态度、高尚的情操和进取的精神感染孩子,尊重他们的人格,鼓励他们提高上进心和自信心。关注孩子在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关注孩子的思想道德修养。
(2)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加强法制教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要加强法制和道德教育,开辟第二课堂,把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纳入德育课,并认真考核。组织青少年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开阔视野,丰富生活。做到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相统一,以形象、生动、通俗的方式认真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贴近青少年实际,讲求科学,避免政治品德课形式化,体现青少年学生头脑中正确的是非观,积极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正气成为健康心理的支柱。通过各种心理活动情景和模拟实践训练,增强青少年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提高他们抵御挫折的能力。
(3)加强社会保障,避免失业青少年无序流动。
政府应该为人们创造更宽松的就业机会,避免失业青少年的无序流动。据调查,很多走上犯罪道路的人都是无业游民,整天游手好闲,没有生活来源,所以必然会去偷去抢。因此,在扩大就业机会的同时,应加强地区间就业信息的沟通和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农民工流动进行调配和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避免农民工盲目无序流动。
(四)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建设,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据研究,人类的发展和智慧是由自身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慢慢建构起来的。所以青少年的周围环境对他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乡镇和社区(特别是农村)为依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清新、整洁、文明、充满活力的环境。经常邀请有关部门研究本辖区人民群众的普法等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
(五)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成长的各类犯罪,同时做好违法犯罪青少年的转化工作。
政法部门要严厉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综合治理,确保青少年有一个和谐健康的生存成长空间,加强和做好未成年犯服刑期满回归社会后的改造和工作。政法部门会同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同时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心理问题和青少年问题进行指导教育,组织有关人员听课、讲课。特别是政法部门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对学校周边各种场所和各种影视、网吧进行清理整顿,让青少年远离暴力、淫秽,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总之,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在党政组织的领导下,实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综合治理,充分运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教育、文化等手段,不断改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负面影响,才能最终达到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