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应该做好哪些工作?急!!!

一:

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

西部地区要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以线接点、以点带面的原则,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实施重点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西煤东运出境、跨区域铁路和新通道,建设“五纵七横”西部段和八条省际公路,建设西电东送电源基地和输电工程。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和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加强植被保护,加大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强重点地区水污染防治。加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和建设。支持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清洁能源和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加工,支持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优势产业发展。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促进人才开发和科技创新。建设和完善边境口岸设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边境贸易。落实和深化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大开发资金渠道。

二: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东北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粮食基地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产业化,提高商品率和附加值。建设先进装备、精品钢材、石油化工、汽车、船舶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帮扶机制,做好阜新、大庆、伊春、辽源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做好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强东北地区东部铁路走廊、省际公路运输走廊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扩大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强东北和西部黑土地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综合治理。支持其他地区振兴老工业基地。

三: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充分发挥承东启西、产业发展的优势崛起。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支持山西、河南、安徽加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发展坑口电站和煤电联营。加快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精细原材料基地。支持矿山机械、汽车、农业机械、机车车辆、输变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和软件、光电、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设以铁路和公路干线、内陆港口和支线机场为重点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体系。

四: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东部地区要在发展改革中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升级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提高产业质量和竞争力。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重点发展精加工和高端产品。推动加工贸易升级,积极承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耕地保护,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资源特别是土地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发挥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五:

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财政投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发展。保护自然生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学前教育,加快普及义务教育,办好中心城市民族初中班和高中班,加强民族地区民族大学和高等教育建设。建设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社区,支持少数民族出版事业,创建双语教学示范区。加强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稳定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队伍。支持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民族特需商品、民族医药等优势产业。优先解决特困少数民族贫困问题,支持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继续落实支持西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的政策。

六:

完善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促进地区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完善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东部与西部、东部与西部、东部与西部的* * *发展格局。完善互助机制,发达地区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赠等方式帮助欠发达地区。完善支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