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化中色彩图案的「基因库」是什么?

蓝天,白色的雪山,布达拉宫里的红黄,五色横幅里的红橙蓝...在西藏广袤的土地上,有1400多种颜色。它们的色温和锐度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颜色。在古代西藏,可以找到24000多种独特的图案,这些图案是高原文化的代表。这些色彩和图案经过了千百年风霜的洗礼,历史传承。最近,他们找到了同一个家——藏色和花纹基因库。

基因库的建设可以追溯到2010,文化部启动了“中国传统工艺文化传承与发展”项目。组建专家团队进行设计策划,探索中国工艺文化同步创造、利用、发展的模式。2012,西藏林芝一期工程开工。项目初衷是在抢救西藏当地非遗手工艺的基础上,带领当地农民致富。

“非遗”手工艺品多为传统粗加工行业,以纺织业为主。家家户户都是作坊式生产,缺乏市场准入标准,不具备规模效应。项目运营团队大多是文化部邀请的专家,他们来自清华大学和中国美院。经过实地考察和市场调研,团队专家惊喜地发现,“非遗”手工制品的背后还有一片广阔的蓝海。

图为项目组对当地村民家窗户的颜色和图案进行采样。

这片蓝海是“非遗”手工纺织行业的基础:色彩和图案。它们来自西藏的雪山圣湖,有自己独特的色温和外貌。在西藏强烈的阳光下,呈现的色彩和轮廓是如此的不同。它们藏在民间,藏在寺庙的墙上,藏在人们的屋顶上,藏在田野里,藏在青稞中,藏在格桑的花中...

团队专家花了四年时间做深入的实地调查,对简单的工匠进行设计、理念、制造工艺的指导和改造,花费心血取样研究,建立了庞大的基因库。基因库是项目组对西藏的建筑、织物、生活用具、自然环境的色彩进行调查,并在实验室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形成的。2018年1月,新年伊始,藏色花纹基因库终于建成,并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和质量监督部门的认证评估。

国家知识产权局委派的评估小组在西藏高原度过了2018年元旦。蓝天雪山下,专家们的恐怖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摆在他们面前的是1400多种颜色,24000多种版权图案,1900多种外观专利设计。这些诞生于西藏山川之间,由西藏当地工匠不断创造和翻新的文化创意成果,终于在藏历新年前集体亮相,成为西藏独特文化的又一代表。

如果说西藏色彩图案基因库的建立是文化部在西藏启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的一个“意外收获”,那么参与该项目的专家团队则始终不忘“初心”。建立基因库的目的是为西藏本土文化贴上自己的标签,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和市场营销的需要,将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转化为优质生产力。基因库的建立为藏族手工业,尤其是纺织业找到了文化和设计的源头。拥有1000多种颜色,可以建立自己的色卡,未来在纺织、印刷、绘画、设计等领域广泛推广“藏色”;7000多种图案,就能把“藏元素”传播到全世界。

巨大的藏族色彩和图案,从基因库数据建立起,就让当地人受益匪浅。那些传统的手工艺人还在守着他们古老的织布机织藏地毯,还在用最原始的方式织羊毛染颜色。在基因库建立大数据的过程中,专家团队持续帮助林芝、山南等地的手工艺人,不断开辟项目试点,将传统文化传承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探索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传承发展综合工程“西藏模式”,启发当地民众传承和再造自己的民族文化,根据当地“文化DNA”制作出符合当代审美标准、具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手工艺术品。

图为当地村民利用“基因库”的颜色和图案制作传统藏族服饰

随着当地人对西藏非遗手工业认识的深入,林芝、山南等地建立了多个试点。每个试点,专家团队都会走访老艺术家,查阅史料,最大限度地还原传统技艺,并设立展厅或展板,梳理“非遗”技艺的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群众利用老工艺进行自己的创作,做出一些符合市场需求的手工制品,比如围巾、书签等。作为试点项目之一,林芝市八一区镇巴村作坊的订单已经排满全年。据初步估算,该车间仅今年的产品加工费就达300万元。镇巴村作坊合作社的负责人大杨总说:“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当时做出来的东西没人要,甚至在城里都很难卖出去。”

它被贴上了独特的西藏文化的标签。接下来,一项更紧迫的任务摆在面前。基因库建立后,迫切需要进行省、市、国家层面的版权认证和保护。西藏特有的颜色和图案,应该带有“蒂芙尼蓝”这样的地区和品牌的标签。他们有很高的认可度和晋升的光环。目前松赞酒店、阅览室等。我们都对西藏的手工艺品感兴趣,希望合作将它们推向世界市场。然而,如果没有适当的版权保护,这一步将是不可能的。

西藏脱贫攻坚战已经打响。文化和非物质遗产是雪域高原的独特财富。在今天的传承中,文化财富会给当地人民带来物质财富和精神福祉。每一个在织布机上编织藏毯的藏族人,都期待着自己的产品被认可为具有艺术价值的手工作品。“高原红”需要法律和制度的认证,需要社会各个领域的尊重和推广。

有机会值得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