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深刻认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性。
发展是第一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落实经济工作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所谓“好”,就是保持发展的稳定性,保持经济增速在相对合理的区间,防止大起大落,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坚持“五个统筹”,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防止“一条腿短”,以提高发展效率,低投入高产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是保障包容性,以人为本,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发展和发展的成果,防止收入差距过大,两极分化。面对新时期的新任务,我们必须加快国民经济发展进入科学轨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否则,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承受,社会难以承受,不可持续,中国经济会变坏,这太遥远了。
从短期来看,促进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要防止大起大落。自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是,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主要包括: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经济增长从快转过热到压力不减、付出经济增长代价过大等。以今年为例,为11.1%,二季度GDP增速达到11.9%。从涨幅来看,目前涨幅为1994以来最高。从趋势上看,一季度增长趋势上升,比去年四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二季度和一季度增速上升0.8个百分点。虽然三季度略有稳定,但仍无法巩固。虽然增长比较慢,但是要防止量变。从地区来看,高于全国数值的增速是在大部分地区,有的甚至达到14%-15%,但是很多年。从结构上看,行业增长迅速。6月5438-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远高于2003-2006年的平均增速。推动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主要力量。工业是重工业从1到9月的快速增长。重工业增速19.6%,比去年同期高1.4个百分点,比轻工业高3.5个百分点。重工业占高能耗、高排放、高增长六大行业工业能耗的70%。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过热的风险,这种增长模式。特别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消耗大量能源资源,成本太高。按照目前的汇率,去年中国GDP的份额约为5.5%,但重要能源资源在世界总消费中的比例要高得多。例如,2460亿吨标准煤,约占世界能源消费量的15%;钢材消耗量为388万吨,占30%,水泥消耗量为654.38+0.2亿吨,占54%。即使考虑汇率,能源资源被过度消耗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但仍然浪费资源,将难以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还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付出更多代价。
从长远看,要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最引人注目的是优化结构,提高效率,降低消耗,保护环境。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这一新目标的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能源和环境的支撑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支持能源消耗翻一番,GDP翻两番。如果考虑能源,四人人均GDP翻一番,专家初步估算202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将超过30亿吨标准煤。从资源和能源资源丰富,但条件有限的国家来说,如果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仅仅从能源供应的考虑,就要翻两番化石资源的巨大难度。与此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排放导致的工业增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过快和高污染。目前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分别排在第一和第二位。在世界范围内,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中国有10%的城市受酸雨影响严重。由于空气污染,与呼吸新鲜空气相比,每天少654.38+0万元。由于空气污染,每年约有654.38+0.5万人患支气管炎。中国人口。今年以来,太湖、巢湖等一系列水污染事件再次敲响警钟,环境污染正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提供更优美的生活环境、更清洁的空气、更甜美的饮用水和更绿色的食品,人们还必须以最大的决心和力量来推动基本经济发展的大多数变化,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看,促进子孙后代的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类需求。解决日益紧迫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矛盾,加快工业化和经济快速增长,是人类在新世纪面临的新挑战。20世纪从65438年到000年,物质财富创造了比以往历史总和还要多的人类,同时也加速了资源的消耗。18倍,全球GDP的增长,石油、钢铁、铜、铝的年消费量分别增长了170倍、29倍、27倍和3608倍。其中,世界人口消耗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不到发达国家的50%和60%以上。在新世纪,包括我自己在内,又有85%的世界人口进入了工业化阶段。如果不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仍然会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完成工业化会消耗大量的资源。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和政府,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还要考虑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考虑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还要考虑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坚定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新阶段,我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是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为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近年来,全国上下开展了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热潮,推动科学发展正在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各地区、各部门发展思路的不断更新,“以人为本”、“转变发展方式”、“五个统筹”、“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理念的普遍提升,特别是在“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科学发展观作为一条“红线”,在发展重点、政策措施、重大项目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目标中作出了努力。企业管理者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创新。
二是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近年来,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农业税和屠宰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框架内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基本形成并逐步完善。垄断行业股份制改革顺利推进,电力、邮政、铁路、电信、民航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由市场决定,为进一步巩固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模式,油、气、水、电、土地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取得积极进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不断改善,制定了鼓励、支持和引导措施,扩大市场准入,财政支持增加税收,改善社会服务,完善政府监管等一系列政策。同时,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2003年至2006年,进出口总额为29.8%,占全球进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率从4.7%上升到2002年的7.2%,2006年。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中国已经连续14年了。截至2003年和2006年,累计外国直接投资243.9亿美元,从简单的组装和制造延伸到研发。外国R&D机构在中国的75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投资。
三是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为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总量显著扩大。2003-2006年,中国GDP年均增长10.4%,远高于同期世界4.9%的水平。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2年的近1.5倍。企业实力和资金实力显著增强。工业利润同比增长35.5%,2003-2006年年均增长。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543.8+0.95亿元,比2002年利润同比多增6543.8+0.37亿元。2006年财政收入达到3.88万亿元,是2002年的2.05倍。显著改善的基本条件。截至2006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7.7万公里,其中电气化续航里程2.34万公里,同比增长49%,比1978增长22.4倍;345.7万公里的高速公路总里程是1978的2.88倍,特别是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里程达到4.53万公里;随着机场设施的萎缩,2006年底民航航线里程将达到2114000公里,同比增长13.2倍,2006年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达到3.42亿吨,同比增长1978。一次能源产量达到221亿吨标准煤,是1.978的3.5倍,发电量达到6.22万千瓦。年发电量2860亿千瓦时分别是1.1.66438的1.9倍。通信设施实现重大跨越,年均新增电话用户10万户。自2000年以来,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在2006年分别达到3.7亿和4.6亿美元。不断推动创新。2003-2006年,总投入15396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支出30031亿元,年均增长24%左右。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规划》(简称“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进展顺利,在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材料、重点领域、信息技术、能源等重点领域取得显著进展。
有利条件,在分析中也要清醒地看到,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任务十分艰巨,需要我们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当前,重速度、轻质量、重投资、轻消费、重商品、轻绿色的现象依然存在,“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屡禁不止,特别是农村发展中,和谐发展、妥善处理与快速发展、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的关系仍有差距,投资与消费失衡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三次产业不合理,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比例不平衡。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的现象依然存在。考虑到经济增长过快,企业制度不完善,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也是很多保障制度又好又快发展还比较滞后。不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就难以解决投资扩张和盲目追求速度的根本问题,就难以真正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第三,促进健全和
的基本方式
今天,快速发展的世界经济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关键是如何把握和利用机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第一原则,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关键是努力实现“两个重大进步”: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明显进展,二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明显进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决克服片面追求速度的倾向,调整经济工作重心,促进协调发展,提高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转变,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一、二、三产业转变,从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协同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提高劳动者管理素质和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突破关键技术。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培养世界级科学家和顶尖科学家的环境。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工业体系,推动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和转变发展方式路线加快节能减排的发展要求。在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产业、新业态发展方面,扩大金融服务、交通运输、物流、信息和技术服务、生产性服务业,丰富消费性服务业支撑服务。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化支农惠农政策,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农业投入,推广农业科技,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农民多渠道转移就业。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运营。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完善配套政策,强化重点领域,推动全民参与节能减排。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加大节能环保投入,加强污染防治。加强水利、林业和草原建设,推进生态修复。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发展。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区要求的区域政策和经济布局。为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应着力发展大城市群的辐射力,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质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和优化利用外资,在促进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把深化改革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内容,重视制度约束、经济快速发展和体制障碍,通过改革加以解决。
改善所有制结构。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央企、垄断行业和企业集中,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和股份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控股、有影响力的经济活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促进公平准入,改善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条件。在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打破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土地、技术、劳动力市场等生产要素的发展,增加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性以及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环境成本。
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等重点领域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继续深化预算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完善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财政体制的匹配。实施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国有金融企业股份制改革,优化资本市场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并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制度,建立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
改善宏观调控。计划进一步提高国家发展规划中的宏观调控水平,发挥宏观调控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和土地政策。
要努力实现上述“两个显著进步”,必须转变发展观念,真正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提高自觉性和坚定性,真正注重速度和发展,正确对待速度和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克服不顾条件盲目追求增长速度的倾向。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干部考核指标体系、科技指标、节能环保、社会福利和城乡居民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使各级干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自觉行动,确保科学发展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