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云研究: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知识产权协同创新研究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最开放的地区,也引领着国内氢能产业的发展。在这个区域内,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企业不仅注重技术领先和产业化,还非常注重未来技术的预研和知识产权的积累。然而,在现有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下,知识产权协同性较弱,主要环节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共享和交易机制,导致产业链协同性较差,从而影响了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本文重点研究了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活动现状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长三角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为长三角地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现状
长三角汽车产业基础雄厚,技术和资本密集,科技创新能力突出,高端人才聚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长三角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规划,为包括燃料电池汽车在内的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1.1?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布局
自2017年9月上海市率先发布《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2018—2030)》以来,位于长三角的宁波、苏州、张家港、如皋、嘉善、六安等多个城市均发布了氢能规划,如表1所示。
表1长三角发布的氢能政策文件概述
在省级层面,浙江省和江苏省也分别于2019年4月和2019年9月颁布了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从表1可以看出,发布支持氢能产业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城市覆盖了整个长三角地区,其中江苏省覆盖面积最广,领先于其他省市。此外,长三角无论是氢能产业、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还是其他配套产业链都已经全覆盖,明显强调氢能的利用和燃料电池系统,这是产业链的核心。长江三角洲的企业在氢能产业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投入巨大。最近两三年,几大企业的投资已经接近100亿元。
目前,长三角地区聚集了30多家氢相关企业,其中2018年有6家企业收入超过65438+亿元,15家企业收入超过1000万元。这些具有强大生产力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关键燃料电池汽车主机厂的一流供应商。
此外,在长三角特别是江苏省,形成了以如皋氢能小镇、江苏丹徒氢能产业园、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江苏奥信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了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燃料电池R&D及生产、整车研发制造、产品示范应用的氢能产业链。
1.2?长江三角洲氢气走廊建设发展规划
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长三角氢气走廊建设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2065438+2009年5月正式公布。该计划的目标是促进燃料电池汽车和加氢设施的协调和平衡发展。该文件将氢走廊的建设规划为三个阶段: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其中,近期2019至2021发展规划中,主要任务是示范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开工建设4条氢高速示范线,建设40座以上加氢站,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超过5000辆。2022-2025年中期发展规划中,主要任务是大力推进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发展,提升氢能关键技术水平,推进建设10多条氢高速公路,建设200多个加氢站,燃料电池汽车产销突破5万辆。在2026-2030年的远期发展规划中,主要任务是建设20条以上氢高速公路,覆盖长三角所有城市,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区域。届时,燃料电池汽车产量将超过20万辆。规划还明确了加氢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等五项主要任务和加强组织领导等八项保障措施。该规划的颁布有利于促进长三角氢能产业的发展和整合,为将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世界先进的氢能产业示范区提供基础,也将促进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
2.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知识产权发展
2.1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知识产权
中国新能源汽车原创专利数量占全球专利总量的11%,位居世界第三,日本以49%位居第一,美国以20%紧随其后。作为新能源汽车专利市场发展最快的国家,大量国外专利进入中国市场,使中国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目标市场,导致本土新能源汽车企业原创专利数量相对较少。但这也意味着,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18年,中国汽车专利公开23万件,其中发明11万件(授权5万件),同比分别增长30.2%和21.1%。2018排名前十的汽车企业如图1所示。
图1?2018年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10的汽车企业。
从图1可以看出,前十名中有授权的国内企业只有两家,分别排在第六和第九位,两家企业的授权为***956,仅占前十名企业总数的13.9%,说明国内汽车行业的创新能力较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地处长三角的江淮汽车榜上有名,反映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储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此外,不同的汽车公司在专利布局上侧重点不同,主要涉及新能源汽车、车身及车身附件、智能网联、发动机、电子电器、基础通用、整车制造、整车系统、变速器、制动系统。其中新能源汽车专利数量最多,占比最高,达到28.6%,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甚至超过50%。这充分说明国内企业加大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R&D投入,并重视该领域知识产权的建设和保护。新能源汽车涉及的关键技术专利申请表现不一,电池技术专利申请数量最多,占比56%,其次是电控技术申请,占比30%,电机技术申请占比最小。
2.2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储备
长三角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企业专利数量和分布特征充分体现了长三角氢能燃料电池产业链深厚的技术积累。在30多家重点企业中,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专利数量超过100的企业有3家,专利数量超过109的企业有109家,专利总数超过1200。申请专利数排名前十位的公司分别是江苏奥鑫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苏州福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博恒新能源有限公司、张家港傅锐氢能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清能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氢普创能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渤海电驱动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李静制氢设备有限公司、上海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和上海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图二?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氢能企业。
上述10企业的业务不仅涉及燃料电池的研发和生产,还涉及整车的开发和制造,以及能源供应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地域上看,以苏州和上海为主。
3?产业链中知识产权的协同工作机制
知识产权是企业创新能力的体现,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在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中,拥有丰富的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专利积累和储备的数据显示,在发明专利授权方面,中外差距明显,尤其缺乏像丰田这样知识产权储备较好的车企。此外,产业链之间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协调,制约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步伐。因此,除了加强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中国企业还需要协调产业链之间的知识产权,以增强与国外企业的竞争力。
3.1开放专利开源行动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开放专利的开源行动是知识产权协同创新的有效方式之一。不附加任何利益条件对外开放公司专利,可以加速汽车企业对氢能技术的采用,增加参与氢能汽车开发的企业数量,有助于企业在短时间内跻身新能源汽车技术体系布局的上层,避免重复研发和资源浪费。拥有公开专利的企业还可以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或者在本行业领域形成事实标准。
3.2建立专门的专利联盟
专利联盟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的协同,通过联盟共同开发、保护和运营氢能领域的知识产权。首先,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平台实现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各领域关键技术的知识共享。在此基础上,共同开发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相关技术,申请各种专利,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的知识产权共享。第二,成立保护协调中心。以中心为载体,加强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实现异地办案和执法,提高燃料电池汽车知识产权保护效率和效果。最后,以三省一市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为基础,建设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在统一标准下进行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知识产权管理,以加强联盟成员创新,促进联盟成员间知识产权合作,提升成员在燃料电池汽车市场的竞争力,提升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水平,推动行业走在全国前列。
3.3产业技术联盟的形成
以产业技术联盟为载体,开展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合作。通过产业技术联盟,整合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相关机构,形成产业知识产权联盟。通过设立“专利池”,构建知识产权合作战略,结合知识产权,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协调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知识产权,促进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之间的协调创新,把握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
注:本文涉及的专利数据均来自中国专利信息网。(作者:陆颖)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