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家2025战略?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创新驱动、质量优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原则和“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综合实力将位居世界制造业强国前列。

《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五、五十”的整体架构:

“一”就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最终实现一个制造强国的目标。

“二”是通过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融合发展来实现这一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以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引领和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这也是中国制造业应该占领的一个制高点。

中国制造2025主要内容中国制造2025战略任务。使用jpeg文件交换格式存储的编码图像文件扩展名

“三”是一个“三步走”的战略,每一步都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目标。

“四”就是定义四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第二个原则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第三个原则是全方位推进,重点突破。第四个原则是自主发展,合作共赢。

“五五”就是有两个“五”。首先是有五个原则,即创新驱动、质量第一、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另一个“五年计划”是实施五大工程,包括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强化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

“十”是指十大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

中国制造2025战略任务: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必须凝聚全社会的知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1.提高民族制造业的创新能力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强化

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关键领域的创新能力。

2.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努力发展智能化装备和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R&D、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3.加强工业基础能力

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技术、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产业基础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要坚持问题导向、产需结合、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的原则,着力破解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

4.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提高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努力实现制造业质量大幅提升。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

5.全面实施绿色制造。

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研发力度,加快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低碳、循环和集约化,提高制造资源利用效率;加强产品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6.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突破性发展。

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引导各类社会资源集聚,推动优势战略性产业快速发展。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

7.进一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逐步化解过剩产能,促进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布局。

8.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推动生产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大力发展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服务功能区和服务平台建设。

9.提高制造业国际化水平。

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提升国际合作层次和水平,推进重点产业国际布局,引导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法律依据:

* * *中央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

第二条全面实施宪法,坚定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把全面实施宪法作为首要任务,完善保障全面实施宪法的体制机制,把宪法实施和监督提高到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