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知识产权有多少误解?

中国对知识产权有多少误解?㈠

“知识产权”的翻译错误

马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提高硬实力,也要提高软实力:硬实力主要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软实力是自主创新的优化。自主创新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拥有的发明专利上,自主创新的环境越来越体现在知识产权文化的优化上。

但是,很多人对什么是知识产权并不清楚,包括政府、经济、科技、文化甚至知识产权领域的学者,常常把知识产权中的“知识”和知识经济中的“知识”混为一谈。

英语中有两个知识产权的概念:知识产权(IP)和知识产权(IPR)。

这两个概念不同,但都被中国大陆学者翻译成四个字:知识产权。三个英文单词(intelligent intelligence,Property property,Right right)的中文意思根本不是说知识,而是说智力和智慧。

台湾省的翻译比较准确,把IP翻译成知识产权,IPR翻译成知识产权。

“知识”的英文单词是Knowledge,指的是知识、认知、知识和具有公共知识的知识。由于其公共性,“知识”不能归于产权。如果张三没学会“牛顿三大定律”,李四也学不会。

台湾省的翻译中的“智慧”是指具有非公共性的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用好了才能转化为财产权。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没有活的智慧的运用,死的知识毫无价值。

中国有很多传说,说明中国人的知识比美国人丰富得多,比如《花木兰》。但是美国人把“花木兰”和中国的国宝大熊猫制作成动画片,销往世界各地。说明我们的智慧不如美国人。

可见,在知识产权制度下,智慧远比知识重要。当中国人接受新的概念时,他们往往已经习惯了。顾名思义,很多人一看到知识产权就想当然地认为它是“财产型知识”。这是极不准确的。

要准确理解知识产权的本质含义,不要光说不练。你要明白,知识产权是智力成果的合法权利,而不是知识。

而且,我认为“知识产权”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翻译,它一直在误导中国人民,甚至是最高领导人。

“Patent”是英文Patient的优秀翻译。专利制度是用公共发明换取垄断的制度。

英国是最早实行专利的国家,国王颁发的专有权证书称为发明权证书。“专利”患者的特点是开放性和垄断性。在发明公开的前提下,保证发明人对其发明的垄断权。

“知识产权”是中国大陆学者30年前创造的;“专利”这个词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在中国古代,“专利”指的是私利和垄断利益。

“自主创新”的误区

近年来,“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的表述风靡全国。

“自主”意味着你可以自己做决定。“自主创新”有三层含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说明“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别人的东西,也不意味着当时提倡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自主知识产权”是指拥有专有权。专有权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自主创新、金钱购买或他人赠与。“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立”是两个毫无共同之处的概念。

“自主创新”要花钱。而且很多中小企业负担不起高昂的R&D费用。“自主创新”也要讲成本。如果采购成本比R&D低得多,为什么还要“自主创新”?所以企业不仅要学会自主创新,还要学会购买、引进、合作。让知识产权为我们所用,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最高境界。

“自主创新”的成果不等于“自主知识产权”,换句话说,创造不等于拥有。没有法律的保护,创造出来的成果只是大家都可以免费使用的知名技术。只有受到法律保护,发明创造的成果才能具有排他性,企业才能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排他性是知识产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也恰恰是它能够让知识产权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任何企业都不可能用不受法律保护的科技成果打击对手,阻止别人模仿。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误区

“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如果张三拥有,李四就不能再拥有了。“拥有自主权”是同一概念的重复表达。从语言学上来说,它非常罗嗦。

“自主知识产权”的说法也很可笑。虽然“知识产权”的翻译不好,但其私有性质表明,任何“知识产权”都是“独立财产”。既然没有“非自主知识产权”,又怎么会有“自主知识产权”呢?

“自主知识产权”大概是科技界提出来的,不是知识产权界提出来的。

科技界提出的“自主知识产权”也上升为国家战略之一。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永远改变不了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但“自主创新”的成果被知识产权局授权后,为了突出“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在“知识产权”前面加了“自主”二字。这大概就是全国广为流传的“自主知识产权”说法的由来。

如果真的要理解“知识产权”,“自主”这个词实在是难以接受。

“知识产权”的价值

“知识产权”很有价值。据悉,iPhone只在中国生产,但苹果拿走了58.5%的利润,而中国人拿到的是少得可怜的1.8%。相当于库克一天多赚654.38+0万美元,也就是650多万人民币。一个名牌LV包卖几万元,而生产LV包的皮革每平方米要几十块钱。都体现了知识产权的价值。

知识产权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和文化繁荣的标志,是企业的生命线。成功的企业应该学会建立知识产权壁垒。

比如商标的价值。可口可乐的商标价值超过700亿美元。一家美国公司借鉴苹果公司在iPad商标上的经验,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在中国商标局注册了60多个商标。

专利的价值远远超过科技成果的价值。2009年,贵阳一位企业领导告诉我,他的公司因为吸取了教训,连续四年天天申请专利。他们的产品销往海外。在与外商的合作中,他们颁发了20多项获奖证书,包括在人民大会堂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以证明他们是中国最具创新力的企业。外商不理解:“技术先进不先进,市场说了算。为什么是你们中国政府说了算?”然而,中国的科技奖励制度来自苏联。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保留了科技奖励制度。

他们很快拿出了几张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一看外国人态度大变,合作很顺利。一位外商甚至额外支付贵阳200万美元,以示对其知识产权的尊重:“你们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标准是什么,怎么得的?我们既不清楚也没有兴趣去发现。你能拿到这些专利就了不起了,因为发明专利能不能授权是全世界统一的标准。不应该授权,就是用尽一切不正当手段也不可能得到授权。”

专利的价值有时高于商标品牌的价值。这也是京城著名剪刀品牌王麻子、杭城著名剪刀品牌张小泉倒闭300多年的原因。被1983成立的广州阳江十八子打败。阳江十八子申请了大量专利,通过授予专利扩大市场,垄断市场,最终将王麻子和张小泉挤出市场。这个例子说明知识产权对企业很重要,但专利才是企业最有价值的知识产权,尤其是创新型和技术依赖型企业。

一个企业老板曾经问我:“商标和专利有什么关系?”我随口跟他说:“商标是你的名片,专利是你的芯片。”他说的话让他恍然大悟。

/html/01/597101-1673569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