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在互联网上是如何传播的?
回顾人类交流的历史,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杠杆作用。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创新都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将人类文明推向了更高的层次。信息技术有力地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的面貌,信息技术反映的标志是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迄今为止,人类的信息传播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书面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和网络传播阶段),从上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的飞跃都是基于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传播也迅速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传播方式,网络传播具有与媒体完全不同的新特点。网络传播为我们这个时代提供了最快捷、最方便的交流方式,让人们如虎添翼。网络传播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及其对中华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的意义。
网络传播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影响政治、经济,还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正以不可阻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全世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然而,网络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它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如思想文化渗透、虚假新闻和虚假信息传播、色情泛滥、侵犯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等。这些都有待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因此,建立网络传播理论体系,加快网络传播人才的培养,对于加快我国网络传播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是传统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的建立成为必要。
网络传播的产生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各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既可以实现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实现点对点的交流。当信息传播给多个互联网用户时,网络传播可以描述为一种大众传播工具,而个体独立互联网用户之间的传播可以描述为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网络传播融合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这种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对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提出了挑战。
网络传播结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一般形成分布式的网络传播结构。在这种通信结构中,任何节点都可以产生和发布信息,节点产生和发布的所有信息都可以以非线性的方式流入网络。网络传播融合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优势,但也突破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局限性。
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互动性,受众可以直接快速地反馈信息,表达意见。同时,在网络传播中,受众在接收信息时有很大的选择自由,可以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一对一或一对多人际传播的局限,总体上是多对多的网络传播模式。
在传播学研究中,考察和分析大众传播活动中各种系统和制度因素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被称为“控制研究”。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外部系统对媒介组织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二是考察媒介组织内部系统对信息生产、加工和传播的制约。
对于传统大众传媒来说,社会控制并不难实施。国家和政府规定大众传播系统,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确保媒体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和实现各种国家目标服务。包括对媒体活动的法律和行政管理,媒体设立的审批和登记;限制或禁止传播某些信息内容;分配通信资源等等。
对于无尽的网络世界来说,这种真正的社会控制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网络传播能力的无限性和物质载体的不可见性,仅从技术角度控制网络传播是不可能的。互联网上每天都有上百个新网站出现,控制每个网站的信息传播完全是乌托邦。国家无法对其进行审批和注册,也无法以经济力量对其进行控制(建立网站的资金非常少),甚至无法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的传播。社会控制,对于网络来说,是很苍白无力的。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沙漏”式传播模式中,记者和编辑作为守门人,控制着新闻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决定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新闻的命运:哪些新闻被允许通过这个狭窄的“漏洞”传播;不能传播的消息,就地“封存”。不仅被引用,还承担着“议程设置”的责任,即某个信息(节目)放在哪里,如何设计大版面(节目时间)进行发布播出,如何组织报道等等。
互联网时代,受众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力:不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还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发布信息;信息的重要性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而是由受众自己决定。虽然在很多场合,比如知名新闻网站,仍然拥有网络新闻的编辑权,仍然有网络记者、网络编辑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但由于受众享有很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新闻传播者的地位被削弱,权力向受众倾斜。这些都会削弱社会控制力。
在网络传播中,受众可以自由选择信息,包括信息的内容、信息的接收形式、接收的时间和顺序。网络媒体利用多媒体技术向互联网发布信息,不仅发布有关信息的文字,还显示图像和声音供受众自由选择。在信息的排列上,除少数重大新闻事件外,网络媒体同步传播大部分信息,将各种信息在网上传播,并随时更新,让接收者可以随时“订购”,按自己喜欢的顺序浏览或下载新闻信息。
在网络传播中,合格的受众可以直接参与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过程,成为名副其实的传播者。在网络传播中,受众和新闻传播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由于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媒体在传播属性上的差异,在互联网新闻传播领域,一些传统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甚至消失:
首先是新闻传播的地域界限。新闻信息一旦上线,就能在空间上立即覆盖全球,成为遍布全球的信息。
二是发布信息的时限。一个网络新闻媒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梯度发布信息,即时更新、每日更新、每周更新、每月更新会在一个新闻网站中并存。过去新闻媒体尤其是报刊的发行边界在互联网信息传播中已经开始消失。
三是各种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的边界。网络新闻传播可以同时调动文字、图片、声音、图像,增强传播效果。同时还可以在互联网上运行各种内容丰富的信息数据库。以往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的独特优势已经开始在互联网新闻传播中得到整合。此外,传统媒体从未具备的信息传播优势,也融入了人类历史上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总之,网络传播对传统传播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传统传播理论面临挑战,社会控制力减弱,传播效果研究面临新课题,从而使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
三、什么是网络传播?
什么是网络传播?这是关系到网络传播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首要问题。
在回答什么是网络传播之前,我们需要先讨论一下什么是传播。许多学者对沟通进行了描述和解释。有的形容为“信息* * *”,有的形容为“说服影响”,有的形容为“刺激反应”。也有人认为交流是人类传递或交换信息的一种社会行为。等一下。郭教授在其新著《传播学教程》中认为,“所谓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那么什么是网络传播呢?
中国现代传媒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石兰认为,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特征:全球性、互动性和超文本链接。所以它对网络传播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大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发布者并能随时反馈信息。它的文本形成和阅读是在超文本中完成的,各种文本和不同教育水平之间有随机的链接(国际出版社,2000年第6期,第49页)。
也有人认为,“网络传播”是近年来传播学中广泛出现的新名词。它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而言的。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和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又称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国际出版社,2000年第6期,第49页)。
我们认为,所谓网络传播,实际上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人类的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网络中传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磁等存储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被计算机或类似设备读取和使用。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上的读者数量庞大,可以通过网络高速传播。
四、网络传播的研究对象
我们刚刚在《网络传播》中明确了网络传播的定义,明确确立了网络传播的研究对象——人类的网络传播活动。
网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传播学又称“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信息交流行为和交流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传播学研究传播的概念和本质,信息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规律,信息的产生和获取,加工和传递,效率和反映,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各种媒介本身的地位和作用,传播与各种社会领域和系统的关系。传播学把传播分为四个层次:(1)人的内向传播。比如自言自语,触摸场景,自己交流信息。(2)人际交往。即个体之间符号交流的行为。(3)组织沟通。即群体成员之间或群体之间符号交流的行为。(4)大众传播。也就是说,符号与印刷或电子媒体的交流,这是有目的地针对许多人。20世纪30年代,它在美国发展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传播到西欧和日本,并逐渐引起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成立了国际传播研究委员会,定期交流各国学者在传播方面的研究成果。
网络交流是基于网络的信息双向交流。信息实际上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网络传播是人类网络传播活动的研究对象。信息作为人类网络交流的内容,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
网络传播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影响了人类知识的组织、传递和获取,对人类文化和政府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播作为信息生产、积累和获取的中心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网络传播作为信息交流和传播的重要渠道,使信息得以广泛传播、吸收和利用。网络传播将在人类信息流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和手段的变革将深刻影响人类信息流通活动的方式。
第五,网络传播的主体属性
我们认为网络传播属于社会科学。主要有两个原因。
1.网络传播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网络传播属于社会科学。因为网络传播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网络传播活动,而人类的网络传播活动无疑是一种社会现象。尽管网络传播的研究涉及大量的技术问题,但这并不能改变网络传播的社会科学性质。
2.网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网络传播属于社会科学。
第六,网络传播相关学科。
网络传播的相关学科主要有: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
网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然而,网络传播活动中涉及大量的政治问题。比如国际政治斗争往往在网络传播中得到充分体现,比如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进行政治颠覆。网络传播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网络传播活动,这是一种社会现象,研究中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网络传播活动是人的活动,要用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来研究网络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活动。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要涉及经济投入和产出,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低成本高收益。网络通信是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在研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大量的技术问题。
七、网络传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规模迅速扩大,成为世界上最大、最普及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它打破了传统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以信息为主的虚拟的新空间,是跨国界的、跨文化的、跨语言的。在此背景下,国内外学术界立即形成了对互联网的评论和研究热潮,新闻工作者和传播者也充分重视互联网在信息传播领域的革命性影响。
按照美国传播学者的定义,一个媒体只有使用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才能称之为大众媒体。在美国,大众媒体达到5000万人播放的门槛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有线电视用了10年,互联网只用了5年。截止到1998年底,美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6200万。因此,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的概念被提出。从1995开始,国内的报纸、电台、电视台都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在这种背景下,记者和传播者开始关注互联网的作用。
1997 10 6月16 —17中国报业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央电视台研究咨询有限公司在北京联合主办“全国电子报刊现状与发展趋势研讨会”。30多家中国新闻机构参加了会议。这是中国网络新闻媒体开展的首个网络信息传播领域的理论研讨会。当时只有《人民日报》网络版和《华声日报》电子版等少数中国新闻机构在会上做了介绍性发言。会议邀请《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主任向中国新闻界介绍他们的经验。
199 7月1-2日,中国记协在杭州主办了' 99全国网络新闻媒体理论研讨会。50多家中国新闻机构的网络版负责人参加了会议。30多家新闻机构向大会提交了论文。10多家新闻单位代表在会上发言,与会人员从各自近年来的网络新闻传播实践出发,广泛交流了对网络信息传播各领域的看法。
1.国外研究
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涉外作品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这些作品大多被翻译成中文。其中包括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胡勇等译,海南出版社1996 65438+2月出版)、《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5438+10月出版)、《未来速度:数字神经系统与新商业思维》。NFDA1?、江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4月出版,1999)、埃塞尔·戴森2.0版《数字时代的生活设计》(胡勇、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8月出版,1998)、著《数字犯罪》(郝海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著《数字成长——网络一代的崛起》(陈肖凯、袁史培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3月出版)
这些翻译作品虽然不能算网络传播作品,只能说是相关作品,但却让中国各界人士大开眼界,呼吁国人关注即将到来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数字时代。其中《数字生存》(1998)被第53期《新周刊》评为2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20本书之一。
2.国内作品
近年来,国内学者撰写了各种关于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的专著。如胡勇、范海燕合著的《互联网为王》(海南出版社1997 65438+10月出版),是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互联网诞生、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书籍。其次是罗伊的《无网》(兵器工业出版社9月出版,1997)。郭亮主编的《网络文化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7,65438+2月)由八位青年学者撰写的七本书组成,试图以中国人的视角审视网络。作为中国学者为互联网时代撰写的原创作品,陈骁主编的《全球网络经济》(华夏出版社9月出版,1998)、陈艳主编的《互联网改变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6月出版,1999)、耿弇主编的《透视网络时代丛书》(北京出版社1999 1)、姜启平主编的《数字论坛丛书》(海洋出版社1999)、刘吉和
3.网络传播的研究现状
网络传播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新闻工作者的一个新领域。近年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甚至研究本身也与网络紧密结合,包括从网上获取信息、网上访谈、网上调查等等。
新闻传播者和直接从事网络传播的新闻传播者撰写的大量文章和论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讨论网络传播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讨论网络传播与传统新闻媒体的关系,讨论新闻媒体网站的建设和运营,评论国外网络传播法律法规,调查记者使用互联网的情况,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
总的来说,网络传播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现阶段有许多描述性、对策性和解释性的成果。
4.网络传播研究展望
进入2000年后,随着网络传播业的蓬勃发展,为网络传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与此同时,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也通过各种形式传入中国,尤其是互联网,开阔了网络传播研究者的视野。网络传播产业的发展促使高等新闻传播院校规划如何培养网络新闻或网络传播的高级专门人才,鼓励高等新闻传播院校和研究机构深入研究网络传播的原理和方法。可以预见,网络传播在21世纪必然会掀起新的研究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