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质数据中的信息价值
地质资料是地质勘探开发工程资料和地质研究信息的记录。地质学家在野外勘探中获得的地质资料,室内实验获得的资料以及收集的前人研究成果,都要求使用者能够先阅读上述资料,然后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对原始资料进行加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归纳分类,使之系统化,再进行综合推理,建立理性认识。基础理论研究者可以增加积累,或者从中发现一些东西。在地质找矿领域,地质学家可以发现构造和圈闭,确定产生矿床的可能性,研究储量规模,为资源勘探和矿产开发服务。对于地质灾害防治专家来说,通过对相关地区地质资料的研究,可以判断地层基础,查明断层情况,预测灾害的发生,提供灾害预警。
如何才能充分发挥隐藏在已知地质数据中的有价值的信息?
首先,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地质工作程序,了解勘探开发相关流程对应的信息和数据。了解常规地质资料和相关技术术语。比如,学地球物理的能看懂时间剖面,学地质的能看懂地质图,学测井的能看懂各种测井曲线显示的含义。
其次,学会使用相关软件。如相关的数据解释和处理软件,懂得处理和解释获得结果的过程,从中发现缺陷或亮点。如果想在图形库中看到地质图,要学会使用图形库系统软件,比如MapGIS软件。
第三,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如果你想打开地球物理数据的磁带,你应该会操作地震数据的磁带阅读器。
地质资料自产生以来就具有一定的价值。不同的读者在阅读地质资料后,由于知识积累和基础深厚程度不同,产生的效果和思维倾向也不同。
技术人员能否收集和发现所需的地质资料也是一种能力。如果你连收集相关资料的方法都不知道,到哪里去找你需要的资料,哪里谈得上地质资料的利用?
看到具体材料后能否确认有用是一个水平,体现的是阅读水平和理解水平。
是一个机会,确认有用之后能不能用,用了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效果。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如果你不注意它,它就会溜走。机会在于人的把握。
同样的地质数据,被不同的人使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时会产生用户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完全违背初衷。造成不同利用效果的因素很多,除了数据本身的价值效应,还与用户的层次和素质的多样性有关,与难以清晰理解和把握数据中隐含的信息有关。
玉雕师有一双雪亮的眼睛。他看到玉石材料,一眼就能看出材料的本来面目和隐藏的本质,再用本质稍加雕琢,就会产生别人想不到的优秀作品。高级技术人员一般都是使用地质资料的专家,在阅读中能发现资料中的瑕疵和其使用的价值点。但是,读者把真实的反映当成瑕疵,或者把真实当成瑕疵而不屑一顾,都是不可原谅的。“当真为假,亦为真”,假信息视为真,找不到真信息,导致真信息不被接受。在这个误读信息的“前提”上做出的决定以及相应的探索开发行为可想而知。
在地矿行业,“江湖”在使用数据上经常出现问题,有时是对识别信息的误解,有时是在阅读和使用过程中的轻率或断章取义。在人的一生中,生活可以是“凑合”的,也可以是“精致”的,但在地质资料的使用中,没有“凑合”,只有“精致”,因为它属于严谨的地质学科领域。本来就是完整有机的复合信息,不能只截取片段为我所用。同样,由于读者的经历不同,水平不同,即使是高水平的技术人员,也存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的现象,对同一份材料所反映的信息也有不同的解读,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和看法,这是由读者的知识素养和知识的多样性决定的。
至于有些“用户”,误解了数据中信息的含义,引用了,却打对了,这叫“狗屎运”。我们不否认在生活中可能会出现,但是在地质矿产领域非常少见。反而在数据利用上有很多“连锁效应”。最早反映出来的地质信息,往往会在被读取的过程中引发一系列的解读和不可控的连续发现。不要指望侥幸,要不断提高自己识别和理解地质资料中所包含信息的能力。由于地质资料所包含的信息及其效应并不是唯一的、线性的、不可避免的,它会产生正效应,而如果地质资料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与使用者目的相反的“负效应”。其“负面效应”当然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和宝贵的时间。
越来越多的现代技术和相关设备用于地质勘探,越来越好。如物探、化探、地质钻探、实验测试等技术和相应的设备,准确识别机器设备输出的信息,这样我们的判断才能正确。一名合格的地质科学家不可能精通地质科学的所有学科,但应要求他阅读自己工作和业务范围内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料,不断积累和升华自己的阅读能力,才能发现地质资料中所蕴含的价值。当然,多学科技术人员应该是阅读和使用地质资料的专家。
1977期间,华东某矿产单位钻探苏北苏X井,井深4037米。测井项目是当时的全套内容,即电阻率曲线、声波、感应、中子伽马、密度、井径、自然电位。3826 ~ 3835米为阜一段底部块状砂岩。钻井过程中,该井段无油气显示,测井曲线表现为典型的水层响应,当时测井解释为水层。同样的构造,还是在苏北,1990又钻了一口井,用3700数控测井仪进行了全套数控测井,也看到了阜一段底块砂岩。曲线显示水层特征,测井解释仍为水层。1998在该区块的另一个地理位置又打了一口井,富一段底部砂岩依然存在。测井和电测井都是水层,当时初步认定为水层。后来在这一层取水样时,意外发现了气泡,促使对该结构的旧数据进行了复核。技术人员利用密度-中子曲线反交会法结合电阻率曲线对该区测井资料进行了重新解释,并对原水层进行了校正。对比该区块钻遇的3口井的地层后,认为原有的常规测井解释手段无法解释该气藏。经过测井专家的反复研究,摸索出了特殊水层的气藏规律,并利用该规律对老井资料进行了反演,取得了阜一段气藏的突破。
国务院1999发布的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是面向企业的地勘单位的方案。原地质矿产部下属的地质队进行了改制,单位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企业型经济实体。当时地质勘探预算1998不变(不含一次性补贴),商业化后作为地质勘探队的流动资金划拨给企业。冶金、有色、轻工、化工、建材等部门所属的地质勘探单位,根据各自部门的实际情况,改组为企业或进入企业集团。地勘单位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投入大幅下降,由人均拨款向项目拨款转变。改革会把地勘队搞死。地质队里的精英们纷纷从地质资料中求生存。
云南某区域地质调查队动员专业技术人员从自己的1: 1万、1: 20万、1: 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中寻找出路,在沉睡的地质资料中发现了金、铅锌、铜、锡矿的线索。转制后,区域地质调查队成为矿山企业。该地区的调查队也在元江图中发现了红宝石信息,经实地调查确认,上报地质局和国家主管部门,并得到批准。元江红宝石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个红宝石矿。现在已经建成了一个大型企业。
华东地区的地质学家从油气地质资料中读取其他矿产信息,开发了“江苏三大盐矿”和一个中等规模的CO2气田。
地质资料本身就是宝藏,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宝藏“找”出来。对地质矿产感兴趣的年轻人应该学会在地质资料中寻找宝藏。
用户借阅地质资料时,一般有以下要求:
首先是获得合法的阅读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档案馆保存的档案,一般自形成之日起向社会开放30年。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为30年以下,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的档案以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的开放期限可以超过30年。开放地质档案,公民可凭居民身份证查阅地质资料。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由国家资助的地质工作形成的公益性地质资料,应当自汇交之日起90日内向社会公开,并向全社会免费提供使用。阅读这些公开的地质资料一般需要居民身份证或借书证。没有开放的地质资料,一般只提供给企业内部使用,需要有介绍信和系统内相关级别的居民身份证。保护期内的地质资料需要相应的介绍信、审批手续,并可能收取相应的“资料费”。
第二,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地质资料的产出只能通过地质工作量的投入来获得,尤其是研究成果具有知识产权。学会保护和尊重地质资料所有者的知识产权。不要非法买卖、非法传播产权不属于你的地质资料,防止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三是严守商业秘密和国家秘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矿工作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投资者获得的地质资料属于商业秘密,未经许可,使用者不得利用其谋取利益。某地质工程师利用工作之便,将大量不属于自己的单井资料倾倒在国外,非法获取不属于自己的利益,被查处十余年。地质资料使用者代表本单位外出采集地质资料的,除需提供本单位的介绍信和身份证明外,还需接收单位对采集的资料签署《保密承诺书》。收集和使用地质图、重力图、地形图等的人员。,属于国家秘密范畴,不能违反国家保密法。
保密承诺书编号:
第四,要遵守阅读纪律和借阅制度,保护资料的完整性和完整性。比如,读者不能在阅览室大声喧哗,不能在电子文档上做标记、批注、撕页或恶意篡改,不能在阅览室喝水、吃零食。未经批准,电子文本不得复制、抄录或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