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永红的梅永红首次公开谈加入华大基因的感受。
记者:大家都很好奇你之前的身份。你从山东省济宁市市长的位置上来到华大基因。你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大约半年了。你觉得你的工作怎么样?
梅永红:一般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反正我前两天就说过了。我再重复一下我前天(3月27日在中国IT领袖峰会上)说的话,因为我长期从事科技工作,主要是科技政策和战略的研究。我觉得回归商业,回归华大这样的高科技企业,真的是我一个理性的选择。
我曾经在去年全国“两会”上讲过。其实官员也是一种职业。以前我们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看来做官是人生最大的目标。很多官场上的人也把当官,做更大的官作为自己人生的唯一追求。
但是现在社会多元化了,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岗位和岗位上充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对我来说,我觉得华大这个平台可以充分发挥我的积累和学识,我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们国家的生活经济,尤其是现代农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现在刚来中国半年,我真的真心认为我的选择是正确的。一方面是因为华大的平台本身是开放的,可以吸纳更多的资源,吸引更多的优势资源和优秀资源到这个平台上来,一起做大事。另外,华大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年轻团队。我觉得能和这样的团队一起做好中国生命科学和现代农业这篇文章,是我一生的幸事。
记者:今天对你的称呼有很多,比如梅市长、梅经理、梅老师等等。你最喜欢的名字是什么?
梅永红:反正华大也有人叫我梅叔叔,梅老师,你爱怎么叫就怎么叫吧。
华大农业将与合作伙伴* * *一起在中国打造“孟山都”。
记者:现在国家对种业非常重视。华大农业集团的业务之一是作物育种。请问在华大农业推进基因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植物的培育如何定位?如何定位与养殖企业的关系?
梅永红:种业是农业最基础的环节。其实在当今世界上的一些大的跨国公司,比如孟山都,最突出的就是他的养殖技术和他现在掌握的一些品种。
目前我们国家在新育种,尤其是分子育种方面相对落后,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一方面是大量的人才,另外中国在种子资源方面有着世界罕见的优势。
这两个因素的结合,让中国在新一轮种业革命浪潮中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努力空间。华大能够利用其在种子资源、基因测序、大数据和数据分析方面的世界领先技术,在种业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现在我们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比如水稻育种技术,谷子育种。我们在其他方面也展开了一系列的布局。我相信所有这些努力和成果将改变中国种业的现状。
记者:刚才我提到了水稻育种和谷子育种。华大农业有什么具体品种吗?
梅永红:目前我们没有批准的品种。目前正在和国内相关机构就大米进行合作,比如农培高科等机构。这种合作其实是一种平台概念,就是利用华大在这方面的资源和优势,为我们的育种单位和种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这也是华大种业的经营方向。我们也会用自己的积累,为以后拥有种子资源,获得自己的知识产权做一些努力。
记者:目前不考虑像孟山都一样做种子培育吗?
梅永红:华大有一个R&D板块,希望在种业方面做一些积累和突破。如果没有这个梦想,想做农业就必须在种业有所作为,但是我们知道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先积累更多的资源、知识和人才。我们希望通过更多的努力和与国内机构的合作,在中国打造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孟山都”。
记者:目前华大与国内机构合作育种?
梅永红:目前种业几乎所有的努力都是和国内相关机构合作,也有一部分是自己做的。
华大农业集团将加快产业化进程。
记者:华大基因涉足农业很久了。今天为什么要成立农业集团?农业集团在华大集团生态版图中的地位如何?
梅永红:华大确实很早就涉足农业,但据我所知,有两个局限。一个局限是华大以前涉足农业主要是为了研究,比如小米。2009年开始了小米的分子育种,其他大部分方面都是一样的。第二个局限是华大过去在几个产业领域的努力和安排比较分散,缺乏一个顶层设计和一个大目标。
今天,华大农业集团的成立,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整合,让我们多年积累的技术更快更好地实现产业化;另一方面,也希望找到华大农业在中国乃至全球大农业格局中的定位。我们需要形成自己的顶层设计。记者:华大基因一直在农业上做科研,还没有产业化?
梅永红:不是这样。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的重点是科学研究,而不是研究。工业化也有涉及,但大规模工业化应该还在起步阶段。
记者:可以理解为还没有盈利模式吗?
梅永红:实际上,我们已经在一些领域开始盈利了。比如水产品领域,我们去年就开始盈利了。小米工业现在正在设计盈利模式。去年,在生产过程中做了更多的努力,培育品种并投入生产。实践证明,这个品种是可行的。我们将在种业、营养加工甚至农牧结合方面进行布局,实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记者:华大农业在上游科研、中游育种、下游种植都是自己做,还是和合作伙伴竞争做这个?
梅永红:我们更喜欢合作。有些领域华大农业肯定会做的更多、更深、更系统,但有些领域我们只做研发和科技服务方面的工作,这要看每个领域的不同情况。
华大农业到底是做什么的?
记者:华大的农业业务涉及领域很广。如果有几条主线,是怎么分类的?
梅永红:这也是我想了一段时间的事情。我们对华大农业的理解有几个关键词:一是平台。华大农业和其他农业公司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是一个平台。我们的平台可以和几乎所有和农业或者生物打交道的领域相关,所以我们的农业不太可能局限在某个领域,比如小米,微生物等等。我们涉足广泛的领域。不过这种介入也是根据情况来做的。他们有的涉及产业完整,有的可能只是在高端做一些安排和部署。
第二个关键词是精确的营养或健康,以确保我们饮食的安全或健康。华大农业的大目标是让我们的人民吃得更健康、更营养、更安全。我们会往精准食品或者精准营养方向努力,几乎所有的部署都是这个方向。
比如小米,是很多人不太关心的领域,但我们希望小米能被更多人享用,成为改善大家营养结构的主食。因为小米是谷物中营养价值最高的,我们也知道它是一种耐旱的亚作物,对于缺水国家来说非常重要。
比如在水产品领域,华大农业不是简单的做普通的水产品,而是希望我们养的鱼质量更好,没有大家都害怕的抗生素、重金属等有害的东西。我们希望在受控条件下更好更快地饲养我们的鱼,这也是朝着精确营养的方向努力。
再比如微生物。华大农业现在有一款益生菌产品,今年上市。人体肠道菌群被称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第一个基因组是父母给我们的DNA,第二个基因组是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对我们人类的健康非常重要,这一点已经被科学和临床证明。我们通过自己在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来改善我们的肠道菌群,让肠道菌群的有益菌群可以更多。
第三个关键词是竞争力。中国农业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吃饱饭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开放条件下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去年以来,中国在大量大宗作物和大宗产品方面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由于国外在技术、土地规模、政府支持等方面有很多优势,中国在很多领域面临着严峻的国际挑战。从根本上说,我们认为有两个制约因素:一是核心技术尤其是种子技术的缺乏,二是基因规模的限制,或者说基因规模衍生出来的劳动生产率水平。
华大农业只是想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品牌价值、市场动员和培训能力,在一定区域、一定范围内,为中国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记者:在地区上,华大农业也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合作伙伴。如何定位深圳与全国其他城市的关系?
梅永红:区域布局也可以说是我们下一步思考的战略规划。因为中国的地域差异,这也是我们最基本的国情之一。南北、东西的差异可以说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大。我们一定会根据各地独特的禀赋和自身的自然条件,选择最适合我们切入农业的点。未来比如像我们现在在北方一样,推广使用小米技术和容器养鱼技术。南方地区,是不是也在考虑做一些改善现有饮食结构的文章,比如介入果田?我们要做的水果不是普通的苹果和橘子,而是一些特殊的作物来丰富我们的菜篮子和米袋子。总之,我们在中国的所有想法都是基于该地区的不同特点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