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2007年诺贝尔奖的得主?
这两位科学家获奖的原因是他们独立发现了“巨磁阻”效应。所谓“巨磁电阻”效应,是指有外磁场时,磁性材料的电阻率与无外磁场时相比变化很大的现象。根据这种效应,小容量和大容量的电脑硬盘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英国皇家科学瑞典学院在评价这一成果时表示,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主要奖励“读取硬盘数据的技术”。这项技术被认为是“在充满希望的纳米技术领域的首批实际应用之一”。
得知获奖后,两位科学家分别向媒体发表了简短的获奖感言。
艾伯特·费尔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我受宠若惊,非常感动。我很高兴能与彼得·格林伯格分享这一奖项。”。我们刚聊过。我们总是很好地交流我们的研究成果。"
两位科学家的发现使小容量和大容量硬盘得到广泛应用。菲尔说,“看到我们的发现的力量真是太棒了!”
彼得·格林·伯杰在接受瑞典电台采访时说:“有人告诉我,如果有来自斯德哥尔摩的电话,那只能是诺贝尔奖。”他说,“有一大群人站在我的门外”,他打算和他们“喝杯香槟”。
人物特写
他们获得了许多科学奖项。
阿尔伯特·费尔(Albert fel),法国科学家,1938年3月出生于法国南部小城卡尔卡松。1970年获得巴黎南大学博士学位,1976年成为巴黎南大学教授。从1995开始,菲尔还担任法国国家研究中心和法国泰雷兹集团建立的联合物理实验室的科学主任。菲尔于2004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彼得·格林·伯杰,德国科学家,1939年出生于比尔森。1969年获得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博士学位。1972开始担任德国乌尔里希研究中心教授,2004年退休。
格伦伯格有很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当两位科学家在1988年发现“巨磁阻”效应时,他们意识到这一发现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格伦伯格还为此申请了专利。
目前,根据这一效应开发的小容量和大容量电脑硬盘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这两位科学家此前因发现“巨磁阻”效应获得了多项科学奖项。
两位科学家都喜欢音乐。菲尔最喜欢的音乐家是美国爵士钢琴家塞隆尼斯·蒙克,而格伦伯格则酷爱古典音乐。他也是一个吉他爱好者。
“巨磁阻”引发硬盘革命
两位科学家的发现使得硬盘越来越小,越来越大。
体积越来越小,容量越来越大——在当今信息时代,存储信息的硬盘自然受到人们的期待。得益于“巨磁电阻”效应的伟大发现,近20年来,我们已经能够在笔记本电脑、音乐播放器等安装的越来越小的硬盘中存储大量的信息。英国皇家瑞典学院9日宣布,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将授予法国科学家艾伯特·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伯格,以表彰他们对“巨磁阻”效应的发现。
19年前的大发现
通常,硬盘也被称为磁盘,因为磁介质用于在硬盘中存储信息。一般来说,密封的硬盘腔内有若干个磁盘,每个磁盘的每一面以一定的磁密度为轴分成多个磁道,每个磁道又进一步分成若干个扇区。磁盘片的每个盘面都有相应的数据读取头。
简单来说,当数据读出头“扫描”磁盘表面所有区域时,所有区域记录的不同磁信号被转换成电信号,电信号的变化进一步表示为“0”和“1”,成为所有信息的原始“解码”。
随着信息数字化的浪潮,人们开始寻求不断缩小硬盘体积、增加容量的技术。1988年,Phil和Gruenberger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即一个非常微弱的磁变化可以导致电阻发生巨大变化的特殊效应。
10年大革命
这一发现解决了制造大容量小型硬盘的最大难题:当硬盘的体积越来越大时,必然要求磁盘上每个划分的独立区域越来越小,这些区域记录的磁信号越来越弱。借助“巨磁电阻”效应,人们可以制造出更灵敏的数据读取头,使越来越弱的磁信号仍能被清晰读取,并转换成清晰的电流变化。
1997年,首个基于“巨磁阻”效应的数据读出头问世,迅速引发了硬盘“大容量、小型化”的革命。现在笔记本电脑、音乐播放器等各种数码电子产品中配备的硬盘,基本都应用了“巨磁阻”效应,这项技术已经成为新的标准。
据《皇家瑞典学院科学公报》报道,20世纪70年代发明的另一项技术,即制造不同材料超薄层的技术,使人们制造厚度只有几个原子的薄层结构成为可能。由于数据读出头是由多层不同材料的薄膜组成的结构,只要“巨磁阻”效应仍然有效,科学家们未来就可以进一步缩小体积,增加硬盘的容量。
很难猜测诺贝尔奖属于谁。
每年,随着10这个月的临近,关于谁将获得诺贝尔奖的猜谜游戏达到高潮。人们乐此不疲,但几乎每次都猜错。
美国汤姆森公司的子公司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表示,自2002年以来,该集团预测的54位可能候选人中,只有4位最终获得诺贝尔奖。对于今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该组织列出了五个可能的候选人,包括神经科学家弗雷德·盖奇(Fred gage),但他们都错了,没有一个人猜对。
瑞典《每日新闻》科学版主编卡琳·博伊斯(Karin Boyce)去年正确预测了两项诺贝尔奖的归属。博伊斯对今年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预测称,研究人体对热和疼痛反应的美国人大卫·朱利叶斯和以色列人巴鲁克·明克将获奖,但结果是错误的。
诺贝尔奖的归属之谜并不容易猜测,它与诺贝尔奖所遵循的原则有关。长期以来,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对候选人名单守口如瓶,不会提前向任何媒体或专家透露任何信息。
当然,谁会获得诺贝尔奖,尤其是诺贝尔科学奖,也不是完全不可追查。有些人得奖只是时间问题。比如今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马里奥·卡佩基(mario capecchi)、奥利弗·史密斯(oliver smith)和马丁·埃文斯(Martin Evans),他们之前获奖无数,包括2001年的艾伯特·拉斯克医学研究奖,而获得这个奖的人有一半以上获得过诺奖。
诺贝尔奖名单发布过程
诺贝尔奖代表了相关领域的最高荣誉,其评审程序因此非常严格。
根据诺贝尔奖创始人诺贝尔的遗嘱,在整个诺贝尔奖评选过程中,获奖者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每年9月,物理、化学等不同专业的几个诺贝尔委员会向数千名独立人士(具有一定资质的学者、科学家等)发出邀请。)在世界各地,让他们推荐他们认为明年有望获得诺贝尔奖的候选人。
候选人名单必须在第二年年初提交给不同专业的诺贝尔委员会。每个委员会在专家的协助下评估收到的提名。只有经过初选和改选,委员会才能完成候选人的选拔。然后,委员会将提案提交给相应的获奖机构,各获奖机构通过投票选出最终获奖者。每年6月5438+10月投票结束后会立即公布获奖名单。
从1974开始,诺贝尔基金会规定诺贝尔奖原则上不能颁给逝者。
此外,与许多电影奖和文学奖不同,诺贝尔奖遵循的原则是,除了最终获奖者的名字,作为候选人的科学家的名字不公开,并设置了50年的保密期。所以,对于每年可能出现的各种“谣言”,某人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的真实性必须等50年后才能得到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