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把张衡的地动仪从教材中删掉?专家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说到地动仪,第一个想到的人应该是张衡。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我国古代科技的代表,曾被选为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几十年来一直被中国地震局作为标志;也是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的展品;美国人从月球上带来的岩石并排展出。
然而,教育部宣布张衡和地动仪已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彻底删除。为什么这个曾经引以为傲的古代智慧结晶会从历史教科书中删除?
其实关于删改教材的事情数不胜数。古诗,民族英雄,删革命军人等。,各删各混,各有各的说辞。但是地动仪因为存疑被删了。
张衡:中国古代的伟大科学家
众所周知,自从地球诞生以来,地震就接踵而至。对地震的调查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为有很多因素可以引起地震,比如地壳运动,火山爆发,板块运动等等。再加上其爆发的突发性特点,人们很难准确测算地震发生的时间和破坏程度,只能用一种笼统的方式进行调查和预防。
仪器最早的发明要追溯到近两千年前的东汉末年,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发明了估算地震的仪器。这就是著名的地动仪,它的发明者是张衡,一位集数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于一身的伟大人物。
张衡,平子人,出生于南洋一个贵族家庭。据史书记载,张衡“少善,属文”。也就是说,他从小就写了一篇很精彩的散文。更何况张衡还是一个“高人一等而不骄不躁”的人。
张衡从来不喜欢和俗气的人交朋友。能和他交朋友的都是有志之士。正因为如此,才奠定了张衡不平凡的一生。
在汉高祖舜帝时期,张衡因擅长技术研究而被封为医生和官员。然而,张衡的志向并不在于仕途,而在于学术研究。在学术上,张衡精力充沛,还写了许多重要的阴阳天文学著作,如《灵宪》、《计算》等。
当官后,张衡开始厌倦官场的枯燥生活,于是开始专心于自己的科研项目。
张衡生活的东汉,恰好是中国地震高发的历史时期。据《后汉书》记载,从东汉永元四年到严光四年的30多年间,全国* * *大地震超过26次,也就是说其频率几乎是每年都有。同时也造成了滑坡、崩塌等灾害。
为了准确勘测地震,张衡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对全国地震的研究,终于发明了地动仪。
对于张衡的地动仪,史书上记载地动仪的一个龙机突然启动,吐出一个铜球,最终在汉顺帝杨嘉三年十一月,也就是公元134 12 13年落入蛤蟆口中。当时,首都的人们没有感觉到地震的任何迹象,但几天后,陇西(今甘肃省天水地区)有人报告说,几天前那里确实发生了地震。于是人们开始对张衡地动仪的高超技术深信不疑。
虽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意大利人发明的地动仪早了1700年。但近代很多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因为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并不能记录实际的地震级别和地理位置,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张衡的地动仪并不能精确测量地震。
另外,对地动仪的认知来自历史课本上的插图。这个地动仪的形状像一个桶,它的八个方向分别对应张开嘴的蟾蜍和龙。很多人把它当做地动仪的真实版本,认为它是保存下来的地动仪文物。
然而,经过考证,那只是一个构想出来的地动仪。至于上面提到的学者对地震仪的质疑,他们认为地震仪并没有预测到历史上的大地震,比如汶川地震,唐山地震。
其实这个复原的地动仪,根据史书记载,是中国博物馆学家、古代科技史家王振铎先生制作的模型。而且近几年已经证明这种地震仪从外形到原理的模型都是不一致的。
于是为了不误导对学生的教育,把这张张衡地动仪的照片从课本上删掉了。
另外,张衡地动仪还有一个模型,是中国地震局冯锐在2005年提出的。在这个模型中,“独竹”是一个悬挂的摆,摆下有一个小球,球位于“M”形滑道的交叉点。地震时,“独柱”会搅动小球,这样小球就会触发控制龙口的机制,龙口就会打开。
此外,冯瑞的模型还把蛤蟆从对着瓶子变成了对着瓶子,充当乐器的脚。经过模拟测试,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很好地做出反应,但无法感知地震发生的位置。
从这个角度看,其结果与张衡地动仪预测陇西地震的历史记录是一致的。
总结虽然关于张衡地动仪的讨论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祖先是聪明勤劳的,为中国留下了灿烂的文明和历史。张衡在当时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虽然不必盲目崇拜古人,但也不能跨越时空去嘲讽他们。
否定历史的人可能有一定的依据,但轻视古人是对的,也是错的,古人的智慧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得多。今天的文明科技也发展了几千年。也许古人没有像现代人一样理解问题的本质,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去解决问题。他们都是一个时代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