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起源、习俗有哪些?
原来,在中国古代,九被称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者都是阳数,所以称为“重阳”。重阳节起源于道教中的一个神话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有一个叫桓景的年轻人,父母双全,有一妻一子。虽然日子不好过,但半食半餐也能过得去。谁知道,不幸的事情来了。汝河两岸有瘟疫,家家户户生病,到处都没人埋尸体。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因病去世。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说:“汝河里住着一个瘟神,每年都出来走一圈。它把瘟疫带到任何地方。桓景决心拜师学艺,为民除害灭魔。听说东南山上住着一个叫费长芳的大仙,于是他收拾行囊,动身上山拜师学艺。
费长芳送给桓景一把降妖龙剑。桓京早起晚睡,穿着戴岳,没日没夜的练。转眼间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上前来说:“今年九月九日,汝河的瘟神又要出来了。你赶快回到你的家乡去杀人。我送你一袋山茱萸叶,一瓶菊花酒,让你家乡的长辈登高避祸。”仙翁道:“手指一点,一只鹤展开翅膀,落在桓景面前。桓景登上鹤飞去汝南。
桓景回到老家,给乡亲们打电话。告诉大家大仙说的。9月9日,他带领妻子、孩子和老乡来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山茱萸叶子各分成一块,说是可以随身带着,所以瘟疫恶魔无法靠近。再把菊花酒倒出来,大家都啄了一下,说喝菊花酒不会染上瘟疫。安排好村民后,他带着自己的降妖龙剑回到家中,独自一人坐在屋内,等待瘟疫恶魔的到来,奋力降妖。
过了一会儿,我听到汝河咆哮,奇怪的风旋转。瘟神从水里出来,穿过村子走上岸。千户人家一个人都没有。突然,他抬头看见人们聚集在高山上。它跳到山脚,只感觉到刺鼻的酒精味。考努斯急得肺都不敢爬近了,就掉头往村里走。我看见一个男人坐在房间里。吼一声就往前跳。桓景见瘟神来了,连忙拔剑迎战。几个回合后,莫问和他打了起来,但他逃跑了。桓景嗖的一声把妖龙剑扔了出去,只见剑闪着寒光追着瘟疫妖,穿心穿肺把瘟疫妖扑倒在地。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没有受到瘟疫恶魔的伤害。人们把九月九日爬山避灾,用桓京、世代相传之剑刺死妖魔的故事,从儿子传到孙子,一直传到现在。此后,人们庆祝重阳节,并有重阳节爬山的习俗。
重阳节临近深秋,大气凉爽,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这大概就是人们选择登高远眺的原因吧!
1.高登
重阳节爬山的由来很荒谬。随着时间的推移,迷信的色彩也逐渐褪去。爬山不再是为了躲避灾难,而是成为了人们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之一。九月九日是秋高气爽,山清水秀的季节。此时登高远眺,神清气爽,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现在很多地方都在这个时期举行登山会。
重阳节前后,北京西山数十万棵黄栌树变成了红色的花朵,使西山变得美丽而独特。满山遍野,就像穿上了红色的戏服。几个亲朋好友去西山看红叶,已经成为北京人秋天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欣赏菊花
九月初九,也是菊花蟹肥的时候。菊花一簇簇,竞相开放,十分可爱。人们喜爱的不仅仅是她美丽的脸庞,还有菊花那种浓烈的气质。在深秋的寒风中,唯有菊花争艳,让秋天更加活泼多彩。也正因为如此,才保留了赏菊的习俗。萧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园里会举办菊花晚会和展览,并不是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吸引了众多游客。
喝菊花酒
“早饮木兰露,晚食秋菊。”从屈原的《离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吃菊花的习俗早在战国时期就存在了。后来喝菊花酒被附加到神话里,说喝菊花酒可以避祸。菊花在秋天的寒霜中绽放,芳香四溢。人们认为它是延年益寿的佳品。当菊花含苞待放时,人们会将花蕾的茎叶一起采摘下来,与小米一起冲泡。他们要到第二年九月重阳节才开坛。
4.吴茱萸
插吴茱萸的习俗起源很早。山茱萸又名花椒、艾草,是一种药用植物,对内脏有益。晋代时,人们意识到它的药用价值,开始种植。在重阳节,人们把山茱萸放在头上。据说可以御寒避灾。这个时候,考努斯的作用被夸大了,他变成了一个驱魔人。到了宋代,人们还给山茱萸和菊花起了两个绰号,称山茱萸为“辟邪”,菊花为“延寿客”。
作为一个异乡的陌生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知道兄弟们攀登的地方,
山茱萸里少了一个人。
诗人王维在《山节思山东兄弟》中真实地描写了重阳节爬山插茱萸的习俗,也表达了诗人对重阳节阖家团圆的渴望。宋代以后,插吴茱萸的习俗逐渐淡化。山茱萸不再被视为圣物,而只是作为药材使用。这种习俗现在很少见了。
吃重阳糕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应时食品,就像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重阳糕是用面粉和枣、栗子或其他干果蒸的,上面有小彩旗。在明清时期,人们吃重阳饼是很讲究的,还伴有一点礼仪。九月初九的早晨,长辈们将重阳糕切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头上。他们还祝愿:“愿我的孩子们万事如意。”这是“高”和“高”的谐音,表达了人们对子女的殷切祝愿。人们认为在重阳节,登高吃饼象征着未来会越来越高。
被调查人:badboyqi 2008-主任八级10-27 17:51。
重阳节也叫升天节。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在中国古代,九被称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者都是阳数,所以称为“重阳”。重阳节起源于道教中的一个神话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有一个叫桓景的年轻人,父母双全,有一妻一子。虽然日子不好过,但半食半餐也能过得去。谁知道,不幸的事情来了。汝河两岸有瘟疫,家家户户生病,到处都没人埋尸体。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因病去世。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说:“汝河里住着一个瘟神,每年都出来走一圈。它把瘟疫带到任何地方。桓景决心拜师学艺,为民除害灭魔。听说东南山上住着一个叫费长芳的大仙,于是他收拾行囊,动身上山拜师学艺。
费长芳送给桓景一把降妖龙剑。桓京早起晚睡,穿着戴岳,没日没夜的练。转眼间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上前来说:“今年九月九日,汝河的瘟神又要出来了。你赶快回到你的家乡去杀人。我送你一袋山茱萸叶,一瓶菊花酒,让你家乡的长辈登高避祸。”仙翁道:“手指一点,一只鹤展开翅膀,落在桓景面前。桓景登上鹤飞去汝南。
桓景回到老家,给乡亲们打电话。告诉大家大仙说的。9月9日,他带领妻子、孩子和老乡来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山茱萸叶子各分成一块,说是可以随身带着,所以瘟疫恶魔无法靠近。再把菊花酒倒出来,大家都啄了一下,说喝菊花酒不会染上瘟疫。安排好村民后,他带着自己的降妖龙剑回到家中,独自一人坐在屋内,等待瘟疫恶魔的到来,奋力降妖。
过了一会儿,我听到汝河咆哮,奇怪的风旋转。瘟神从水里出来,穿过村子走上岸。千户人家一个人都没有。突然,他抬头看见人们聚集在高山上。它跳到山脚,只感觉到刺鼻的酒精味。考努斯急得肺都不敢爬近了,就掉头往村里走。我看见一个男人坐在房间里。吼一声就往前跳。桓景见瘟神来了,连忙拔剑迎战。几个回合后,莫问和他打了起来,但他逃跑了。桓景嗖的一声把妖龙剑扔了出去,只见剑闪着寒光追着瘟疫妖,穿心穿肺把瘟疫妖扑倒在地。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没有受到瘟疫恶魔的伤害。人们把九月九日爬山避灾,用桓京、世代相传之剑刺死妖魔的故事,从儿子传到孙子,一直传到现在。此后,人们庆祝重阳节,并有重阳节爬山的习俗。
重阳节临近深秋,大气凉爽,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这大概就是人们选择登高远眺的原因吧!
重阳节有许多习俗,如爬山、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山茱萸等等,充满了趣味。攀登高峰
古代重阳有登高的民俗,所以重阳节也叫“登高节”。相传这一习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七律《登高》是一篇关于崇阳爬山的名篇。爬山没有统一的规则,一般都是爬山,爬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花糕、五色糕,是随机制作的。九月九日拂晓,九月做蛋糕是古人的本意,孩子头上顶一块蛋糕,嘴里说一句话,祝孩子万事如意。精致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宝塔一样,上面放两只小羊,符合重阳(羊)的意思。有些人甚至在重阳糕上贴上红色的纸旗,点上蜡烛。这大概就是把“爬”换成“点灯”“吃饼”,把山茱萸换成小红纸旗。现在重阳糕仍然没有固定的品种,重阳节各地吃的软糕叫重阳糕。
赏菊花喝菊花酒
重阳节是一年中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说赏菊、饮菊花酒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他的隐居、他的诗歌、他的酒和他对菊花的爱而闻名。后人纷纷效仿,所以重阳有赏菊的习俗。旧时代,文人士大夫也是为了亲近陶渊明,把赏菊和宴饮结合在一起。北宋时,开封为都城,重阳赏菊盛行。当时菊花品种繁多,形态各异。人们也称农历九月为“菊花月”。在重阳节,菊花在傲霜盛开,观赏菊花已成为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以后赏菊的习惯特别盛,而且不限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前后还是最盛的。
吴茱萸和菊花
重阳节插吴茱萸的习俗在唐代非常普遍。古人认为重阳节插吴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者戴在手臂上,或者做个香囊把山茱萸放在里面,或者戴在头上。大部分是妇孺穿的,有些地方,男人也穿。金代葛洪的《西经杂记》中有考努斯参加重阳节的记载。除了佩戴山茱萸,人们还佩戴菊花。唐朝就有这种情况,古往今来一直流行。在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在门窗上贴菊花枝叶,以“祛邪除秽,招财进宝”。这就是头上的菊花的庸俗化。在宋代,还有人把彩带剪成山茱萸和菊花送给对方。
除了以上常见的习俗,有些地方还有一些独特的节日。陕北重阳节正式收获的季节,有一首歌是这样说的,“九月,将重阳,故秋忙。”小米,小米,上去,上去。陕北的重阳节在晚上,一天就是一整天的收割脱粒。晚上,在树梢上,人们喜欢吃荞麦面和涮羊肉。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的小山,点上火,无话不谈,直到鸡叫才回家。晚上爬山的时候,很多人会摘一些野菊花,放在家里女儿头上辟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着蒸九层重阳米果的古老习俗。中国古代有重阳“吃饵”的习俗,就是今天的饼和米果。宋代《玉烛集》说:“九日蚀后饮菊花酒者,当时必收粟糯米,因米之粘味而尝新物,因而成习惯。”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在《闽酒曲》中说:“闻节近重阳,惊闻野香,手提箩拾野香。”玉杵捣成青粉,珍珠叫郎味。近代以来,人们将米果改造成了独具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稻用清水洗净,浸泡2小时,取出沥干,与水混合磨成浆,加入明矾(溶于水)搅拌,加入红糖(加水煮沸制成浓糖液),然后放在蒸笼上,铺上干净的煮布,然后九次舀入米浆,蒸几分钟后煮出,米粉上涂花生油。这个米果分九层,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面分明,半透明。它是甜的,软的,可口的,并且不粘牙齿。敬老是重阳最好的礼物。
在一些地方,人们还有机会在重阳爬山,扫墓和纪念祖先。蒲县人重阳祭祖多于清明,所以有三月小清明,九月大清明的说法。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升天纪念日。村民们经常去妈祖庙或梅州的天后宫和宫庙祈福。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1989年,中国重阳节正式命名为老人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被定为全国敬老节。中华民族有敬老的传统美德。重阳节前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敬老活动,如召开座谈会、宴请老人、银发之旅、体检、送礼、帮工等。大多数地方还组织老年人进行秋季徒步旅行,以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