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做出普通大众买得起的艺术品。
3Glasses首席执行官王杰
会后,3 Glasses首席执行官王杰女士接受了人民数码的专访。
人民数字:为什么这次大会的主题是“看见”?“看见”是指看到虚拟现实或者3Glasses的未来吗?
王杰:有几个不同的维度。第一,从工业方面,因为我相信,我看到。从事这个行业并不容易,不仅需要一个品类的创新或者一项技术的快速变化,还需要一长串的产业链支持,甚至包括产业协同所需的资源。我们创业比较早,正是因为我们坚定地看到了虚拟现实对未来人类生活的影响,我们一直专注于做这个事情。虚拟现实提供了时空的突破,带来了未来的平行世界,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很久以前我就说过,虚拟现实让现实世界的人不再有遗憾,因为所有的遗憾都可以通过数字化来弥补。如果不坚定的看到虚拟现实的未来,是不可能坚持这么多年的。早期从事虚拟现实行业其实很难。我们没有资金,也没有硬件储备。当时的内容制作比现在粗糙很多,研发成本很高,渗透率很低。也许65,438+000人中有99人不知道这项技术。我们很难靠虚拟现实这个新概念养活自己。但是,我们一直相信虚拟现实的未来,坚信它不是生活的叠加,而是生活的颠覆。这是3Glasses想做的,所以我们一直在坚持。
第二,从消费者的角度,我们看到了这项技术对他们的意义。你可能注意到了,我们这次发布会的宣传片比较柔和,比较感性。其实很少有像我们这样的硬核公司会拍这样的宣传片。往年发布会呈现的结果都是很酷的,标着参数。我觉得参数对于消费者来说只有好与坏,适合与不适合。专业人士看参数就知道这是不是性价比高的好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这个产品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我觉得虚拟现实产品是在解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通过这三个宣传片,相信大部分人都能看到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有这种类似的情况。拍完自己的时候我们很感动,因为技术最终是为人类和生活服务的。我们只是从一个普通人的维度让消费者明白虚拟现实对他们意味着什么。这次发布的产品是面向整个消费者的一个开放,一个标志性的产品,是中国人自己研发的。
另外,从技术角度来说,虚拟现实是一个视觉性很强的产品,通过它你可以看到世界和未来。其实你看到的都是视觉上的,你会选择不同的内容或者在观看不同的内容时你想扮演的角色。所以,不仅仅是外观,更是我们对行业,对这个行业,甚至对消费者,甚至对我们自己的期待。我们可以看到美好的事物,让时间和空间变得更短。
人民数码:这款X1超薄VR眼镜从研发到生产准备了多久?
王杰:今天的发布会时间不是很长,但是产品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X1今天正式发布用了18个月。其实圈内人都知道我们在16年生产过超薄产品,只是当时没有量产,因为只能做到50度的可视角度。50度视角的感觉就是屏幕上有一个边框,没有完全包围。虽然新的X1有效兼容0-600度近视范围的人群,但仍然不能满足100%的人。我曾经告诉我的团队,虽然没有绝对完美的产品,但我们希望让绝大多数消费者满意。我们暂时定位X1为基础版,先满足近视范围0-600度的人群。规模起来后,我们会开始定制服务,为不同视力的人定制不同度数的镜片。
产品不是绝对完美的,下一个版本的产品应该会更好,会有迭代。目前在解决核心问题,就是尽可能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给未来留下更多的可能性。一旦解决了核心问题,未来的产品就会快速迭代。产品迭代周期通常是8-12个月,包括产品的用户体验、系统和性价比等等。我们应该一劳永逸地实现突破。
从发布会的细节来看,公司市场部只有四个员工,所以有很多地方没有照顾到。我们公司约有100名员工,R&D占60%以上,所以其他部门人员配备相对不足。和国外相比,国内像我们这种拥有核心技术的创业公司,资本估值相对不足,但我们必须强势生存。我们一般会把毛利的20%作为奖励给员工,让大家知道卖出去的每一件产品都和每个人有关。我把这叫做全民创业或者全民利润分享,让我们的员工有同样的主人翁意识,只有这样企业才有创造力,才有活力。我们经常说创业,不只是老板的生意,而是全职的生意。所有员工不能简单的说我们是一家人之类的。更重要的是一家人要有肉一起吃,一起扛困难。这也是我在公司一直贯穿的核心理念。
人民数码:本次发布会的新品X1除了号称全球最薄的VR眼镜之外,还有哪些特色?
王杰:它不仅是眼镜,将来还可以是手机,所以使用起来非常自由。我们得到了高通的战略支持,我们会选择一些手机厂商进行合作,比如做一个手机配件,到时候用起来会更方便。另外,我们也会选择和运营商合作。通过连接机顶盒和现有的家庭终端,使用将更加多样化,并与不同的应用场景相结合。
人民数码:3Glasses在虚拟现实行业有可借鉴的榜样吗?你认为与世界顶尖虚拟现实公司相比,有哪些核心竞争优势?
王杰:目前X1是基准产品。目前唯一能把头盔做成眼镜的。仅重约140g,厚度仅23mm,相当于目前全球同类产品的四分之一。同时看起来美观实用,清晰度高达806PPI。我知道一些知名企业也在研发这样的产品,但是在成像色彩和精细度上还没有达到我们产品的高度。
除了技术优势,我们的产品被赋予了更多感性认识。一些技术硬核公司,老板多是理工科男,都是从技术角度谈技术。但我是逆向思维,这和我最早从运营上回家有关,所以我更倾向于从普通人的角度看消费市场。我从2002年开始从事虚拟现实行业,然后开始自己做硬件。我一直秉承的理念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虚拟现实的美好,都可以负担得起这种美好的体验。这是一种非常感性的理解,其中蕴含着巨大的责任感。所以我们既需要硬核技术的支持,也需要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感性意识。
我们做的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是一个可以被普通大众消费的艺术品。我们把自己定义为最普通的受众,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产品。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对这个市场有深入的了解。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不同的社会认知度,甚至不同的用户偏好下,要考虑什么样的适合的产品,什么样的适合的渠道与你见面,最终让他们购买。当产品不完美的时候,你必须在不同的纬度有一个取舍,这个很重要。例如,我们的技术可以应用于0-600度范围内的近视人群。这个所谓的600度是一个取舍;另外,无论是追求极致轻薄,还是照顾大众的可消费价格,产品在外观上更轻薄。以上对用户的理解体现在对产品的定义和对细节的定义上。同样的VR眼镜,或者说VR头盔,因为现在没有标准化的产品,每个公司都有它的取舍。比如一些小的技术参数的选择,可能恰恰是消费者最看重的。
另外,也许因为我是女性创始人,这种特殊的身份让我有了独特的视角,这也可能是我们的优势之一。站在企业的角度,我要做出取舍。站在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我更了解他们想要什么,用更感性的方式定义我们的产品和概念,会拉近我们和消费者的距离。
人民数码:2014、2015年,虚拟现实的概念非常流行。为什么后来消失了?最近热度逐渐升温。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杰:早期的产品是这样的。我们第一代产品是2014出来的。那一年,一个爆炸性的消息传出,那就是脸书以约20亿美元收购了虚拟现实公司Oculus VR。由于脸书是一家标杆性的全球企业,它的行动对全球资本来说是一种震撼和指引。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是逐利的,所以对技术的理解还有待提高。当时资本只是听了听声音,看到了一些前景,认为这个技术太颠覆了。但是,他们不知道,震撼的背后有太多的细节,比如产业链。不是单个产品的问题,而是整个生态的循环,整个生态只有达到合适的零边界才能爆发。当时资本找我谈融资的时候,承诺我们可以讨论需要多少钱,不用很有耐心就能了解研究分析。
资本的逐利通常是短期的。到了2015,2016,大家都发现产品上线了,但是没人在意。2014年,我们是B端客户。那时候很多人不明白,我们要做C端才有市场,那时候大部分企业都在卖C端客户。当时的产品也是鱼龙混杂,粗制滥造的产品被资本大肆挥霍。大家都知道这个产品很新鲜,科技含量很高,但最后只算电影产品。
消费市场不能提前过度消费,否则需要更长时间的培育。虚拟现实行业应该有积极的价值观,这是一种颠覆性的技术。产品不仅可以用来看电影,真正能给消费者带来精神上的感受。看场景怎么搭配很重要。对于那些短期逐利的企业来说,不挣钱,资本很快就会死掉,最后不知道怎么活下去。真正沉下心来做的企业,是持之以恒的,是有核心竞争力的。大浪淘沙之后,16年底关于虚拟现实的声音急剧下降,但我们是个例外,一直在坚持。有的企业一开始基础很好,从创业阶段就拿到了资本,但是不知道怎么做生意,不知道怎么控制成本,比如人员成本。目前队伍控制在100多人。什么时候走得快,什么时候走得稳,一定要把握好节奏。
人民数:企业起家做B端客户,指的是哪个行业?为什么后来想做C端客户?
王杰:2002年,我们从深圳开始做房子相关的行业,不仅仅是房地产,还有数字城市规划。2002年,我们和当时的深圳市规划局合作,成立了国内第一个虚拟现实实验室,做数字三维城市规划。当时我的团队有一个中国1-2千平方公里的三维数字模型。那不是一部动画,而是一个模型,比例是1到1。当时的建模水平处于初级水平,所有的外立面都要拍照,手工拼接建模。后来从事房地产的规划设计,和国内很多规划院都有合作。通过1: 1的比例建模,可以分析出色彩比例,楼间距,光学分析等等。比如北方的日照分析就很重要。每个房间的占地面积、装修设计、整体风格、整个花园的树木如何选择、色彩搭配等等都需要三维仿真虚拟现实的应用来规划。在2004年和2005年,我们也做AR。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扫书来展示整栋楼。现在看来是很新的技术。当时我们团队已经练了很多年了。
做C端客户也是机缘巧合。当时作为深圳的援建企业之一,被推荐去新疆喀什做数字城市规划。新疆当地政府希望招商引资,但不清楚如何入手,吸引大家。虽然我们在做整个城市的模拟规划,包括新区的规划模拟,但是用鼠标键盘还是感觉不到,所以我在深圳又组织了一个团队。我们从2012开始研究消费市场,2013年底出了第一台样机。那时,我们可以通过两个镜头进行身临其境的体验。样机出来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不是一款B端产品,而是一款可以解决大众对虚拟现实认知问题的产品。认知是一个行业崛起的第一要素。当初大家对这款产品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这款专为游戏设计的工具上。事实是,一阶游戏的开发者是最容易成为VR开发者的,因为3D工具是相通的,游戏人群也适合尝鲜,玩游戏的人电脑技能比普通人高。当时我估计这个产品第一批用户不多,就决定做C端客户。虽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硬件实现起来难度很大,硬件的成本相对于软件来说相当高。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坚信这个产品会有未来,所以一直坚持到现在。
我觉得在中国创业不能等到所有条件都成熟了,所以政策支持对企业来说很重要,国家认可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创业初期,我们只专注于产品,对政策相对不太熟悉。这几年我们出去交流,感受最深的就是国家的繁荣对民营企业与世界的沟通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虽然国外一些领域的技术比较高,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实现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而不是直接从国外拿来就用。
人民号:3眼镜合作伙伴包括高通、BOE、微软都是世界级的厂商。这些厂商为什么选择与3Glasses合作?
王杰:我们能成为亲密的伙伴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在某些方面一定要有持续的相互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长久。我经常去一线调研,亲自去工厂现场和同事、合作伙伴交流。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会尽力解决。当我们与世界一流的制造商合作时,我们可以看到彼此的缺点。通过他们,我们可以看到全球最顶尖的技术,看到整个行业最高端的内容,比如微软的实验室,让我们开阔了眼界,不做井底之蛙。同样,他们从我们这里看到的,是他们原本忽视的基础设施,也就是当他们生产的产品不能很好落地的时候,我们会告诉他们最真实的声音和对市场的理解,事实证明,这些理解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他们给我们的是前瞻探索,我们给他们的是实时落地。
另外,他们也从我们身上看到了专业精神。微软、联想、华硕等世界级厂商是我们最重要的技术合作伙伴。作为他们合作伙伴中非常小的一家创业公司,这么多年来我们全身心的从事虚拟现实行业,赢得了合作伙伴的尊重。
人民号:下一阶段3Glasess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王杰:首先,3Glasses已经突破了超薄的核心技术,下一步就是尽快将其转化为不同的有价值的产品,这也是3 Glasses的一个核心,以硬件为主。二是探索合适的渠道,让更多人了解并最终拥有这样的设备。落地尤为重要。第三,我们选择B2B2C作为销售路线,不选择直接销售给C端客户。我们牢记术业有专攻,做什么不做什么,所以我们企业的发展不会迅速扩张。5G的大规模商用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准备,我们需要做的是提前做好市场的引导和教育。这就需要我们线下与面对大量C端客户的行业进行沟通,比如教育、旅游等。我们公司目前服务于旅游、教育、会展、演出等C端行业的能力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我们将选择有价值的合作伙伴,尽最大努力帮助和支持他们落地产业。所以合作对3Glasses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会把我们的服务做好,把我们的技术做好,所有的利润大家共享,这样我们才能一起做市场。
人民数码:作为3Glasess的创始人,尤其是女性创始人,可以分享一些你的创业经验吗?
王杰:如前所述,我有作为女性的先天优势,但也有一些不便之处。我们的优势是基于我们的专业条件。光鲜亮丽的外表只是决定了要不要开始第一次接触,但如果不够专业,就不会有第二次机会了。所以我觉得专业是新时代女性的根本,无论在哪个领域。和男人相比,我们女人更细腻,更包容。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与男人优势互补,用自己的长处弥补对方的短处。只有比他们更专业,才会赢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