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曲线理论的名词来源
微笑曲线理论的形成源于国际分工从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的转变,即参与国际分工的各国企业根据各自的要素禀赋,从生产最终产品转变为只完成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最终产品的生产通过市场调研、创意形成、技术研发、模块制造和组装加工、市场推广、售后服务等环节,形成了完整的链条。这就是全球产业链,一般由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主导。以制造过程为分界点,全球产业链可分为产品研发、制造过程和流通三个环节。从过程产品到最终产品再到最终产品销售,产业链各环节创造的价值随着各种要素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主要从事制造和加工。但无论加工贸易还是贴牌生产,制造加工环节只支付土地、厂房、设备、水电等理化要素成本和简单的生活人工成本。虽然投入也大,但是在不同国家是可以替代的,企业为了争取订单,往往会被压下来。跨国公司在R&D和流通环节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品牌、管理、人才等都是知识密集型要素,比制造加工环节更复杂,不可替代。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R&D和流通环节不得不承受更大的市场风险。按合同完成生产后可以分享利润的制造加工环节不负责产品销售,市场风险极低。根据成本与收益、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原则,跨国公司作为生产过程中的最大投资者和最终产品销售中的风险承担者,自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