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量子学院探索引进人才和使用人才的新机制。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量子院”)作为一所新型R&D机构,在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推动下,自成立以来大胆创新,努力探索有利于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使用的“兼职聘任、兼职薪酬”新机制。

探索灵活吸引人才的新机制

北京量子学院,成立于2017,是由北京市政府牵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军事科学院共同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

“北京量子所的宗旨是瞄准世界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技术的前沿和国家在量子信息技术领域的战略需求,创新体制机制,组织承担国家和北京市的量子信息研究工作,推动相关成果转化。”北京量子院院长薛其坤院士说,“量子院不限制组织结构,不核定人员编制,为探索如何用好活用人才,建立更加灵活的引进人才新机制奠定了基础。”

让科研人员“受聘兼薪”,是北京量子所根据国家人才改革精神建立的吸引和使用人才的新机制。今年以来,北京量子学院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5家* * *建设单位进行了沟通,就如何开展“兼职就业、兼职取酬”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针对不同施工单位对兼职用工时间和兼职用工薪酬分配的规定不同,北京量子院坚持“一院一校沟通机制”,一家一家谈,一家一家谈,一家一家签。

经过多次沟通,北京量子所与中科院半导体所、物理所及其科研人员就“兼职就业、兼职领工资”达成谅解,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 *享受创新成果,实现三方共赢。今年6月,北京量子所与这两个机构及其兼职研究人员签订了三方协议,签约首批28名研究人员。据介绍,截至目前,量子所55名专职研究人员和93名兼职人员已全部到位。

探索科学使用人才的新途径

引入“兼职兼薪”的科研人员,如何打破论资排辈的刻板印象,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经过与* * *建设单位科研人员的认真讨论,北京量子所为“兼职带薪”科研人员确定了一条“分类施策”的新路:由签约人员中的战略科技人才负责制定研究方向、开展学术交流、培养研究生;科技领军人才负责组建团队,带领团队攻关,取得突破;青年优秀人才配合团队开展科研。

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如何归属?对于这一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北京量子所将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根据“兼职兼薪”研究人员的经费使用、仪器设备、研究内容、方向等情况,三方协商解决。

同时,北京量子院还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对“兼职兼薪”的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评价,打破“以论文、职称、学历、奖项为中心”的倾向,建立以“小同行”专家评价为基础的行业评价机制。

探索高效的科研新手段

学科边界容易产生大的创新思想,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容易触碰到创新的火花。但最初的创新想法往往会超出现有的实验条件,很多想法会受到实验设备的限制,最终被放弃。

为解决这一长期困扰科研人员的难题,北京量子所与* * *实施了* * *共享机制,已完成首批* * *共享仪器设备* * *共计127台。

北京量子所“兼职带薪”研究员罗CMC,依托北京量子所和中科院半导体所提供的科研条件,迅速组织了硅量子计算研究团队。其中,罗军委负责提供理论设计方案,量子所聘请的程步文研究员负责材料的实验制备,中科院半导体所袁研究员负责器件加工,北京量子所新聘的助理研究员负责测量。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量子学院访问学者,负责硅量子器件和自旋注入的研究。

据薛其坤院长介绍,北京量子院将在总结推广“兼职聘兼职薪”经验的基础上,继续与其他* * *建设单位沟通,适时与* * *建设单位及其科研人员签订三方协议。“同时,我们还将积极探索人才全职聘任制,突破人才流动、使用、作用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人才更好地在量子所的平台上施展才华,为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出钱出力。”

人民日报(2019 10 10月23日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