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迭代加速商业模式的初步形成。无人配送有望成为常态吗?
据预测,2021年中国终端分销市场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业内专家表示,无人配送商业模式已经初步形成,技术已经能够支撑部分场景需求,整个行业已经进入大规模商业应用的前夜。
无人机、餐柜、自动送货车
外卖的“n”种方式
近日,家住上海的秦先生在外卖App上发现,距离他1公里的一家咖啡店可以选择无人机送货,于是点了两杯咖啡。
大约10分钟后,一架带餐盒的无人机轰鸣着降落在一个自带餐柜的自动化机场。瞄准电梯后,无人机放下饭盒。很快,内部机械手将盒子搬到了外卖柜,顾客只需输入外卖码或扫描二维码即可就餐。
据了解,无人机外卖的服务半径规划为2公里,正常载重量不超过2.5公斤。从下单到收货的时间控制在17分钟左右。咖啡、蛋糕、冰淇淋等时效性要求高的食品,以及夜间送药,是未来无人机外卖的主要服务对象。
"我们的航班服务时间是早上7: 30到晚上5: 30 . "华东无人机基地负责人薛斌表示,商家要飞的时候,哪两个点的坐标需要提前告知基地,由基地从军民航方面统一申报。
目前,上海无人机配送航线已进入内测阶段,预计明年上半年投入试运营。在深圳正常试运行近1年的无人机,目前已为7个地区8000多户家庭提供实时送货服务。
除了无人机,最近各大高校推出的双面智能餐柜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中国季良大学是第一所拥有双面智能外卖柜的大学。通过双面智能外卖柜,外卖不用进学校就可以存餐,学生不用出学校就可以在学校一面取餐。据了解,这是饿了么和美团试点的双面智能餐柜。它试图与大学合作,改善校园外卖环境,加强大学非接触式配送的智能管理。
饿吗?杭州智能外卖柜业务负责人透露,“高校外卖难是行业长期存在的痛点。为此开发设计的‘以柜代墙’硬件解决方案,既保持了校园内部的相对隔离,又方便骑行者和学生无障碍取餐。”也有业内人士评价,双面智能餐柜的无接触配送模式不仅提高了校园管理的效率,也为学生的食品安全和校园防疫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一些配有AED的餐柜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用来救人。
此外,今年6月广州疫情期间,无人小巴和轿车、园区内有固定道路的美团配送车、运送大量物资的无人货车都参与了疫情物资的运输,也让自动配送车走上了前台。
市场前景可期
发展还是要克服困难
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进一步加快,国内互联网企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无人驾驶等新一代互联网应用加速在非接触式配电领域的创新和“落地”。
中国烹饪协会近日发布的《外卖智能餐柜管理规范》团体标准明确。非接触式配送是指互联网平台根据消费者提出的服务需求,安排配送员从商家处取货,通过不经过中转的点对点配送,与消费者协商后将货物放置在指定地点,以保持安全距离或不相见的形式完成货物配送的配送模式。
早在2020年初,美团的自动配送车就在北京顺义配送生鲜。截至今年4月,自动交付车辆在顺义累计交付实单超过3.5万单,累计自动行驶里程近30万公里。
“我们认为无人配送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相比其他具体场景,无人配送的天花板更高。都在开放的路上,未来有可能延伸到其他开放场景。潜力非常大。”陈涛资本执行总经理何雄松说。
随着市场对非接触配送的需求越来越大,无人配送技术也在加速迭代。以智能餐柜为例,根据国内知识产权领域的研究,近年来相关专利申请数量猛增,技术专利的竞争也变得激烈。仅在2020年,已经公布的专利申请数量就达到了205件。
同时,随着政策的逐步开放和供应链的成熟,无人配送在中国的发展具备了诸多便利条件。
以自动送货车为例。“疫情推动了大家的需求和市场意识。地方政府积极鼓励试点,北京等地已经开通了通行权。”何雄松表示,此外,由于人口红利的消失,自动送货车成为非常关键的配送实现方式,市场需求巨大。
然而,无人配送仍然面临着“升级问题”。
“现在自动送货车的自动驾驶技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磨过程中的数据采集。数据不是每天重复跑一个地方、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配送车辆就能收集到的,需要结合南北的天气差异、不同的交通状况等。”专注于终端实时配送的无人驾驶公司白犀牛(White Rhino)首席技术官夏添表示,目前,数据还在迭代过程中,很难说开发一个驾驶大脑能适应全中国,并在国外使用。如何从特定的环境将自动送货车应用到全国的千家万户,成为当前发展中需要攻克的难题。
现阶段无人机送餐仍然需要骑手先将客户的订单送到最近的无人机机场,飞行条件有限。对于智能外卖柜,也有网友回应称,在用餐高峰期将餐食放在外卖柜中,实际上降低了流通效率。
虽然目前无人配送技术发展还不够成熟,但业内专家认为,2021中国无人配送的商业模式已经初步形成,技术可以支撑部分场景需求,整个行业已经进入大规模商业应用的前夜。
(高教迪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