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地方的公务员招录经常与专业不符。用人单位在挑选应聘者时需要反复斟酌,这很奇怪吗?

第一次笔试面试最终被淘汰,让考生证明自己所学的“中国历史”是“历史”...

近日,多地曝出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中,有考生因“专业不对口”被拒绝录用。

招聘单位专业地啃字,是严格原则还是教条主义?为什么面试的时候总是通知考生专业不一致?如何保证公务员选拔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要求考生证明“中国历史”是“历史”

近日,一则“自考法学专业属于法学”的新闻引发社会关注。

这则新闻涉及的当事人是西南政法大学自考毕业生王亚玲。她今年参加了四川省公务员考试,报考了巴中市平昌县司法局。然而,当她已经通过笔试进入面试时,却在资格复审时被告知所学专业不符。

查看巴中市人社部门招聘目录。对于本科的招聘,要求是“法”。有法学、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监狱学四个专业,但是真的没有法学专业。

但有媒体就此事致函教育部,得到的回复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学本科专业属于自学考试专业目录中的法学范畴。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科(基础学科)、本科等学业水平,与普通高等学校学业水平的要求应当一致。

据媒体报道,目前,四川省委督查室已对此事进行调查。

四川巴中“专业不对口”事件并非个例。近期,多地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中暴露出“专业不对口”的怪现象。

山西省吕梁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有考生因被认定为“世界史不是历史”而在资格复审中被淘汰。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一名考生在报考公务员时,被要求出具“中国史”专业为“历史学”的证明。

除了这些,近日,江苏徐州“女硕士笔试面试第一却应聘失败”的新闻持续成为舆论焦点。

据媒体报道,2016江苏省徐州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江苏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报考徐州市房屋征收办公室。

她通过了报名资格考试,笔试面试获得第一名。就业结果公布前两个小时,她突然被告知,因为专业不符,被徐州市人社局取消了就业资格。

徐州市人社局认为,时代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属于中国语言文学范畴,不是中国语言文学,“一个字都不缺”。

为什么那么多考生「不专业」?

为什么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中频频曝出“专业不符”的现象?

“公务员考试几乎每年都有很多‘专业不一致’的情况。”机构咨询专家杨告诉中新网记者。com。

杨说,很多考生在报名阶段对专业名称有很多困惑,有的考生不太清楚毕业证上写的专业和学位证上的学位之间的关系;有的考生不太了解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关系;有考生不解。招聘公告中的专业要求与其毕业证上的略有不同,但与学位证一致。不知道能不能报考。

杨举例说,本科阶段开设的会计专业属于与学位证相对应的管理学,很多考生想当然地认为会计专业是经济学。

比如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本科毕业证上显示是思想政治专业,但是学位证上显示是法学学士,和真正的法学专业是不一样的。

根据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的报考程序,对考生资格的审查有初审和复审环节。

在报名阶段,考生提交报名信息后,招录单位将对报考人员进行资格初审,面试前,招录单位将再次对考生进行资格复审。

在上述引发舆论热议的拒录事件中,不少考生在通过激烈的笔试后,在面试前被告知所学专业不符,有的考生甚至在面试通过后因为专业问题被淘汰。

为什么直到面试才发现候选人的专业不一致?

杨说,在资格初审中,用人单位往往只审核应聘者的个人信息是否符合岗位要求,一般不检查信息的真实性。资格审核时,考生需要出具相关证明的纸质原件,会导致很多“专业不一致”。

专家表示,“专业不符”之争,往往是因为招聘单位所列的专业术语与教育部门规定的专业清单不完全等同。

此外,也不排除一些单位不细致或者过于机械,甚至可能存在“萝卜招聘”等违规操作。

选拔人才需要咀嚼文字?

一些地方政府对上述以“专业不适应”为由拒绝就业的案例做出了回应。

在山西吕梁,吕梁市政府认定,在此次招聘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当前全国高校的学科和专业掌握不到位,存在对招聘学科和专业把握不准、机械执行的问题,暴露出用人单位和人社部门工作不精通、执行文件机械教条、工作不细致、不认真的问题。当地恢复了两名考生的面试资格。

在江苏苏州,吴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专业设置和报名审核过于机械向考生道歉。

在徐州,“女硕士笔试面试第一却失败了”。今年6月,徐州市政府表示已成立调查组,对相关情况进行专项调查。

不过,当地的调查结果尚未公布。

“考虑到岗位的特殊需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招聘中往往会设置专业门槛,但这种考试竞争激烈。如果在报名和笔试阶段没有有效的筛选,考生进入面试再硬着头皮认定‘专业不对口’,难免让人怀疑招聘单位滥用职权,甚至暗藏‘猫腻’。”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分析,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都是为国家选拔公职人员,整个考试的各个环节都要坚持严肃性和公平性。

汪玉凯认为,如果工作人员因专业技能差或机械教条而做出错误决定,不仅会损害考试本身的公平性和严肃性,还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有批评者说,用人单位设置专业要求,有利于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但所学的专业内容几乎一样,却因为专业名称的“一字之差”而被拒,既不利于用人单位选择更好的人才,也不利于百花齐放。

也有观点认为,要杜绝公考“专业不一致”现象频发,相关招考单位应在报名阶段严格把关考生资格,充分回答考生提问;人社部门提供的专业目录和教育部门的专业设置也要有效衔接,防止“专业打架”。

用普通人的话来说,没有你你什么都有资格,所以你会因为一句话被淘汰。所以,监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果你层层监督,层层把关,抛开权力,以公共利益高于一切的态度对待招聘,你会赢得大家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