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而不能广,仁从何而来?
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仁”的愿望,都应该真诚地寻求“仁”。这样做,就会得到“仁”。
达到“仁”的境界,根本在于你自己怎么做,而不是别人怎么宣扬。只有主体自身的主动追求,才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说明孔子认为“仁”是一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只要他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他就能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价值观上要明确对“仁”的态度。孔子心中追求“仁”的价值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申为“四端论”。孔子对“仁”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