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代工铺路?工信部修订《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产品准入管理规定》。

在汽车市场向头部企业聚集、造车新势力崛起、汽车市场寒冬持续、外资开始在华设立独资企业的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进入新时代,原有的政策法规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市场发展。2018以来,汽车产业政策进入快速调整期,政策的一切变化都被业内人士密切关注。

2020年各大车企复工之际,汽车行业迎来政策变化:工信部发布《修订决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图1?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修订决定(征求意见稿)》

修订草案修改了哪些内容?

这次对于修订最明显的变化是,将原文件第五段第三项中的“设计开发能力”和附件1《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中的第一项改为“技术支持能力”。第29、30、31条对设计和开发能力的相应要求也被删除。

修改的意思很明显。新能源汽车厂商不需要有设计研发能力,而是强调技术支持能力,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检测能力。也就是说,《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开始变得名副其实,只注重生产,不管设计研发。

这是对纯制造企业,或者说代工厂的典型要求,也是在国内汽车产能重组、造车新势力崛起、国外品牌进入中国设计制造分离的背景下做出的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该政策精神实际上与新版《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相冲突。

在新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中,对纯电动汽车投资项目有如下规定。

图二?《汽车产业投资管理条例》对新建纯电动项目的要求

在《汽车产业投资管理条例》中,仍然强调企业的R&D团队和R&D实力,而在修订稿中,则完全放弃了对企业R&D能力的要求。这说明在过去的一年里,政策制定出现了一些调整和变化。

不仅仅是OEM,修订草案对行业也有积极的作用。

这是一个重要的政策信号,意味着汽车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可以分离。未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会像今天的手机产业一样,普遍脱离厂商,汽车产业格局会有很大的改变。

所以很多人认为,修订稿很可能是汽车贴牌制度的前哨。此前,在《道路机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中,工信部承认了“汽车整车厂”的合法地位,因此新修订草案从新企业角度完善了汽车整车厂制度。

图三?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

在此背景下,这份修订稿发挥了多种作用,对造车新势力、外资品牌、落后生产企业等不同行业参与者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造车新势力的幸运星

首先恭喜造车新势力和想进入汽车行业的高科技企业。

近年来,大量科技型企业员工进入汽车行业,成为所谓的“造车生力军”,引入了大量科技型企业的产业思维,“汽车代工”就是其中之一。很多造车新势力很难获得生产资质。同时,汽车制造业是重资产行业,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建设工厂和生产线。采用代工的方式,既可以避免生产资质的限制,又可以避免重资产的负担,对于资金有限的造车新势力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另一方面,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平台化、模块化成为汽车行业的趋势,汽车行业大规模代工的土壤已经初具规模。

在未来,新的汽车制造力量可能会扮演品牌所有者的角色,制造甚至R&D和设计可能会外包。

《修订稿》的发布,一个意思是承认纯汽车制造企业的合法身份,另一个意思是承认纯方案设计师和品牌的合法身份。华为、腾讯、阿里、百度可以进入“造车新势力”的行列,推出自主品牌汽车,而不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投资建厂和生产线,这将极大地方便社会资本的流入和其他领域的企业跨界进入汽车领域。

图4?微笑曲线

落后产能的提醒

那么,谁来承担这个代工厂的角色呢?

目前首选产能利用率低甚至濒临倒闭的传统车企。但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根据《汽车产业投资管理条例》的精神,落后的汽车产能应该被淘汰,并向优势领域集中。这些产能利用率低的汽车企业,某种程度上是“落后产能”。

另一方面,产能利用率低自然是因为市场表现不佳。在中国,市场表现不佳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产品质量差,生产管理差。造车新势力为什么要选择一个生产管理水平差,生产设备落后的企业来充当代工厂生产自己的产品?

能进入OEM体系的企业必须是设备先进、生产先进、管理先进的企业。与其花大力气改造一个老企业,不如建立一个符合市场要求的新企业。所以《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及其背后的主机厂制度,绝对不是将要淘汰的落后产能的救命稻草,而是一种提醒!既定的产能清理路线不会改变,但会用新的企业来加快产能置换的速度。

外商独资品牌的“出生证”

造车新势力之外,还有一个受益者,就是国外品牌。

长期以来,国内汽车行业“市场换技术”的政策饱受诟病。市场被拿走了,技术却没有换来。“没有德国工程师的允许,中国工程师连一颗螺丝钉都换不了”的故事也被广为流传,被引为笑谈。故事背后的原因是,外国制造商不愿意轻易向中国转让技术。毕竟,谁愿意在已经拥挤的市场上再多一个竞争对手呢?世界上没有那么多苏联老大哥可以毫无保留地用自己的整个工业体系帮助其他国家。

面对对技术如饥似渴的中国合作伙伴,国外品牌很难不多操心几层。随着国内汽车行业的进一步开放,股比限制政策将如期逐步取消,外资汽车企业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股比限制完全取消后,他们应该在中国市场进行多大的投资?按照原来的规定,成立新的全资企业需要有配套的R&D团队。这样会不会增加各种技术秘密泄露的风险?

目前中国已经出现了外商独资汽车企业:特斯拉是第一家外商独资新能源汽车企业,四川现代是第一家外商独资商用车企业。是否跟进成为其他国外厂商头疼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条例》修订稿解决了这个问题。国外厂商只需要在中国设立制造工厂,不需要配套的技术开发团队。这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国外厂商的知识产权利益。可以说,这是一个外商独资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准生证”。

我们不排除修订稿征求了外方的意见,甚至有可能是外方推动的,但这并不妨碍修订稿更有利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国外品牌产品的助力。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以运营市场为主,80%以上的新能源汽车用于运营目的,私人汽车市场占比很小。国外品牌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有利于利用国外品牌的品牌效应,开拓民营新能源汽车市场。

中国新能源车企不怕外国品牌。自船夫“分分钟造出特斯拉”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信心满满。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全球市场50%,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占国内市场80%以上,这是工信部放开政策限制的底气所在。

总之,修订草案的发布将有力促进纯制造企业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产能的合理重组,推动汽车向模块化设计制造发展,加快产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有利于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