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相关商业服务

当前,福建经济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大力倡导发展中间投入少、附加值高的商务服务业,不仅顺应了福建省产业升级的新趋势,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也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必由之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分工的细化,商务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2007年,福建省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1223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9338亿元,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全省商务服务业增加值87.9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2%,当年对福建经济的贡献率达到1.4%。商务服务业逐渐成为推动福建经济发展的新焦点。

一、福建省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组成产业稳步发展。

福建商务服务业市场潜力巨大,发展迅速,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04年福建省共有商务服务业企业5199家,从业人员7.99万人,营业收入11.507亿元。2007年,商务服务业共有法人单位8673个,从业人员1223万人,营业收入19338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6%、15.2%、18.9%。

随着经济的发展,福建省商务服务业稳步发展。2005-2007年,福建省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8.9%。在商务服务业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法律服务和广告增长迅速,其他商务管理服务、咨询和调查、知识产权服务、专业中介服务、市场管理、旅行社和其他商务服务稳步增长(见下表)。

2004-2007年商务服务业企业结构变化2004年法人单位数和2006年法人单位数年均增长(%)。2004年的营业收入(亿元)在2007年以年均(%)的速度增长。商业服务业5199 8105 24.9 15.07 193.38 18.9企业管理服务779 1303 29.3 34.39 49.754388686服务154 383 57.7 2.22 5.3654381191 1867 25.2 16 16 33.70 27.8知识产权服务86 102 8.9 0.75 0.93 7.3职业中介服务210 309 265438。+0.3 1.33 2.04 15.3市场管理12 172 23.9 2.04 4.04 25.6旅行社508 645 12.7 28.85 37.25 8.9其他商业服务654。38+0046 1476 18.8 17.53 42.37 34.2(2)发展形式多样化,企业资产快速增长。

近年来,随着产业分工的细化和人们对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企业和个人消费中涉及商务服务的内容和项目不断增加,商务服务的发展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2007年福建省商务服务业企业业务收入中,国有及集体控股企业业务收入占41.3%,民营控股企业占22.8%。特别是民营企业,经营灵活,异军突起,数量不断扩大,服务质量日益专业化,成为商务服务业的一支主力军。2007年,私营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23.3%。

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商务服务业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形成,福建省商务服务业发展迅速,企业资产快速增长。2007年,福建省商务服务业企业总资产780.74亿元,比上年增长65.438+09.4%。固定资产总额达6543.8+027.82亿元,增长25。4%.福建省商务服务业总量初具规模,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三)经营状况总体良好,企业景气指数上升。

2007年福建省商务服务业总体较好,表现如下:1。营业收入稳步增长。2007年,商务服务业企业平均营业收入222.97万元,比上年增长26.9%,其中主营业务收入209065438+万元,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分别为137665438+万元和73000元。每户利润总额为32.99万元,每户应纳所得税为31.80万元。2.行业的盈利能力增强。2007年商务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为2861亿元,每万元资产利润为366.43元,每百元营业收入利润为14.79元,远高于其他服务业。福建省商务服务业企业生产经营总体状况良好,企业对未来经济走势抱有良好信心和预期。近三年来,福建省商务服务业景气指数不断上升,从2005年第四季度的125.0上升到2007年第四季度的138.5。

(四)商务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提高。

随着福建省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规则逐步完善,商务服务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商务服务业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增速高于GDP增速,占GDP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拉动福建省经济的新增长点。2005年,福建省商务服务业增加值为71.91亿元,占服务业比重为2.9%,占GDP比重为1.1.34,商务服务业对GDP的弹性系数为1.34。2006年福建省商务服务业增加值87.92亿元,占服务业比重为3.1%,占GDP比重为1.2%,商务服务业对GDP的弹性系数为1.39。福建省商务服务业对GDP的弹性系数大于1,说明商务服务业具有弹性,对GDP的贡献率较高。

(五)商务服务业有效带动了福建省相关产业的发展。

商务服务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不仅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方面效果显著,而且在商业活动中直接为各种交易活动提供服务,直接促进商品流通和服务交换,具有极大的乘数效应,有力地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以福建省各地举办的各类展会为例。福建省每年举办10多个有影响力的展会,如厦门“9.8”投洽会、福州“5.18”投洽会等大型投资贸易活动,不仅成为各地城市的名片,也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成效显著。如2007年9月8日,福建省厦门投洽会签约各类投资项目84个,总投资231亿美元,利用外资2654338+0.7亿美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需求不足,导致福建商务服务业总体规模仍小于发达省份。

商务服务业与市场消费需求密切相关。福建省商务服务业总体规模小,单项水平低,与发达省份存在差距。主要原因是消费需求不够旺盛。一方面,福建居民服务消费水平较低。2007年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为2910.04元,人均消费水平分别比广东省和浙江省低1399.49元和1261.08元。另一方面,福建的服务性消费较低。2007年,福建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26.3%,同期广东、浙江两省分别占30.0%和29.6%。

由于消费需求不足,福建省商务服务业总规模与周边发达省份浙江、广东相比,相差1。整体规模较小。2005年福建省商务服务业增加值为71.91亿元,只有浙江的1/3,广东的1/10。2.占GDP的份额很小。2005年福建商务服务业增加值71.91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1,属于中上游。但当年福建省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1%,比全国1.6%的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2005年福建省商务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1.65,438+0%,而浙江和广东的比重分别为1.7%和3.4%。

(二)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低,导致商业服务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

商务服务业市场发育不完善,先天不足是影响商务服务业市场化进程的主要原因。从福建省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行政管理观念和各自为政的做法是影响商务服务业发展,导致商务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比如一些部门代替企业招商引资,实际上是政府行为代替了商务服务业中中介服务业和咨询服务业的职能。由于市场发育不足,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导致产业化程度低,商业服务企业个体规模小,竞争力弱。2006年,福建省总资产在50万元以下的商务服务业企业5293家,占企业总数的65.3%。20人以下法人单位企业7294家,占单位总数的90.0%,其中7人以下单位数占61.1%;营业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法人企业有4547家,占单位总数的56.1%。

(三)商务服务业就业不足,高素质人才短缺。

商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商务服务业企业从业人员42765438人+0.6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2.0%,福建省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65438人+0.27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65438人+0.5%,低于全国0.5%。说明福建省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就业不充分,就业队伍有待进一步扩大。另据调查,2007年,福建省广告业从业人员达2.7万人。而精通国际市场、熟悉国际广告运营经验并具有较强沟通能力、整合营销、传播和管理人才、擅长影视广告制作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不到100人。

(四)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商业服务业发展滞后。

虽然近两年全省各地商务服务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但全省各地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据统计,福建商务服务业主要集中在福州、厦门等沿海发达城市。2006年福州和厦门占全省的51.2%,其中福州占26.7%,厦门占24.5%,三明和南平仅占全省的6.6%。2007年,福州、厦门商务服务业业务收入占全省的64.9%。这充分反映了福建省各地商务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薄弱。特别是福建省农村商业服务业发展缓慢,表现在服务品种少、档次低。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福建省共有商务服务业企业5199家,其中农村地区486家,占9.3%。个体经营户5982户,其中农村1914户,占32.0%。然而,农村商业服务的主要内容仍然局限于诸如打字、复印、水果代理、称重等低技术含量的商业服务。一些有组织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和乡镇企业缺乏经营服务。如三明市调查的58家农村商贸服务企业中,法律服务企业只有2家,没有公证服务、咨询、调查企业;农村商业服务业105个体户中,打字复印占50%以上。

三。对策和建议

商务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和就业增长的新动力。“十一五”期间,要加快福建商务服务业发展,按照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从管理体制、法制环境、人才战略、市场机制等方面加快改革进程,为商务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用科学发展观促进商务服务业快速、健康、稳定发展。

(一)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人们对发展商务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

商务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要充分认识加快商务服务业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意义。要全面落实《福建省“十一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更好地服务“海西”建设。

(2)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提高市场化和工业化程度。

商务服务业是高附加值的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促进其发展,政府部门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情况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包括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做好相关统计工作等。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及时为企业提供相关行业和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适当增加政府资金投入,探索政府资金引导、市场配置资源的商务服务业投入机制;制定支持商务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三)以海西建设为契机,提升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

根据《福建省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结合海西建设的需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商务服务业全局。在继续保持商务服务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吸收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综合优势,完善服务功能,增强影响力、带动力和辐射力,扩大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努力培育新优势。

(四)重视培养高素质人才,扩大劳动力队伍。

为了提高福建省商务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在引进商务服务人才的同时,必须重视商务服务人才的培养。商务服务人才的培养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多渠道、多层次地进行,政府、协会、高校、商务服务机构要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五)加快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商务服务机构。

福建省商务服务业的产业化程度仍然较低。克服“弱小”的短板,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商务服务业的合理定位,为福建省商务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空间和外部环境,根据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选择一些专业实力强、有一定市场基础的商务服务机构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通过政府的重点扶持和政策倾斜,将这些商务服务机构打造成商务服务业的重点骨干,将这些商务服务企业培养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商务服务机构。

(六)围绕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村商业服务业发展。

福建省商务服务业发展不平衡,表现为山区农业县和欠发达地区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许多县市取消农业税后,服务业成为基层政府的主要税源。因此,不仅要加大投入,还要逐步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当前,应全力拓展农村商贸服务,努力拓展服务品种,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逐步提高福建省农村商贸服务的整体服务能力,特别是发展法律、信息咨询、农产品交易中介、专业中介等新兴产业,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