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词可以用来形容「长征二号E飞天」的场景?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长征运载火箭的摇篮。

中华民族是一个孕育了“飞天”传奇的浪漫国度,也是一个孕育了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历经沧桑的东方大国,却有一群无私的人从事着举世瞩目的中国航天大业,完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遨游太空的壮举。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支劲旅。他们成功地为祖国服务,坚信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这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贡献”的航天高技术队伍,以强国强军为己任,使中国航天技术从毕生的奉献和追求。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成立于1957,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导弹火箭之父钱学森博士是该院首任院长。50年来,先后有20位两院院士在研究所工作,涌现出一大批科技、管理、生产方面的优秀人才。自1978以来,该院共获得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48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6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50项,国家发明奖13项,国防科技重大成果奖1380项。2001年,该院党委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5年,该院被授予“全国劳模之家”称号,荣登“2005年全国企业文化优秀奖”榜首。

50年弹指一挥间,在这充满挑战和坎坷的50年里,我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完成了三件大事:导弹武器装备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筑牢了国家战略安全的基础;从常规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串联捆绑,从单星一箭到多星一箭,从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形成了长征运载火箭的系列谱,奠定了我国航天大国的地位。中国第一位航天员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成功送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更难能可贵的是,50年的春秋孕育和发扬了航天精神,这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正是这种动力托起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铸造了民族精神的丰碑。从老五院精神到传统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2005年,研究院党委在传统航天精神的基础上,提炼出“坚韧、毅力、耐心、坚定”精神,丰富、完善、升华了航天精神,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对航天精神内涵的高度概括,使载人航天精神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我们的社会。

50年来,该所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12个第一。

1,1960 11.5,我国仿制的地地近程导弹东风-1首次飞行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导弹设计生产队伍形成,初步掌握了导弹火箭设计生产的关键技术,初步建立了导弹火箭设计生产的配套体系。

2、1966 10 10月27日,我国首次成功进行了导弹与原子弹的组合试验,标志着我国具备了战略核威慑能力和核打击能力。

3.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我国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我国具备进入太空的能力,宣告我国开始进入太空时代。

4.1975 165438+10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我国返回式卫星,标志着更大直径箭体火箭开始使用。

5.1980 5月18日,我国远程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进入太平洋,标志着我国国防实力显著提高和加强。

6.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我国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7、1987年8月5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首次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成功搭载了一台微重力装置,标志着中国航天国际合作的开始。

8.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首次为亚太公司进行商业发射,标志着长征火箭开始进入世界卫星发射市场。

9.65438+1990年7月16日,“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由串联改为串联捆绑,使中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提高到9.2吨,满足了卫星发射市场的需求。

10,1997年8月20日,“长征3B”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运载火箭系列中高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首次超过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商业发射世界第二,有效载荷系数世界第三。

11,1999 165438+10月20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我国拥有了先进的运载火箭技术,为后续的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6月5438+02日和10月15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实现了千年飞天的中国梦,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中国两弹结合的成功率有了很大提高。

中国的国际地位。

20世纪50年代,世界风云变幻,新中国急不得。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最高利益出发,作出了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1957 165438+10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原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分院)在北京南郊诞生,钱学森任首任院长。

60年代初,中国人研制的型号产品发射成功,为独立航天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党中央作出了进行原子弹和导弹联合试验的重大决策!两弹联试的成功震惊了全世界,改变了外国人所说的“中国有子弹没有枪”的历史。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了。

为了祖国的强大,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肩负重任!多少技术难关,多少复杂工序,多少艰苦的日日夜夜!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锴、黄纬禄、梁守恭勋,那些熟悉而又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正是他们,中国* * *生产者和中国科学家用他们的鲜血和智慧解决了一系列问题。

1966 65438+10月27日凌晨,两弹组合试验爆炸成功,预定地点升起一朵蘑菇云!这是举国欢庆的时刻!《人民日报》当天为此加号。

正如邓小平同志在6月份指出的,1988,10:“如果中国从60年代开始没有原子弹、氢弹和卫星,中国就不会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在两枚导弹组合试验成功后的40年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和全体工作人员,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走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路线,齐心协力,攻坚克难,跨越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高峰,研制出了体现国家意志、彰显民族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航天型号,成功报效祖国。

发展运载火箭,争夺国际市场。

党中央决定发展中国的运载火箭技术。这一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肩上。经过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长期努力,他们在中国航天史上树起了丰碑。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载着巨大的火柱从mega发射升空,载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东方红”的音乐响彻全球!“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宣告了中国人民进入航天时代,成为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5年后,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984年4月8日,cz-3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静止轨道卫星,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第二年6月5438+10月,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投入国际市场,承担对外发射服务。”这标志着中国的运载火箭技术已经进入使用阶段。

1986年,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科学家们正悄悄酝酿着另一项后来震惊世界航天界的重大突破: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的基础上,捆绑四个助推器,组成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尽快满足国际发射市场的需求。这就是后来著名的“长二捆”运载火箭。

1990年4月7日,cz-3成功发射了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从此,中国的运载火箭开始争夺国际市场。

1990 7月16日,“长二捆”将巴基斯坦的科学实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种仅用18个月研制成功的大型运载火箭,创造了世界运载火箭发展史上的奇迹。

1997年8月20日,我国跨世纪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乙成功发射菲律宾通信卫星马步海,其研制成功巩固了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在世界先进行列的地位。

自1997年以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保持了10年41次成功发射的纪录,创造了世界航天发展史上的奇迹。进入新世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承担的航天发射任务进一步增加,密度进一步加大,难度进一步加大。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辗转三个发射场,发射五次,成功将六颗卫星送入太空。2005年长征3b克服重重困难,突破国外封锁,成功发射又一颗外星人,标志着中国航天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拓展了空间。

托起飞天梦想,谱写航天新篇章

开发宇宙是全人类永恒的追求。无论是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的古老传说,还是万户天妃、冯谖造箭的惊人勇气,都记录了中华民族飞天的悲壮探索。直到65438年6月+10月65438+2003年5月,一个全世界华人永远不会忘记的历史性时刻,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起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航天英雄杨利伟送入浩瀚太空。10 6月16日,“神舟”飞船从天而降,英雄凯旋。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2005年10月的金秋,依然是茫茫戈壁,依然是科研团队为人类建造了通往宇宙的运载火箭。中国又一次将两名航天员随嫦娥六号火箭送入浩瀚宇宙,完成了又一次完美的载人飞行壮举。

中国两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不仅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途上完成的两大壮举,也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一座巍峨的里程碑,谱写了中国航天最辉煌的篇章。这两次伟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心壮志。

“神之箭”翱翔太空,“长征”傲视长空。如今,一路披荆斩棘的运载火箭研制人员,把目光投向了更深邃、更广阔的太空,勇于研制“无毒、无污染、低成本、高可靠、适应性强、安全可靠”的新一代运载火箭,正以豪情、壮志、智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书写着太空新篇章。

用发展创造美好生活

经过半个世纪的持续发展,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已经从一支100多人的科研队伍发展成为拥有2万多名员工、总资产和年总收入超过100亿、在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研究院。在国内多个省份及海外设有分支机构和企业,在首都北京南郊建设了和谐、稳定、健康、美丽、安宁、民主、繁荣的航天城。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国家不同阶段军工企业改革政策的指引下,20多年来一直在发展壮大民品。经过多年在民品市场的耕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一些项目已经成长为优势民品和领先民品,一批拉动作用强的新项目取得突破,形成了一批年产值超亿元的骨干企业。同时打造了一支6000人的民品生产和管理团队,为民品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总体院和核心子公司,在航天运输系统和主导民品方面发挥引领和牵引作用;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业务发展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对集团公司铸造一流航天公司起到辅助作用。新一届领导高瞻远瞩,以战略眼光提出了一院的长远发展战略,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出了“武器实战化、运输市场化、经营规模化、基础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的“五化”目标和建设和谐新院、铸造世界一流航天公司的目标。形成了巩固军品、强化民品、引进创新、人才兴院、文化兴院的发展方针和归核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秉承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理念,以先进文化力支撑国际一流航天公司的战略目标,以先进文化力打造“一流技术”,实施技术领先战略;用先进的文化力量打造“一流产品”品牌;建设具有先进文化力量的和谐新医院,建设铸造技术一流、产品一流、管理一流、人才一流、文化一流的世界一流航天公司。

制定发展战略,指导研究院的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为了更好地规划发展,新一届领导班子于2003年4月决定成立发展规划部,赋予其研究制定战略和战略管理的职能,试图借助“外脑”对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未来发展进行论证和设计。为制定发展战略,该院领导班子广泛听取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借助外聘专家开展深入调研,多次召开战略研讨会、院长办公会、厂长例会、领导干部会议、党政联席会议,为完善发展战略搭建了平台,汇聚了智慧。经过不断思考和反复研究,到2005年初,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发展战略进入了正式制定期。历时10个月,借助“外脑”,经过调研、讨论稿、广泛征求意见、审议、发布四个阶段,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50年来的第一个发展战略诞生了。2005年2月26日,65438,吴院长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圆满完成2005年度任务之际,郑重发布了一院2006-2020年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确立了“引领航天,追求卓越”的使命,“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公司”的宏伟目标和“归核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引领航天,追求卓越”赋予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全新的发展内涵,体现了敢为人先、勇挑重担的历史责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正按照集团公司党组“聚焦新目标、建设新航天、取得新成就、实现新跨越”的要求,朝着“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公司、建设和谐新医院”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为解决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民品资源分散、市场发展协调性不高等问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开始推进公司清算整合,缩短投资链条,减少公司数量,进行经营性资产大规模整合,实现民品和第三产业经营性资产重组,实施归核化。2005年2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成立经营投资管理委员会,模拟董事会运作,行使本级公司的出资职能和公司驻厂监督职能。收购控股香港上市公司,接手519工厂,收购山东泰安特种车辆厂;风力发电、稀土电机等项目成为民品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目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已经形成了以专用车底盘生产基地、风扇生产基地、航天专项技术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专用车安装基地、风扇叶片基地为基础的民用产业发展新格局,正朝着归核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健康有序发展,并朝着2010年实现民用产业收入18亿元的战略目标不断冲刺。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不断推进美好家园建设,构建和谐新院。首先,要努力创造一个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发展中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1999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的为“两弹一星”研制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中,有6位曾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半个世纪以来,先后有20位两院院士在此工作,目前共有7位两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取得部级以上科研成果3000多项,其中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是为员工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建全国劳模之家,建立医院信息通报制度和民主沟通对话制度,促进了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了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制度和困难职工帮扶机制,帮助群众解决了实际问题。始终把青年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提出“超越前人,跃进”,建设研究所,培养新青年。提出并实施“双管理、双增长、双和谐”的方针,努力做好退休工作。坚持每年为员工做好事、办实事,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员工。

自主创新硕果累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整个民族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中国自主发展航天事业、进军尖端技术领域的历程表明了一个道理:面对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我们只有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才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牢牢把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有效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始终把握发展航天高技术这个第一要务,把创新确立为引领研究院发展的主导力量,持续推进自主创新,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航天发射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2002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召开了第一次技术创新大会,成立了研发中心,设立了技术创新基金,为科技人员充分发挥才能营造了和谐氛围,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不断探索和攻关,该院自主创新取得丰硕成果。运载火箭经历了从常温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捆绑串联,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有效载荷到发射载人飞船的技术过程。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卫星的能力,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

人才作为高新技术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已经成为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院党委始终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世界一流创新人才。始终把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重要位置,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环境和氛围,加大奖励分配政策改革力度,对关键岗位实行特殊分配政策,分配政策向承担研发任务的关键岗位倾斜,奖励在型号科研生产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生产和管理人员,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一批年轻有为的干部脱颖而出,得到培养。目前,研究院拥有两院院士6人,国家级专家11人,省部级专家44人,省部级学科带头人24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拥有10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为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高密度发射责任重大

2007年,对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全体员工来说,是忙碌的一年。他们不仅迎来了建院50周年,还迎来了长征火箭的高密度发射。年初,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发出《聚焦战略目标,抓住战略机遇,加快能力建设,促进协调发展,以优异成绩向研究院建院50周年献礼》的通知。该院对2007年的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该院2007年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压力很大,长征3A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密度前所未有。对质量、工作效率、组织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所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确保成功,确保永远成功,成为研究所对祖国和人民最好的答卷。

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航天员们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仅从2007年初到14年5月,长征3A系列运载火箭就已经取得了“三战三胜”的成功,研究所用航天员特有的成功情怀诉说着对祖国的忠诚。在研究所成立50周年之际,回望研究所走过的50个春秋,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也是一部勇于成功的历史。

自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以来,至2007年5月4日,* * *共执行发射任务98次,其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承担了79次发射任务。从2007年6月1996到5月14,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56次发射成功,其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承担了41次成功发射。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于1994年2月8日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卫星,至2007年5月4日,已实现13次成功发射。中国的运载火箭在过去的10年里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因其高成功率和高可靠性,也被称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中的“常胜将军”。除了长征3A运载火箭,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这个庞大的“家族”中,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进,已经有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丙、长征四号、长征二号F等运载火箭,都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立下了汗马功劳。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00次发射意义重大。它是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将开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的新征程。

100次的发射,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是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发展的标志,是中国航天发展的新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