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沈阳)装备园凭什么赢得国际声誉?

对于东北地区来说,这个冬天似乎来得有点早。在朋友圈,在舆论场,在人们的围观中。

“东北现象”和“东北经济困境”成为持续高烧的热门话题。各种分析解读甚嚣尘上,或冷静客观,或深具良知,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各界对东北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阐述了振兴东北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这份寒意,在位于铁西区的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以下简称“中德装备园”),有着春风和雨的意味。

宝马不断加大投资,在这里建立了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整车厂、发动机厂和中国以外唯一的R&D中心。

宝马全球供应商大会期间,共洽谈各类项目198个,签约了一批重点项目。

西门子、库卡、纽猫、施陶芬、太白、SAP、Pinch Bamak等德国知名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研究机构都曾在此合作。

搭建各类平台,与德国国际合作署、德国商会、德国中小企业联合会等商会建立合作机制,德国商会等机构在此设立代表处;

“德企沈阳行”、“2016中德汽车轻量化技术年会”等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一流企业前来参观交流...

今年以来,作为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的战略平台,中德装备园不断深化与德国的合作交流,集中德国优质企业和项目,拓宽创新合作领域,日益成为德国乃至欧盟众多企业谋求发展的“俱乐部”。

截至目前,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工业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五大产业群共206个项目。规模以上企业482家,跨国公司6543.8万多家,世界500强企业50多家。

在各级政府和行业协会组织的“德国企业沈阳行”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走进中德装备园,然后选择留下来投资,并推荐给其他有亲身经历的企业家朋友,为中德装备园在德国工商界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中德装备园究竟是靠什么打破“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论调,持续释放“磁铁效应”?

让我们再次审视中德装备园的发展定位:沈阳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合作试验区;新开放经济体制的探索领域;国际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引领区。

使命在肩。从自身改革出发,下决心优化营商环境,勇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潜力,释放发展内生动力,是中德装备园的发展之路,也是破解“东北困局”的突破口。

从“中德”到“德中”服务理念的转变

165438+10月8日,沈阳德众企业服务中心A区正式揭牌。在首批12企业中,既有西门子、施太白、施道芬等知名大企业,也有德如工业咨询、德特、凯佩斯等高成长性中小企业。14家企业有意入驻,已有20家企业表达意向。

为什么不叫“中德企业服务中心”,改叫“德中”?背后是一种全新的运营模式和理念转变。

记者了解到,中德装备园管委会与德国企业成立了合资公司——沈阳德众企业服务管理有限公司,总投资约1亿欧元,* * *随着德中企业服务中心项目的建设,

建筑规划设计方案,在建筑方案中体现“德国元素”,面向全球公开招标,主要包括“德中门”主体建筑及规划展厅、德式酒店、高端写字间。

项目未来的股比结构也将是德国的,项目运营、招商引资、综合物业服务全部交给德国企业。在招商模式上,服务中心还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即通过建立中德基金M&A平台,让本地企业走出去,并购国外、德国好的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

不仅如此,在工业文化和生活文化上,也会充分体现德国风格。沈阳德众企业服务中心CEO梁开清说,中心引进了歌德书店、德国啤酒屋、私立学校、有德国医生的诊所等。这些都是吸引德国投资者的亮点。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越来越多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德国人选择来沈阳、铁西、中德装备园定居。

德中企业服务中心运营总裁瓦格纳告诉记者,德中企业服务中心项目概念发布以来,德国企业界表现出浓厚兴趣。明年初正式开工建设,2018年初企业入驻,为德国等国企业入驻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搭建最佳服务平台。

招商引资从“拼优惠”到“拼诚信”

招商引资时,承诺过高;项目来了之后,没有赴约,关门打狗。这样的招商引资不仅让企业望而却步,也让政府失去公信力,恶化了营商环境。

如果没有良好的营商环境,招商就成了纸上谈兵,一锤子买卖。坚决摒弃招商引资是钱圈工程的做法,贴近投资人,站在投资人的角度帮助企业顺利发展。中德装备园让一流的营商环境成为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

今年,一个行业排名前十的瑞士智能制造项目,打算在中国选址。消息一经传出,在大连、南京、武汉等国内多个城市引发激烈竞争。

“尤其是一些南方城市,给了很多优惠,真的很吸引人,很直接,很开放。”中德装备园招商局局长肖勇一接触就感觉到了困难。他找到了项目的中方投资方,了解了项目的需求,给出了专业的建议,包括顶层设计、项目运作、未来市场等一系列方面。

在优惠政策方面,中德园给项目的答案是:是否合法合规,能否兑现。一味依赖优惠政策,会给企业的落地带来麻烦,甚至会为上市公司未来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给项目方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真诚和专业。很快,我们实地考察了中德装备园,顺利签约。同时,规划、国资、金融等部门联手,提供全方位服务,帮助企业落地。

生产减速机的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纽卡特是第一家进驻开发区的德资企业。从小规模起步,从设立代表处到租厂房,再到买地、立项、建设、竣工,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园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板块的代表性企业。

“在中德装备园,我感觉像在家乡一样亲切,我爱上了这里,无论是发展环境还是生活环境。”纽卡特行星减速器(沈阳)有限公司董事长汉斯说。按照规定,他60岁以上很难在中国拿到工作签证,中德装备园正在协助他办理专家签证。

行政审批从“等门”到“定制服务”

从事生产线改造的智能制造企业沈阳德江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刚决定入驻中德装备园,就经历了上午提交注册材料,下午领取营业执照的“铁西审批速度”。

凭借园区全流程跟踪服务,成功完成战略重组的汉祖激光和沈阳赛特维,帮助承接了园区第一笔500万元的订单,感受了行政服务从简单手续到定制服务的转变...

“改变过去等待企业审批,转向为企业提供定制服务;不要止步于企业成功落地,还要致力于企业引进后的再服务,帮助连接上下游产业链。”中德装备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李宝军介绍。

第一手优秀政策。沈阳“降本减负20条”的实施,给中德装备园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利好。中德装备园成为东北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零收费”园区。中德装备园设立省市三级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总规模30亿元,正在等待省政府常务会议批准。同时,积极争取东北新动能发展专项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6543.8+00亿元用于园区建设。

注意服务。政府应该做而且必须做好的,是提供一个有利于发展的政策服务环境。辽宁省先后向铁西区下放和委托30多项行政权力,选择重大建设项目意见等5项省级行政权力,为铁西区开辟了“绿色通道”。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优化投资和营商环境。通过高效、专业、廉洁、透明的政务服务体系,确保企业和项目进入无门槛、投资无后顾之忧、建设无干扰、发展无障碍,已成为铁西区的常态。

公园建设从“德国元素”到“德国内功”

记者了解到,根据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中德装备园规划面积48平方公里,核心区20平方公里。按照“产城融合、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的规划理念,以中德街为轴线,与中欧路、中法路、中瑞路、中奥路形成“一纵四横”格局,形成集聚德企的产业走廊。

目前,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以中德大道、大堤路西延线、发展22路、25路为代表的主要路网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方案,包括德国中心、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华晨宝马培训中心、中德广场、宝马公园等。,正在完善,预计明年正式开始;西河沿岸综合整治工程正在施工,预计明年上半年完工;铁西新城综合管廊工程,全长63.8公里,已全面施工,开挖长度超过4公里;地铁3号线规划建设方案已上报国家相关部委;德国中小企业标准厂房正在分阶段有序实施,第一栋厂房已经摘牌。

“除了体现德国元素的高质量基础设施,我们更注重夯实中德装备园的‘内功’,真正向德国看齐,打造德国企业高度集聚的世界级工业园区。”李宝军表示,将继续在园区的产业发展模式、开发建设管理模式、开放合作模式等方面进行实践和创新。

面对德国企业关注的知识产权问题,在发放千余份问卷和多次调研的基础上,正式发布了《中德装备园知识产权行动计划白皮书》,并正式启动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平台,打消了德国和欧洲企业对进入中国市场的顾虑。

明确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组建模式和具体路径,确定市、区政府和企业按照“1+1+X”模式建设一所高职学院、一个企业间实训中心和若干个企业实训基地。初步明确了设计、建设、投资、运营主体,为德国企业在园区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目前,中德装备园正与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外交部、科技部等部委沟通协调,解决园区发展难题,探索园区发展新模式。提升园区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客天堂,努力成为东北地区审批最便捷、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最高、创业发展环境最好的区域。

全面创新发展“三箭齐发”

创新工业发展模式

(1)聚焦“德国元素”,实施高端高质量增量发展

与德国国际合作署、德国商会、德国中小企业联合会等商会和中介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2)推动装备制造业在互联网+中的融合发展。

优先发展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建设数字化工厂和车间。

(3)支持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进行跨国战略合作、兼并重组,同时引进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集团,打造国内外知名的产业链完整的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创新集群。

创新园区开发建设管理模式

(1)大力推进国际合作管理模式创新。

成立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合作理事会,由中德双方高层(或特使)担任主席。全球招商,提升国际市场品牌效应。

(2)与管委会和开发公司共同创建公园管理新模式。

园区内一级行政机构和运营机构并行设置。管委会负责行政事务管理,开发公司负责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和服务。

(3)创建嵌入政府服务的市场化发展新模式。

走市场化开发建设之路,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发挥各自优势。

(4)打造新型智能园区。

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城市地理信息系统(UGIS)等信息技术,为整个项目的建设做出科学决策,打造全新的智慧园区。

创新开放合作模式。

(1)打造“招商引资+引进人才+引进体制”的合作新模式

在招商引资、引智的同时,实现引进制,学习德国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模式和先进制造理念,学习德国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工业制度文化和匠心文化,并使之本土化。

(二)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

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区,推广复制上海等自由贸易试验区投资贸易便利化措施,建立“备案+审批”的对外开放模式,探索实行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