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的航天目标是什么?

目标:

运载火箭进入太空的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显著提高;建立长期稳定的卫星对地观测系统和协调的国家卫星遥感应用系统;建立比较完善的卫星通信广播体系,卫星通信广播产业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逐步建立满足应用需求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初步形成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初步实现卫星应用和卫星应用从试验应用到业务服务。

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和航天器交会对接;实现月球探测;空间科学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

任务:

——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大推力运载火箭,最终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14吨;完成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氢氧发动机研制;提高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发射适应性。

-发起并实施高分辨率地球观测系统项目;开发和发射新的极轨道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和用于环境和灾害监测和预报的小型卫星;开展立体测绘卫星等新型遥感卫星关键技术研究。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光谱、不同分辨率、稳定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协调卫星遥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的发展;整合完善现有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建立健全国家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建设完善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等量化应用配套设施,初步实现社会公共服务领域遥感数据共享;建立卫星环境应用机构和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一批重要的业务应用系统;卫星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研制和发射长寿命、高可靠性、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发展卫星直播、宽带多媒体、卫星应急通信和公益通信广播等技术。继续发展和完善卫星通信广播普遍服务功能,增加卫星通信领域的增值服务。积极推进卫星通信广播商业化,扩大通信广播卫星及其应用的产业规模。

——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启动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发展卫星导航、定位和授时的自主应用技术和产品,建立卫星导航定位相关的标准化位置服务支撑系统和大众化应用系列终端,拓展应用领域和市场。

——研制和发射新技术试验卫星,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器件、新设备的空间飞行验证,提高自主研发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

——研制和发射“育种”卫星,促进空间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的结合,扩大空间技术在农业科研中的应用。

四。发展政策和措施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政府对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进行了统筹规划,以推动空间科技的自主创新,促进空间活动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确保空间活动有序、规范、健康发展,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主要政策和措施包括:

——统筹规划和合理部署各项航天活动。优先发展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适度发展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积极支持空间科学探索。

——集中力量实施航天科技重大专项,加强基础研究,超前部署前沿技术。集中优势力量,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整合,实现航天科技的关键跨越。通过加强航天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一些前沿技术的超前研究,提高航天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

——加强空间应用,推进空间产业化进程。加强空间应用技术的发展,促进资源的享用,扩大商业应用。以通信卫星和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运载火箭为重点,积极打造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和运营服务的航天产业链。加强空间技术的推广、转移和二次开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重视航天科技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加强航天器和运载火箭科研生产试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航天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强信息工作、知识产权工作和航天标准化工作。

——推进航天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航天科技工业改革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形成世界一流的大型航天企业。积极构建以航天科技企业和国家科研机构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航天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航天活动的科学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积极创新科学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强化质量效益观念,运用系统工程等现代管理手段,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系统质量,降低系统风险,提高综合效益。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研究制定航天活动管理法律法规和航天产业政策,引导和规范各类航天活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营造有利于航天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

动词 (verb的缩写)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政府认为,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国享有自由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及其天体的平等权利;世界各国发展外空活动应有助于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助于人类的安全、生存和发展,有助于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

国际空间合作应遵循《联合国关于开展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国际合作,促进所有国家的福祉和利益,并特别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需要的宣言》(《国际空间合作宣言》)中规定的基本原则。中国主张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加强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