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技术技能创新手段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

1.如何在新的竞争形势下培育竞争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是中国企业必须回答的迫切问题。

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非常重要和紧迫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现在正在努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企业之间的竞争,竞争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可以说,竞争是搞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竞争很残酷,优胜劣汰一点也不含糊。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如果说过去竞争可以分为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现在已经很难区分了。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外经济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是竞争无国界,任何行业都不再运行在稳定的国内竞争市场中。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所有企业都面临着国际竞争内部化和国内竞争国际化的竞争格局。对于国内市场来说,即使我们的产品不出去,国外的产品也会进来,国内市场的竞争其实就是国际竞争。虽然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是维护产业安全的有效手段,但这种保护手段是有限的。从长期来看,即使没有竞争力的行业得到保护,也不可能长久。因此,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所有企业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全球竞争。这样,中国企业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如何培育竞争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寻求更好的生存和更大的发展。

第二,企业的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一个国家的繁荣归根到底取决于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实力。21世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而企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一个国家的繁荣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的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现在,经济学家争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是中国是否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有人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工厂”,也有人反对。在这个问题上分歧很大,因为对世界工厂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世界工厂的含义,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时的含义明显不同。这种差异的关键在于国际竞争力的差异。英国作为当时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不仅向世界出售工业产品,而且在技术上领先世界,因此财力滚滚而来。但是,中国的现状显然不能和英国相比。有人总结了中国制造业的几个特点:制造能力强但技术能力弱,产业规模大但附加值低,硬件规模大但软件规模小,单机生产能力强但系统集成能力弱。这四个方面的反差和不对称,说到底是因为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自己的知名品牌。因此,与其说我们是世界工厂,不如说我们是为世界工作。当然这对我们有好处,可以解决我们的就业问题,学习世界的先进经验,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等等。

第三,提升国际竞争力,关键是要把现有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创新优势。

今天,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优势。因为人多,劳动力供给充足,工资成本低,劳动力素质也不是很低,而且勤劳敬业。特别是优质劳动力特别便宜。在美国聘请博士需要月薪5万美元的起薪,但是在国内找一个月薪几千元的职位就算不错了,国内和国外的工资可以相差上百倍。同样,因为人多,市场空间大,潜力无穷。虽然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比较低,但有些人已经先富起来了。虽然百分比不高,但绝对量很大,购买力不低。中国人口6543.8+03亿,其中5%是6.7亿,可以顶一个中等国家的总人口。所以外资来中国了。然而,中国的这种人力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技术创新优势。如果说中国是世界工厂,那就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制造工厂,我们的工业企业大多没有自己的技术优势。我们的产品主要占据产业链的低端,产业链的高端和中端市场都在别人手里。他们靠卖标准,卖技术,卖品牌,卖大部分利润赚钱。而我们只能得到一小部分人力物力。中国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在世界计算机和IT行业的产品上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赚的钱很少,就是这个原因。这种情况说明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国际排名远低于国家竞争力,拖累了国家竞争力。我们应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有利时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应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