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良贷款催收难
一、信贷资产
由于历史和政策原因,基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用格局没有相应的政策规定,无法进入坏账或核销。比如农行的扶贫专项不良贷款和业务附带的粮食企业不良贷款,大部分是农发行两次业务划转,有的处于暂停或半暂停状态,还有一些商业企业如基层供销社,在划分核算单位后处于自然解体状态。这部分债权难以落实贷款责任。
二是收集方式单一。
基层商业银行在清收不良贷款时要注重绩效,这对清收有明显的作用。对于那些难以催收、金额较高的不良贷款,很难有效果。有的干部职工怕困难,怕暂时的经济损失,不愿意坚持原则,艰苦奋斗。
三是贷款责任不到位,加大了不良贷款清收的难度。
前几年商业银行授权授信和内控制度不健全,各级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存在抵押担保和物质担保不足等问题。这部分贷款不仅针对信贷条件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也针对未办理任何抵押、质押、担保手续的扶贫贷款。在最初的形成中,积累的本息滚雪球,兴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越来越差。近年来,虽然商业银行通过各种催收手段进行清理整顿,并对不良贷款实施问责措施,但最终在不良贷款清收方面并无实质性进展。
四是贷款客户信用观念差,难以依法保全信贷资产。
大部分贷款客户受信用环境不良因素影响,不重视自身信用,导致逃废金融债务。有的恶意破坏银行之间的信贷关系,能拖就拖,更有甚者一步步转移。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还款无望的情况下,人为拖欠或拒不归还银行贷款本息。同时,在执行法律保全信贷资产的过程中,执法力度较弱,商业银行往往催收贷款,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半途而废了实际的催收效果,导致依法清收不良贷款的效果有限。
五、信贷结构失衡,导致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入萎缩。
基层商业银行的管理者仍然有“惜贷”的思想。再加上上级行授权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的限制,基层商业银行基本不发放新的贷款,也就是发放贷款,只是小额贷款和个人住房消费额度。对那些还有前途但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我们不敢给予支持。基层银行大多采取全部存款的方式,导致资金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但辖区内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形成当地企业效益越来越差,信贷资金越来越难收回,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越来越低的恶性循环。
第二,为什么不良贷款催收难?
一、信贷资产质量差基层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和政策原因的不良贷款已经拖欠多年,从实际占用格局来看,已经形成坏账,但商业银行上级行没有相应的政策规定,无法进入坏账或核销。比如农业银行的扶贫专项不良贷款和粮食企业的附属业务不良贷款,大多是从农业发展银行的两项业务划转贷款中划转过来的。再次,有的企业已名存实亡,有的处于停业或半停业状态,有的商业企业如基层供销社等,在划分核算单位后已处于自然解体状态。这部分债权难以落实贷款责任,且手续复杂,回收比例极低。第二,收集手段单一。基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催收的主要手段是考核时与员工绩效挂钩。这种方式对于金额小、容易催收的不良贷款效果明显。对于那些难以催收、金额较高的不良贷款,很难有结果。一些干部职工畏难退缩,消极观望,宁愿遭受暂时的经济损失,也不愿坚持原则,艰苦奋斗。三是贷款责任落实不到位,不良贷款清收难度加大。过去几年,商业银行授权授信和内控体系建设不完善,授信管理松散,漏洞很多。各级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地存在抵押担保和物质担保不足等问题。这部分贷款不仅包括对信贷审查不严、信贷条件不合格企业的贷款,还包括没有任何抵押、质押、担保手续的扶贫贷款。在不良信贷管理初期,由于缺乏及时的信贷管理,本金和利息的累积债务滚雪球,导致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越来越差。近年来,虽然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清收手段对不良贷款进行了清理整顿,落实了不良贷款责任,但由于缺乏有效可行的问责方式,不良贷款清收工作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四是贷款客户信用观念差,难以依法保全信贷资产。大部分贷款客户受信用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不重视自身信用,产生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有的恶意破坏银行之间的信贷关系,发展不下去就拖延。更有甚者,他们转移自己的有效资产,进一步恶化了银企关系。相当一部分企业在还款无望的情况下,人为违约或拒绝偿还银行贷款本息。同时,在执行法律保全信贷资产的过程中,执法力度较弱,商业银行在催收贷款案件时往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不良贷款在执法过程中仍然半途而废,导致依法清收不良贷款效果有限。5.信贷结构失衡导致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入萎缩。基层商业银行的管理者仍然有“惜贷”的思想。此外,受上级行授权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的限制,基层商业银行基本不发放新的贷款,也就是发放贷款,只发放小额和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对于那些还有前途,但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我们不敢给予支持。基层银行大多采取全部存款的方式,导致资金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但辖区内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形成当地企业效益越来越差,信贷资金越来越难收回,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越来越低的恶性循环。
第三,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加强不良贷款的管理?
不良贷款也指异常贷款或问题贷款,是指借款人未按原贷款协议约定按时偿还商业银行贷款本息,或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能按原贷款协议约定按时偿还商业银行贷款本息的贷款。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这种风险主要是银行自身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我国不良贷款的成因则截然不同。主要有三个方面:宏观经济环境、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信用法律环境。主要管理者要树立合规经营、稳健发展的理念,同时建立权责明确的组织架构,前中后台协同控制零售不良贷款。此外,还应建立系统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一是将信贷业务发展和贷款质量控制指标有机纳入机构领导的绩效考核,分值比例不宜过大。
二是贷前、贷中、后台部门要有明确的季度、年度信贷质量考核指标,如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清收额、不良贷款清收率等。第三,信贷客户经理的业绩兑现周期应与贷款产品的风险暴露周期一致。
第四,农村商业银行探索新形势下不良贷款的清收和处置方式
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压力和难度不断加大。机构不良催收可以通过扩大现有处置方式的适用边界、打破催收阻力、与地方政府形成合力等方式推进。但农村商业银行应坚持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通过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在发展中实现不良贷款的化解。
当前,受经济结构调整、金融监管趋严等因素影响,部分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持续上升,清收处置压力和难度加大。再加上多年的持续催收,有一定偿付能力的不良贷款基本都收完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挽回的空间越来越小,难度越来越大,人力物力成本越来越高。鉴于此,尤其需要拓宽清收思路,充分利用清收政策和手段,加快不良贷款处置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有效的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方式。
不良贷款清收的难点分析
传统的收集是无效的。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复杂。由于政策法规的限制,农村商业银行仍主要采用现金催收、内部核销、司法追偿、资产保全、政府救助等传统催收方式。清收渠道狭窄,回收潜力有限,导致不良资产形成速度与处置能力不匹配,压力大,效率低。另一方面,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相当一部分前期通过贷款续贷、展期等传统方式得以持续经营的企业客户并未真正走出困境,仍然没有偿付能力。不良贷款之前清理过,后来又增加了,风险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此外,目前农村商业银行正处于理性回归的转型期,业务渠道狭窄,盈利能力有限。虽然核销政策有所放松,但在不良贷款频发、核销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净利润和准备金无法覆盖全部不良贷款,传统的核销手段显得力不从心。
资产处置中的“利润”损失。一是司法执行难。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虽然大部分都有抵押物,但是大部分都是居民楼、商住楼、厂房。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阶段,此类抵债资产处置难度较大,而一旦在执行过程中涉及民间借贷、独有住房、其他债务等问题,市场风险、社会稳定风险和金融风险的交织进一步加剧了司法执行的障碍,导致银行难以实现债权。二是现金处置难。在接收处置抵债资产的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借款人已经倒闭,农商行还会面临双重税费的问题,不仅要缴纳增值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契税等税费,还要缴纳借款人的过户等税费。扣除税款后,实际贷款赔付率不到70%,往往导致“赢了官司,赔了钱”。第三,资产管理难。由于不良资产处置困难,根据财政部制定的《银行债权资产管理办法》,抵押房地产自接收之日起超过两年未处置,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将风险权重提高至1.250%,进一步加大了资本占用压力。
外部环境失去了信任。有的贷款客户不配合银行的化解工作,甚至逃避金融债务;一些有政府背景的地方担保公司受注册资本限制,代偿能力降低,导致担保行为表面化。一些担保公司基本丧失了代偿能力,导致企业贷款逾期后,担保公司无法发挥风险覆盖的作用。
不良贷款清收处置路径探索
创新举措做“加法”,激发市场活力。农村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拓展现有处置方式的适用边界,以回收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建立清晰高效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挖掘清收潜力。
首先是推广专业收藏。大力推行“专门机构、专门人员、专门考核”的“三专”管理模式。在机构设置上设立不良贷款业务部,选派具有一定知识水平、清收专长和较强政治业务素质的业务骨干组成专业清收队伍,按照“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原则,对数额较大的不良贷款实施集中清收,重点解决一批重点企业和行业的不良贷款。对于小额不良贷款的清收,采取外包或内部员工认购的方式,降低银行的管理成本。二是充分发挥市场化手段,综合运用重组、证券化、债权收益权转让、批量转让等手段,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积极推进政府主导的相关企业资产重组处置,推动僵尸企业和问题企业不良贷款清理。充分借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批量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和优势,推动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第三方中介机构参与不良资产处置,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方式有效剥离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积极探索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路径,加强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盘活不良资产。
完善机制做“减法”,破除征收阻力。在当前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尽职免责机制,对不良贷款处置中的道德风险、违规处置、违规转让、违法行为进行严惩和问责,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同时,对非违法行为造成的不良贷款区别对待,落实尽职免责规定,实行尽职免责、保全免责、追偿免责“三免”,免除基层信贷人员的后顾之忧,提高其尽职积极性。
争取支持做“乘法”,形成合力。要发挥农村商业银行地方法人机构优势,加强与地方政府、公检法、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推动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一是争取政府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协调作用,在培育不良资产处置市场方面争取相应的配套政策法规,吸引大量民营企业、外国投资者和个人进入市场,切实改善投资和交易环境;或直接参与不良资产处置项目,如债务重组、资产置换、债转股等。,协调各方利益,促进重组成功。二是争取司法协助。推进金融法庭制度化建设,完善金融案件专业化审理和绿色通道机制,加快审判和执行速度,诉讼费用一次性减半收取,对同质化案件实行简易程序和计件收费等优惠措施。三是加强联动协调。争取财税和金融监管部门支持,出台处置抵质押物和抵债资产税收减免优惠政策,降低不良贷款税负,适当延长抵债资产处置期限,丰富处置方式。在评估偿债资产价值的基础上,探索降低风险计量权重和资本要求的方法。
分析根源,做好“除法”,保持发展定力。短期内,不良贷款清收的直接手段是加大抵押物处置力度,争取尽快收回不良贷款,恢复其形态或“出表”。从长远来看,只有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化解不良贷款,防控风险。
做好“入口端”不良贷款防控工作
事实上,无论经济形势如何变化,任何一个坚持支农、扶小、扶小的组织,其风险都是相对可控的;另一方面,偏好“大户”和“大户”的机构的风险,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未必会出现。一旦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担保圈、担保链等问题爆发,资产质量下行压力将积重难返。因此,农村商业银行要摆脱抓大放小、粗放经营的弊端,做好不良贷款“入口端”的防控工作。
首先是调整信贷政策。农村商业银行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积极调整信贷政策,加大以“三农”为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小微企业、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减少对产能过剩和房地产行业的信贷投放;二是调整贷款方式,根据借款人的实际情况,制定与项目周期、收益和还款能力相匹配的信贷产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第三,调整信用担保方式,强化担保人资格。没有担保能力的担保人要慎重准入,尤其是没有担保能力的民营担保公司要禁止进入。
总之,只有坚持支农扶小的市场导向,突出主业,回归本源,不离农惠农,严控新增风险,化解存量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化解发展中的坏事,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才是源头治理的治本之策,也是提升盈利能力的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