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认真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努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世界级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生成,一大批创新人才涌现。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推动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发展转变,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和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强化支农惠农政策,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农业投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养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我们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
(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充分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具有巨大辐射力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产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促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打破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在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7)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为重点,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强预算管理,完善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制度,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实施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多种金融市场,形成所有制和经营形式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并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八)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更好地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拓展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陆开放,加强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在华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注意防范国际经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