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师范学院怎么样?
简介:1978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阿坝师范学院,2015年4月28日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阿坝师范学院。是四川省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建校39年来,学校弘扬为人师表的精神,坚持“德才兼备、智慧永恒”的校训,坚持“重内涵、强质量、创特色、铸精品”的办学理念和“质量人才兴校、强化办学特色、创新强校”的发展理念,突出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特色,构建教师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学校位于被联合国评为“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的汶川县水磨镇。距成都60多公里,距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世界自然遗产青城山20公里,西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公里。紧邻三江生态旅游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学校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是四川省园林式校园,是学生深造的理想场所。学校先后被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解放军总政治部表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集体”。学校是四川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应用型转化高校联盟单位,教育部中央教育学院艺术教育中心实验基地和副理事长单位, 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第一批高校转型与课程改革国家联盟单位(第一批72家)、第一批试点院校(24家)和培训机构(第一批6家)。 学校校园占地1024亩,建筑面积约245200平方米。目前有文、理、工、管、法、艺、教、史八个学科40多个本科、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近8000人。二级学院12,研究所2个,非实体科研机构12,艺术团体1。拥有中央重点支持专业3个,省级重大项目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现有专兼职教师500余人,其中教授50余人,副教授180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300余人。学校拥有纸质图书654.38+0.02万册。建立了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拥有教学用计算机2000多台,多媒体教室语音室7000多个座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实验室48个,实训基地3个,实训室72个,总价值8000多万元。学校积极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对外开放。建成教师教育实验区6个,校外专业实践实训基地68个,普通中学1所,小学1所,幼儿园1所。与美国北密执安大学、韩国大学、泰国吴皇家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这所学校非常重视科学研究。省级科研创新团队2个,大学级科研团队7个,实体科研机构3个,非实体科研机构12个。近五年来,学校教师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6项(含1项目和2个子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目、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任务项目3项、教育部社科规划、四川省社科规划、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等省部级项目220余项。2017年,学校加快对外合作步伐,实现横向项目零突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近800篇,被EI、SCI、ISTP(CPCI)收录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35部,近50项成果获国家有关部委奖励,80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学校秉承“传承创新特色,和谐发展”的理念,努力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搭建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努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1学校获四川省、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5获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5获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近年来,学校学生在参加省级以上专业技能竞赛中成绩突出,* * *获得国际奖项3项,国家级奖项53项,省级奖项78项。学校在服务地方和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方面成绩斐然。近五年来,学校教师承担横向科研项目6项;与阿坝州人民政府、州科技和知识产权局、汶川县、黑水县、河海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承担了阿坝州教育人才、管理干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训。学校积极弘扬藏羌文化,以藏、宋强、舞蹈文化为主题创作的民族舞蹈、民族歌曲作品在国际、全国、省级比赛中屡创佳绩,受到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好评。2014年在全国舞蹈编曲推广中心创作拍摄并通过国际认证的5个原创编导片头中,有3个出自我校。我校主持研究的国家民委“十五”、“十一五”全国少数民族重点古籍出版项目《羌族释经》,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我校教师创作的藏族香巴版画,突出了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现代性。曾一度被国立美术馆收藏,多次在台湾省等地展出。我校师生创作的大型羌族诗画乐舞《云朵萨朗杰》获首届四川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学生主演的羌族舞蹈《守令花》进入人民大会堂公开演出。优秀成果的不断涌现,奠定了学校在藏羌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主导地位。面向未来,在学校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校师生紧紧围绕“两评”“两化”工作,大力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