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经济合作的发展现状、成果、经验和发展趋势如何?
两岸经济合作现状
两岸经济合作经历了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现已进入突破阶段。2008年以来,我们按照“政治先行、先易后难”的思路,全面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加快发展。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机制化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极大地推动了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和拓展,实现了两岸期待已久的全面、直接、双向“三通”(通航、通邮、通商)。两岸两会恢复接触商谈以来,双方已签署19项协议,达成多项谅解,着力解决两岸在“三通”、金融、农产品(000061,股吧)、知识产权保护、投资促进与保护、贸易自由化等诸多经济领域合作中存在的体制性问题,建立了联系沟通机制。《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等一系列协议的成功签署,促进了两岸经济关系的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进一步提升了两岸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程度,为加快建立和逐步完善两岸经济繁荣发展合作机制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1,ECFA落实和后续商谈引起各方关注,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两岸同胞对两岸经济合作信心增强,两岸经济合作溢出效应逐步显现。首先,ECFA早期收获计划得到了很好的实施。ECFA货物贸易早期收获计划于2011+0+0+1正式实施。截至2013年3月,台湾省已享受ECFA关税优惠的货物票103844张,货值1490亿美元,关税优惠50.29亿元人民币(约合818万美元)。大陆享受ECFA关税优惠商品46163票,货值824.36亿元新台币(约28.0亿美元),关税优惠27.2亿元新台币(约9511,000美元)。从2013 1起,早收清单中所有产品的关税降为零。2013年6-6月,台湾省企业享受关税优惠约314万美元,同比增长25.6%,大陆企业享受关税优惠约2963万美元,同比增长13.4%。服务贸易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取得了重要成果。早期收获计划的良好实施,进一步推动了两岸货物贸易的扩大,加快了两岸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促进了两岸产业合作的发展,不仅为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和自由化提供了机制保障,也为扩大两岸经贸交流、加强两岸经济关系、促进两岸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第二,ECFA后续协议谈判进展顺利。在ECFA框架下,在签署涵盖两岸经济合作诸多领域协议的基础上,2013签署了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货物贸易协定和争端解决协定的谈判正在积极推进。第三,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更加顺畅。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定期会议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沟通效果越来越好。第四,两岸互设经贸协会办事机构。我们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在台湾设立了办事处,台湾省贸易中心在大陆设立了三个经贸办事处。
2.推动两岸金融市场相互开放和有效监管。两岸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取得了一系列具体成果。两岸建立了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和货币清算机制。台湾省人民币业务正式启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两岸金融交流热络,两岸金融市场开放措施已纳入服务贸易协议。截至2013年8月,台湾省内已有11家银行设立大陆分行,其中6家在获准开办大陆台资企业人民币业务的基础上,获准扩大人民币业务服务范围,3家获准在同一城市设立分行;三家大陆银行在台湾设立分行。设立三家两岸合资基金管理公司;23家台湾省金融机构获得大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允许居住在大陆的台湾省同胞投资a股。大陆新批设台湾省地方银行首家大陆子公司。随着两岸金融合作的深化,两岸资金流动的综合效益将更加凸显。
3.积极探索两岸产业合作模式,加强制度化、机制化建设,全面推进两岸产业合作。两岸不断探索规划引导、政策支持、产学研共同参与的两岸产业合作新模式,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下设的两岸产业合作工作组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和顺畅。在多方努力下,两岸成立了“两岸企业家峰会”社团,成立了宏观经济、能源石化装备、金融、文化创意、信息家电、生物科技与健康医疗、成长型企业等7个产业合作促进小组。这为进一步推动两岸产业合作、激发两岸民营企业合作动力提供了机制保障。双方成功举办了2届两岸产业合作论坛和9届两岸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论坛,达成了多项两岸产业对接发展知识,有利于两岸产业务实合作。LED、TFT-LCD、无线城市、汽车、冷链物流等产业合作试点取得初步成效,为探索两岸产业合作的路径和方式奠定了基础。
4.努力适应两岸交流合作的新形势。两岸同胞对两岸交通通信合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两岸交通通信不断发展。两岸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后,市场需求旺盛。自2013年8月起,两岸航空客运直航航班由每周616班增至670班。货运直航航班从每周56次增加到68次。两岸直航增加到64个航点(中国大陆54个,台湾省10)。中国大陆有72个直通海港,台湾省有13个。海上直航的客运量和货运量都大幅增加。厦金(厦门-金门)海底电缆正式投入使用,复旦(福州-淡水)海底电缆于2065438+2003年6月正式竣工投入使用。
5.两岸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不断推进,有力促进了两岸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两岸投资和贸易稳步增长。2065438年6月至2003年8月,两岸贸易额为133209亿美元,同比增长27.4%。按此估算,全年两岸贸易额有望接近或超过2000亿美元。大陆继续是台湾省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来源。2012年两岸贸易额16896亿美元,比两岸贸易额741992年增长22.8倍,年均增长114%。较2008年两岸贸易额6543.8+0292.2亿美元增长30.76%。2008年至2012年,两岸贸易额年均增长7.7%。截至2013年7月,大陆累计批准台商投资项目89166个,实际台商投资金额584.7亿美元。到2013年8月,大陆企业赴台投资项目175个,投资额超过10亿美元。大陆继续是台湾省外商投资的最大目的地。中国大陆九省市开放台湾省居民申办个体工商户。
6.密切关注基层民众特别是台湾省农渔民的利益,加强两岸农业交流。两岸农业合作成效显著。大陆购买台湾农产品的制度化、常态化机制不断完善,协助台湾省农渔产品销往大陆的渠道不断拓宽。大陆自启动台南薛家区整体采购鲇鱼以来,越来越受到当地台湾省同胞的欢迎。大陆敞开大门从台湾省进口大米,台湾省农产品在大陆的销售不断扩大。两岸各种形式的农业、农村、农民交流日益活跃。两岸正在积极推动进一步扩大农产品贸易,更加重视农业新品种、新产品的研发和新技术的交流,研究推动双方签署农业合作协议。
两岸还搭建了两岸企业家交流的高端平台。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建立了长效机制,两岸各项经贸交流蓬勃发展。为帮助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中国大陆各部门不断出台帮助台资企业发展的措施,帮扶力度不断加大,部分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取得进展。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两岸交流合作新模式,大陆设立平潭综合实验区,给予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措施,平潭综合实验区及其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扎实推进。
两岸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两岸经济合作发展到一定阶段。国际经济形势和两岸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对两岸经济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岸经济合作机遇与挑战并存。总的来说,机遇大于挑战。一是复杂多变、结构深度调整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形势,日益对任何经济体的综合经济体质提出越来越高的标准,如开放度、监管机制、运行效率、创新活力、抗风险能力、市场容量等。两岸经济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第二,大陆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新一轮深化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全方位升级,对推动两岸经济多层次、宽领域、大范围的深度合作更具包容性和助推力。第三,台湾省的经济优势、特点、发展瓶颈和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对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有着现实而迫切的需求。
毫无疑问,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继续巩固深化、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使两岸投资更加便利均衡、贸易更加自由活跃、市场连接更加紧密规范、生产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安全,是未来两岸经济合作的方向。沿着这个方向和趋势,逐步实现阶段性目标,最终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是可以预见的。
但两岸经济合作也有脆弱的一面,需要引起两岸同胞的高度重视。这需要两岸共同努力,克服困难。但岛内总有一股政治势力不断制造障碍。推动两岸经济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
未来工作的重点
在做好现有各项工作的基础上,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断加强和完善两岸经济关系的制度化、机制化。充实现有的合作方式、形式和机制,取得更多实际成果,为两岸经济进一步融合奠定基础。
二是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目标尽快实现,积极探索和丰富ECFA内涵,促进两岸双向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双方要优化投资环境和相互投资结构,在相互开放、有效监管、协同创新和运营效率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确保两岸资本双向流动的便利性和安全性,采取新举措积极引导资本服务实体经济;深入研究两岸货物贸易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服务贸易的开放领域和监管机制,两岸贸易自由化程度取得新成果;探索海峡西岸经济区、平潭综合实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台湾省自由经济示范区对接发展,努力实现互学互鉴、融合发展。
三是大力推进两岸产业合作。两岸产业合作要有很高的地位和实实在在的内容。准确把握国际产业深度调整下的两岸产业合作方向,在加快两岸新兴产业、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合作方面,争取有一批成功的大项目作为支撑。* * *携手打造中国经济品牌,* * *建立行业和产品标准,创新产业合作发展模式,培育面向世界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在构建和延伸特定产业价值链的过程中,* * *和R&D将融入生产服务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