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的拍摄背景
北京西郊八宝山有一箱溥仪的骨灰。后来,经溥仪遗孀李同意,最后一位皇帝的骨灰被移葬在清西陵。李翰祥记得:1984年6月5日,李翰祥为了早日实现拍摄《火龙》的梦想,亲自找到了北京西直门外的一栋高楼。在一套两室一厅的公寓里,终于见到了溥仪的遗孀李·。想请李支持他开拍电影《火龙》的计划。
在到西直门拜访李之前,意大利想象力电影公司就准备把《我的前半生》搬上银幕,并命名为《末代皇帝》。另一家美国电影公司准备拍摄一部以爱新觉罗·溥仪为主题的彩色历史片《中国的故事》,导演是曾经执导过著名电影《根》的人。在众人争抢溥仪的不利条件下,进入李的房间。出乎意料的是,李对外国电影公司的高额片酬并不感兴趣。她不仅对拍摄《火龙》毫无怀疑,还正式委托导演代理出版、再版、翻译、改编已故爱新觉罗·溥仪和李·女士的全部作品和资料。李的信任和真挚的嘱托感动了感情丰富的香港导演,这也是他从北京回到香港后立即为《火龙》剧本创作并筹集资金的动力。
李翰祥的大陆之行,也去了东北。去了辽宁省锦州市金溪县沙河营大队苏家屯老家。的另一个收获是,他结识了爱新觉罗·溥仪的妃子和东北“富人”李。这次访问使他对后期溥仪有了比其他材料更丰富的感性认识。李翰祥决心在电影《火龙》中把末代皇帝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有个性的历史人物。
李翰祥选择了香港演员梁家辉作为他未来电影《火龙》的主角——溥仪皇帝。李这个角色,她心里早就选好了两个人,一个是《帘听政》里扮演慈禧的,一个是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得主潘虹。然而,对于李翰祥来说,在他的《火龙》中扮演李还是很难决定。此外,剧中还有两个角色:溥仪的婉约和李富贵·秦雨。经过反复思考,李翰祥决定邀请他的两个女儿玛格丽特·李·丁龙和丁兴·李分别扮演他们。李翰祥希望《火龙》能成为继《火烧圆明园》、《帘听政》之后的又一部清宫片。
李翰祥1984年春的“大都市花城”构想,是他在北京昌平县修建圆明园旧址后的一次思想飞跃。因为他拍完《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之后,曾经萌生过“信息引导”的想法。那么,如果李翰祥不再执导电影,他会做什么呢?所以他自然会有这个开发旅游区,建设仿古街的想法。
然而,李翰祥毕竟是一位对艺术真诚的电影导演。虽然北京顺义县打造“都市花城”的梦想因种种因素未能实现,但他的激情电影《火龙》如期在内地开拍了!
《火龙》的剧本改编完成后,导演李翰祥为了能见到峨眉电影制片厂有“悲剧之星”美誉的女演员潘虹,曾经从北京飞到成都。当然,在此之前,李翰祥第一次见到潘虹是在银幕上。正是在北京电影厂的放映室,李翰祥看到了潘虹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两部彩色故事片,一部是周瑜导演的《杜十娘》,一部是孙瑜导演的《人到中年》。李翰祥当然很欣赏潘虹在《人到中年》中饰演的女医生陆文婷,因为在他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已经有报道说潘虹会获得金鸡奖最佳女主角。让李翰祥惊讶的是,潘虹出演了古装电影《杜十娘》。这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老故事。此外,李翰祥在香港的几十年里,看过很多港台制作的故事片,也看过同名话剧。但是,李翰祥看到潘虹的《杜十娘》,却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杜十娘和李甲在大运河上回老家的那一幕,李翰祥认为潘虹的表演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当她听说李佳把她卖给了大盐商孙福,灯就灭了。油灯重新点燃后,巨大的屏幕上只剩下潘虹的大眼睛。李翰祥是多年电影拍摄的导演,他已经记不清自己一生中拍过多少次演员眼睛的特写。但潘虹震惊的眼神中透露出的复杂感情,却是少有的。
李翰祥非常喜欢电影《杜十娘》。他欣赏大运河独特的风景,欣赏女歌手在江船上为杜十娘唱的动人歌曲。潘虹饰演的杜十娘成为一个难得的鲜活的艺术形象,给李翰祥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所以他对潘虹的评价是:“潘虹的表演很有内涵!未来的李也应该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角色,而潘虹似乎是唯一一个能扮演这个角色的人!……"
在闷热的古城成都,李翰祥终于见到了荧屏下获得“百花奖”和“金鸡奖”双奖的“悲剧明星”潘虹。出现在李翰祥面前的潘虹,文静脱俗,没有李翰祥所担心的大明星架子。她穿着一条蓝色牛仔裤和一件白色外套。又瘦又白的脸,一双大眼睛很醒目。潘虹毕竟是潘虹。她和她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她不佩戴金色的首饰,不化妆,更在于她以天生丽质面对世间万物。更重要的是,潘虹很有深度,这正是导演李翰祥在电影《火龙》中所需要的。因为溥仪的遗孀李,应该有着和潘弘相似的深沉性格。因此,李翰祥亲自把他的历史电影《火龙》的文学剧本交给了潘虹。
潘虹拍过很多电影。但她还是以最快的速度仔细阅读了李翰祥的剧本《火龙》。毫无疑问,她是发自内心的喜欢《火龙》和剧中人物李,因为再次见面时,首先从潘虹的会说话的大眼睛那里得到了潘虹会和他合作《火龙》的肯定答复。
“所有和我合作的演员,一开始都难免会有一种心理压力!”李翰祥擅长窥探演员的内心世界。他对潘虹说的话的真正含义是,从香港来内地拍戏的李翰祥,在香港和台北都会继续遵循他的习惯,即演员必须一大早就拿到当天拍摄的最后一个故事板,这是大多数内地演员完全不习惯的。另外,言下之意是,他一旦在李翰祥正式开拍电影,绝对不会像某些导演那样拖、磨、等、靠,有时候一天很难拍一个镜头。李翰祥是个急性子。他讲究的是雷厉风行,高效率。有时候一个工作日他甚至能拍四五十个镜头。这种快节奏的拍摄风格并不适合首次与李翰祥合作的内地演员。这是李翰祥的担忧。他在和新合作者接触的时候,往往喜欢把自己难听的话放在第一位。对于李翰祥来说更是如此,像潘虹这样有影响力的著名演员。
“请李主任放心。”潘红心里确实有隐隐的精神压力,但她不肯承认。那是因为她把李翰祥的建议理解为另一回事。心思坚韧的潘虹自然不怕香港导演快节奏的工作方式。她甚至发自内心地喜欢这种高效的拍摄功能。潘虹所理解的压力,来自于一些电影界人士的传说。早在潘虹认识李翰祥之前,她就听说过李翰祥有一种不怒而威的气势,无论是在港台工作室。因此,有人把李翰祥比作日本大导演黑泽明。还有人说,李翰祥培养了一大批港台著名演员,如甄珍、汪晴、秦汉、王凌、林青霞、戴琳等。同时,他还提拔和培养了一些著名的电影导演,如宋存寿、胡金铨和朱穆。比如李翰祥对宋存寿的关心和支持,在港台都是美谈:宋存寿准备拍电影《黎明》的时候,因为是第一次执导,连电影的故事板都是李翰祥给他写的,鼓励他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开始拍。然而,还有比李翰祥更严厉的人。20世纪60年代,当李翰祥在台湾主持国际联盟时,一名编剧想向李翰祥学习,但李翰祥拒绝了他,因为他不太了解他。而那个男人,却有着顽强的上进心,对于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怕冷漠。第一次,当他把自己写的练习题交给李翰祥时,他心里忐忑不安。没想到,李翰祥只看到了剧本的一半,就把它扔在门外,再也不肯看了。但是,编剧是一个不屈不挠的人。他小心翼翼地捡起李翰祥扔出门外的剧本。我把它带回家,开了几个夜车,从头到尾重写了剧本。当我第二次去李瑟娥韩翔时,李翰祥终于被他的真诚和勤奋精神所感动。他不仅亲自指出他的缺点,而且李翰祥还亲自为他加工和修改。电影拍出来后,编剧出名了。从那时起,他和李翰祥结成了亲密的朋友。虽然这些关于李翰祥早年的故事大多令人深感欣赏,但对于刚刚接触李翰祥的潘虹来说,还是难免有些隐隐的胆怯。但潘虹是一个外柔内刚的优秀演员。他给李翰祥的回答是:“我看了《火龙》的剧本后很感兴趣。我觉得作为一个演员,遇到一个好的剧本,一个好的角色,永远是一件幸福的事。李主任,请你放心,我绝不会因为你的名气而感到心理压力!……"
不久,李翰祥的《火龙》在京开拍。李翰祥再次出现在辉煌的紫禁城。他的电影镜头,再次对准了那些明清遗留下来的华丽珍宝,对准了他的神——龙——溥仪!上一次拍摄清末最狠毒的慈禧太后,这次将根据李女士写的遗作《我的前半生》和《他的后半生》拍摄溥仪的一生!这是李翰祥多年的梦想!末代皇帝,从神到小市民,将成为李翰祥未来电影中独一无二的“火龙”。
1985年春天,当李翰祥的梦想成真,《火龙》完成的时候,国内外和港台的电影期刊纷纷报道《火龙》的成功。其中一家杂志评论说:“对潘虹的李夫人演的溥仪和梁家辉的溥仪演的很满意。他觉得他们的长相和气质都很像,他对他们的长相和表现很有信心。李翰祥说:‘我来自中国,我不敢说我是清史专家,但我会比一个外国人、意大利人或其他国家的人更了解和熟悉我们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我会好好拍《火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