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海企业简介

伊泰集团由伊克昭盟原政府机关22名超编人员于1988成立。为了缓解当时联盟的财政困难,解决人员过多的问题,以5万元的开办费下海了。

2001,鄂尔多斯市政府决定对伊泰集团进行股份制改造。在国家不投入1分钱的前提下,企业向地方财政净上缴现金5.3亿元,国有资产全部退出,员工全部通过持股改变身份。一时间人心涣散,风雨弥漫楼内。危机时刻,在伊泰工作了10年的张东海,通过竞聘上岗,走上了伊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的岗位,并于2004年升任伊泰集团总经理。

张东海上任后,带领伊泰集团全体员工以年轻人特有的精神和创新精神紧跟时代节奏,励精图治,大胆改革,使企业走上了一条与时代和谐发展的道路。总资产从2001的16亿元增长到305亿元,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248位。仅2008年就实现利润50多亿元,向国家上缴税收27亿元,人均上缴税收近70万元。

在鄂尔多斯高原贫瘠的土地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煤炭资源。在这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煤炭储量实际占全国已探明煤炭总储量的15%。10多年前,这里的农村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人们之所以坐在金山上讨饭,是因为这里交通闭塞,没有路,无法将煤炭资源与市场对接。

为了改变当地经济落后的面貌,伊泰集团在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用自有资金修建了公路和铁路,突破了运输的瓶颈,这是一种资源的转化。首先,它修建了57公里长的曹杨高速公路和145公里长的准东铁路。随后,修建了沪准铁路,并参与了铁道部控制的准朔铁路、新宝神铁路、纪萌铁路、孟楠铁路的建设,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当地人民的年人均收入已经接近2万元。

2006年,国家对煤炭行业进行了调整,以确保能源的战略安全。

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已成为政策的主要趋势。伊泰集团反应迅速,投资48亿元整合当地小煤矿。将多年沿用落后采煤方法的煤矿改造为13现代化大型煤矿,建成年产12万吨的蒜子沟煤矿。经过技术改造,所有矿山都引进了国内外最先进的生产设备,采矿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回收率达到75%以上,既节约了资源,又保证了煤炭生产的安全。“宁可少一百万吨煤也不出事,宁可多花一千万也不出事。”宣誓安全生产成为伊泰人。技改后,已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矿井井下监控系统和人员井下定位系统。自2005年以来,已连续生产原煤8300万吨,实现零死亡,安全性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伊泰集团也因此成为国务院13 5000万吨至1亿吨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的骨干企业之一。

资源会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企业百年兴旺靠文化。

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主要创建者,他们的个人价值观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培育。

伊泰集团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相当程度的积极文化元素,但起初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张东海一上任,就首次决定对企业文化进行系统升级,并由此确立了企业文化的主题:“我的伊泰,我的家”。为了让员工真正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伊泰集团实行了“全员持股”,员工每年除了应得的工资外,还有分红。从2006年开始,集团公司设立了伊泰医疗风险基金,普通员工每年只需缴纳100元就可以自愿成为这个基金的成员。如果员工在工作生活期间不幸得了十种疾病,公司最高赔偿1万元。伊泰的做法给员工带来了一种“想主人的事,做主人的事,行使主人的权利,享受主人的乐趣”的氛围。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伊泰的历史使命对文化推广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第二次文化提升是以特定的价值取向强化“家文化”的内涵。形成了以“方圆为家,感恩回报”为主题的目标文化。对于员工来说,感恩文化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团队精神和归属感。对于企业来说,感恩文化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贡献和品牌价值,形成巨大的无形资产,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感恩文化让益泰回报社会成为一种美德和精神。2008年6月5438+10月,中国南方多个省份遭遇50年不遇的极端雨雪灾害。伊泰集团不发财,原煤不涨价。所有员工春节不放假,加班生产原煤。电煤日产量近65438+万吨。一卡车车的原煤满载着伊泰人的温暖祝福,源源不断地运往南方。2008年3月20日,黄河内蒙古杭锦旗都贵特拉基索段决堤,伊泰集团捐赠价值1.28万元救灾物资和1.00万元现金用于灾后重建。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后,伊泰集团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2000万元,全体员工自发向地震灾区捐款654.38+0.35万元。20年来,伊泰集团累计为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捐款2.83亿元。伊泰人的无私奉献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赞扬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同时也赢得了社会对伊泰企业文化的认可。

就在人们享受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成果的时候,问题和隐忧也随之而来。人口膨胀、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日益制约着我们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的发展战略。

作为能源企业,伊泰集团在和谐发展的征途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举世瞩目的一步。2006年5月11日,伊泰集团投资28亿元年产48万吨,首期16万吨煤制油项目开工仪式隆重举行!这标志着中国将充分利用自己的核心技术实现煤制油生产,将从这里正式起航,走向未来。伊泰集团通过控股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煤炭间接液化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拥有者。在这项技术的产业化过程中,伊泰成为了开拓者和探索者。对于富煤贫油的中国来说,煤制油的工业意义可想而知。这不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前景,还将解决国家能源安全问题。

东丈·海带带领着他的团队,自觉肩负起这个国家对伟大工业前景的责任和光荣的历史使命,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一步一步走向目的地。

2009年3月21日,伊泰煤制油项目在国内首次克服了技术集成与放大风险、设计难点以及装备制造业参与部分大型反应器生产的困难,仅用了两年10个月就正式产油。这标志着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生产出第一桶煤基合成油,实现了产业化和产学研的高度结合,将对煤基合成油产业化起到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成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