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内容

科学研究和建设

技术方法优势明显,研究方向明确,科研问题具有典型性或普遍性,技术论证性强,研究内容具体,有长期固定的研究项目,能组成科研团队,完成科研成果,如研究报告、获奖项目、专利、主要文章、主要技术方法和产品等。以基地为基础。具备现场观察研究、技术试验等基础设施条件。

(2)现场施工

对于观测基地,应有一个或多个支持科学研究的观测或数据采集点(站)。基地建设应与科研方向和任务紧密结合。科研基地选址区域位于重要地质构造带、成矿(藏)带和能够解决地学问题的区域,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交通和自然条件相对便利。要突出科研特色,所以总体规划建设要本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逐步提高的原则,使基地持续和谐发展,即要突出重点、注重全局、整体推进。野外观察和实验研究基地的规模可以根据学科发展方向和科研重点来建设,不一定强调规模。根据需要,有的可能是一个观测站,有的可能大到一个集观测、实验、开发、综合研究为一体的实体。场地的建设要根据基地的研究内容多样化,避免千篇一律的“四角翼”式。

基地要有固定的场所和展厅,大的基地可以建展厅。遗址由科研室、展览室、辅助用房、观察实验设备、标本和岩心库、剖面和地质遗迹等组成。小型观察基地可根据其研究内容和任务确定。基地观测点(站)应具备基本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功能。基地展览室是基地的主体部分,利用图片、人物、模型、实物、电影、信息系统等多媒体形式,展示基地内的科研内容、研究成果、地质现象、地质遗迹、矿山古迹等,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可作为科研和科普互动的场所。

1.选址原则

特色原则:基地选择应突出科研特色、学科特色和区域特色,紧密结合科研方向和任务,满足本专业科技发展需要,基地选址条件应符合科研研究方向,支撑学科发展,如选择典型地质构造和构造带、典型地质剖面、典型矿山、能反映重大地质问题或容易获得观测资料的地区等。基地周边要有一定的社会资源支撑条件,充分挖掘基地资源的优势和特色,将科学、自然、历史、文化等一系列内容开发成一些有重点、有目的的科技活动,实现基地的科研、创新、服务、观察、教学、知识等特色。

可持续发展原则:基地建设应坚持着眼长远、统一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近期和中长期建设规划。基地要为科学研究提供稳定的基础数据,通过长期观测,为解决地质活动规律、灾害防治等地质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在建设初期,要充分考虑基地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特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可持续利用为前提,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保护性原则:对于有地质遗迹的矿山和基地,保护性原则更重要。它们是科学研究和观察的重要材料,也是旅游的重要资源。一些基地拥有珍贵的矿产资源、地质现象、地貌景观、自然和人文资源,其中很多都是不可再生的。在建设中,首先要突出保护原则,特别是严格保护采矿和地质遗迹。基地兼顾文化传承作用,科学普及和旅游开发主要依托其珍贵的矿业遗迹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应在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根据矿业遗迹的不同级别和类型,严格界定保护范围,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协调好遗迹保护、科研、开发和利用的关系,加强引导性规划措施,使这些矿业遗迹充分、永久地展示于世,使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2.场地规划

在确定基地选址、类型、范围、规模的基础上,综合协调各方面关系,合理划分基地功能分区,统筹安排基础设施、科研设施、服务设施、展览设施和保护设施。根据基地综合发展的需要,根据区域特点设置不同类型的功能分区。功能分区的目的是对功能特征进行调控,根据基地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建设,实施适当的建设强度和管理制度,有利于展示和突出基地的分区特征,强化基地的整体特色。基地功能分区要主体鲜明、特色鲜明,突出各分区特色,便于管理,控制各分区规模,解决好各分区之间的分隔、过渡和联系。基地设计应尽量保持原有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矿业和地质遗迹资源的相对完整性。

3.路线设计

根据基地内各种地层剖面、地质遗迹、采矿遗迹、主要数据观测点、主要设备布置点、展览室、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的分布特点,将基地内的各类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有机组合和设计,使整个基地形成完整的资源结构体系,并按照科研工作流程设计观测路线。

基地的布局和建设要突出基地主题,观测点必须围绕基地主题,突出基地主题的发展历史,将科学研究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做好基地静态空间布局与动态空间布局的结合,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使之协调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观测点的连续序列布局应根据基地的内在规律进行布置,并采用多种景观营造手法,形成多样统一、特色鲜明的展示系列。

以基地总体规划为基础,根据基地的地理位置和科学内容,按照展示内容最多、不重复、不遗漏、最大限度展示基地科研特色和自然特色的原则,设计观测路线,每条路线应有主要标志和内容说明。

在布局合理、充分利用各种方式、提供丰富的观察内容的前提下,兼顾参观过程的阶段性和空间序列变化的节奏,路线的安排应从“开场-高潮-收尾”逐渐引人入胜。线路的布置要在保证安全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方便,让游客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基地的主要科研内容和研究课题,感受基地的精髓,体会基地的各种效益和功能。

(3)标志和标牌

基地招牌是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地的形象工程。招牌是一种通过文字、图像和图形来传递信息的标志。一般包括标志牌(地图)、告示牌(地图)、电子屏和标记器。其功能包括解释标志、引导标志、提醒标志、服务标志和管理标志。标牌制作要注意:标牌制作要与基地主题相协调,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象完整,就地取材,厉行节约,标牌的尺度和风格组合要协调,尽量采用国际通用的形象标识,文字要中英文对照,规范、美观、准确、友好。

招牌的设计:在招牌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与基地的特点相符合,与基地的环境相协调,突出基地的特色,把握其导向性、告知性、宣传性和装饰性效果,注意规范性和系统性。标识牌应反映特定科研环境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形象特征。设计要有系统的视觉外观,重视形状、色彩、文字、图案的标志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所有参与设计的成员必须统一思想,宏观和细节。除了设计理念的一致性,他们还需要做一个logo手册,包括颜色、字体、形式、大小、材质的制作方案,以保证施工过程的准确性和设计的完整性。

(四)文字展示材料

(1)基地基本概况(名称、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区域地质构造、成矿地质背景、经济社会条件)。

(2)基地科研概况、基地建设的意义、主要科研任务和主要研究内容。(按类型介绍,包括研究历史、科研成果和科技贡献,地质、找矿理论、模式、模型、理论创新、技术方法创新等主要研究成果的介绍,以及发表论文、获奖、专利等情况。、承担国家、部门和地方的研究任务和经费、存在的重要科学问题、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方向等。).

(3)科研基地、场地和基础设施、主要仪器等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方法的原理和特点,技术方法的研发、优化和改进,技术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等。).

(4)科研基地内主要地质现象的概况(包括典型野外现象的现状和保护措施)。

(5)支持基地的科研团队和科技人员概况(科研基地和科研团队负责人、人才培养、基地合作交流、承担项目等概况。).

(6)科普知识。按照通俗易懂、科学严谨的原则,介绍基地的科研过程、研究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成果的应用、地质现象、科研设备、地质遗迹及相关地学知识。

(7)书面表达应信息丰富、图文并茂、简明扼要。

(5)实物标本

实物标本的内容多种多样:可以是基地内遗迹的典型标本,也可以是与相关地质知识相关的实物标本,还可以是其他地质剖面提供的典型标本,以及与地质相关的工具、科研人员的生活用品等人力资源实物标本。

(6)地图

示意图:在基地内,示意图主要展示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科研工作流程。示意图力求简单、清晰、准确,有些工作流程在科研项目中也非常重要,甚至关系到科研的整体质量。

模式图:基地模式图包括地质构造演化模式、矿床成因模式、地下水循环模式、技术方法工作模式等。要求模式图清晰,反映的问题合乎逻辑,图标和图例标准规范。

地质图:地质图是在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上,以图例的方式表示沉积岩、火成岩、地质构造等有关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形成时代的图件,是表示地壳表层岩相、岩性、地层时代、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和矿物分布的图件的总称。地质图应当按照相应的地图编制规范进行编制,轮廓清晰,内涵丰富,做到科学性、专业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剖面图:剖面图是用规定的符号、图案和颜色,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地下一定距离和一定深度范围内标注地质现象的地图。剖面图要求名称、图例、比例尺、方位准确,各单元布局合理,地质、地层界线和颜色清晰。

平面图:这里的平面图是基地布局或规划的平面图,也可以是反映基地整体情况的示意图。包括工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高程点、基地总体布局、地质现象、矿藏等。,要素的大致位置和相互距离应该在地图上有所反映。

(7)视听材料

视频资料是宣传基地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可以做成光盘,分发给观众。成功的光盘制作要有一个好的剧本,剧本要以实际数据为依据,突出基地特色,写得科学通俗,简洁准确。最好请专业人士用专业设备制作光盘,尽量用三维动画的形式处理抽象的科学问题。整个生产过程应由地质专家参与和指导。

㈧建造实验设备

根据承担科技工作的类型和需要,基地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设备和实验仪器。设备仪器建设一般分为:观测系统、采集系统、传输系统、处理系统、显示系统、实验设备(固定设备、移动设备)等。根据不同类型,基地应配备相应的设备和数据应用研究系统,仪器设备应附有使用标志和注意事项。对于技术方法库,至少能满足一个或一组技术论证需求。

实验设备是在基地开展科学研究、获取观测和实验数据的重要手段,可分为固定设备和移动设备。安装实验设备时,有详细的说明。除了设备说明书的要求之外,说明书中给出的安装环境和环境参数应进行防雨和防雷保护。移动设备要放在安全的地方,各种设备要建立使用日志。要有专人对* * * *的设备进行登记和保管。所有仪器设备应放置在安全的地方,并标有明显的标志,如仪器设备的功能和作用、使用说明、安全注意事项等。

(9)数据构建

1.数据库建设

对于科研数据,数据库建设尤为重要。数据库建设要选择好的建设平台,尽量使用通用、成熟的软件,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避免出现多源异构、用户使用困难的现象。野外观测数据从采集、描述、建库、加工、表达、服务全过程尽可能实现数字化,并建立有效的数据库更新和维护机制,保证数据资源的现势性。应配备冗余存储介质和备份系统,有条件时可实现镜像系统实时备份,重要历史数据可实行双备份。

2.数据访问和服务

数据共享是该基地的主要开放内容之一。除了正常的学术交流,提供信息共享是基地的责任。要提高信息共享和社会服务意识,制定相关信息共享办法,建立统一的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有条件的建设数据共享和远程调用系统,同时注意保密和保护。

3.网站建设

基地应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站宣传基地的研究内容、报告和成果,提高信息服务和享受成果的能力。网站制作一般分为策划、前台、后台三个部分。一般由三个不同的专业人员来完成,网站设计一般由团队来完成。

(10)人才建设

基地至少要有一个科研团队在这里进行长期的科研工作。基地应有固定研究人员、访问研究人员和辅助研究人员。如果条件允许,基地可以采取开放课题的做法,吸引更多的科学家从事科研工作。基地还应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和兼职人员,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基地应开展人员培训,一般每年至少两次。

(11)经营管理

基地的运行机制是“产、学、研相结合,开放、竞争、合作”。应制定相应的基地管理措施,包括基地管理措施、项目管理措施、合作研究管理措施、数据共享管理措施、安全管理措施、主要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参观注意事项、应急预案、基地活动日志等。

(12)科学普及建设

1.科普材料

科普材料要以小册子的形式制作,要求简单明了,有插图,即通俗易懂,科学严谨。内容包括: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基地科研概况,主要科学任务,科研成果,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地质背景,地质遗迹,主要设备和技术方法等。例如,在矿山类别中,可以介绍矿山历史、矿床名称、矿种、矿石组合、开采深度、储量、品位、围岩基岩、矿床类型、成矿时代、构造单元、探矿采矿历史过程、该矿主要产品用途等相关地学知识。

2.科普材料的制作要求

科学性:科学性是指科普材料的内容要符合客观实际,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具有逻辑性,即概念、原理、定义、论点描述清楚,实验材料、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可靠。科普材料的制作应体现科学的“简单性原则”,即尽可能简单地解释复杂现象的规律,使公众更接近客观真实,更容易获取地学知识。基地承担了大量学科复杂的科研任务,涉及地质、构造、岩石、矿产、地下水、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灾害等。,不断探索地质演化、成矿模式、地下水循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效应等内在自然规律,特别是基地复杂的观测数据,以更简单、更生动的方式,用科学的语言呈现在大众面前。简单明了的讲解说明了基地的研究过程、成果和复杂地质现象的意义,让大众更加贴近生活,进一步崇尚科学,提高保护地球和资源的意识。

普及:除了正常的科学研究外,基地还应承担科学普及工作,特别是公益性研究单位的研究工作要回馈社会和公众。科普材料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一定要注意通俗性,尽量使用通俗的语言和形象化的比喻。通俗的语言容易达到清晰、简单、易懂的效果。专业术语必须配以普通解释,对深奥的概念或原理要运用简单的原理进行科学研究加以阐述,简明易懂;尽量选择通俗语言、俗语或成语,通俗语言的应用自然会让大众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增进更深层次的理解。

艺术性:在科学性和大众性的前提下,基料要更有艺术性和趣味性。科学讲究的是客观事实,艺术靠的是个人感受。要把枯燥的科学研究变成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采用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增加观赏性,让大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获取知识,提高对科学的认识,了解科学的本质。

可视性:除了制作视听产品,3D可视化除了是科研工作的表现形式,也是科普的有利工具。三维可视化是一种显示、描述和理解地下和地表地质现象特征的工具,广泛应用于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各个领域。三维可视化是描述和理解模型的一种手段,是数据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使用大量的数据,检查数据的连续性,发现并提出有用的规律,为分析、理解和重复数据提供有用的工具,在多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中发挥桥梁作用。三维可视化不仅是一种解释工具,也是一种成就表达工具。三维体可视化解释是对来自地下界面的地震反射率数据体,利用各种透明度参数,在三维空间中直接解释地层的结构、岩性和沉积特征。这种三维扫描跟踪技术可以帮助解释人员快速选择目标,结合精细钻井标定,可以帮助解释人员准确快速地描述各种复杂的地质现象。向公众展示三维可视化时,应遵循通俗易懂的原则,增强其观赏性。

交互性:交互性主要是人的心理共鸣和行为交流的过程,交互行为中的这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特征称为交互性。基地开展科普时,要注重科普的互动性和影响力。随着公众科技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科普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人不再满足于被动的科普。他们希望科普活动主动互动,从静态到动态,从围观到参与。在活动过程中,科学家可以与公众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快速、准确、个性化地获取信息和反馈信息。如果向参观现场演示一个地质现象的发生,可以在一些环节进行问答;部分项目的检测工作可以由公众在专家的指导下完成。互动是一种主动的认知学习方式,也是传播科学知识最理想的方式。也可以通过交流、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互动。

(13)环境建设

1.绿色基地建设

在规划基地时,要注意其环境建设,遵守国家环保法规,结合基地的类型和专业特点,建设一些特色景观。我们应该考虑设施的合理安排和环境友好性。基地应保持实验室设备、设施和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科研需要施工时,尽量不破坏环境,尽量减少损失。底座内的沟、坑、井、洞必须安装盖板,确保使用安全方便。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三废”和噪声不得随意排放,妥善处理“三废”,积极防治噪声。

废弃物处理:基地在科研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废弃物,因此废气、废水、废弃物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避免污染环境。处理主要包括垃圾破碎、焚烧、填埋、分解和吸收。特别是在处理废弃物时,应避免二次污染,确保有毒有害废弃物不对人和环境造成危害。

实验环境保护:基地人员应提高科研和实验环境保护意识,避免实验设备、样品和实验环境的污染,包括噪声、振动、电磁、废气、废水、废弃物、粉尘、垃圾、放射性物质和化学物质,以提高采集数据的可用性和实验数据的真实性。

2.遗产保护

地质遗迹是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过程中,由于地球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而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各种不可再生的地质体。它们是地球历史的“档案”,是地学研究的基础,是自然资源或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类型包括:极具观赏和科研价值的地质景观;具有重要价值的地质剖面和构造特征;具有重要价值的古人类遗址和化石遗迹;具有特殊价值的矿物和岩石及其典型产地;具有特殊意义的水资源;典型地质灾害遗迹等。矿业遗迹是指在矿业开发过程中,经过勘探、开采、选冶、加工而留下的痕迹、遗迹和历史记录,以及与矿业活动有关的实物,是人类矿业活动的历史见证。地质遗迹和矿址具有巨大的观赏和科研价值,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是人类的财富。重要地质遗迹应当按照《地质遗迹保护条例》的规定进行保护,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为本、永续利用的原则,掌握地质遗迹资源的变化规律,为地质遗迹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地质遗迹保护点的建设内容主要取决于保护等级,采取标石标示、工程隔离、整治修复、动态监测等几种方式。

地质剖面:对于地质矿床的基础,地质遗迹主要通过地质剖面来反映,地质剖面是研究地层、岩体、构造和矿床的基础资料,对追溯地质历史和矿床成因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意义。典型矿床的自然属性集中在矿床的地质剖面上,通过各种矿物和岩石组成的地层、证明层序关系的古生物遗迹、地层组成的地质构造遗迹、直接或间接找矿标志等反映矿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保护典型层型剖面(包括亚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典型地质构造剖面和构造特征、具有国际或国内区域地层(构造)对比意义的典型剖面、化石和产地,以及具有区域地层(构造)对比意义的典型剖面、化石和产地、典型矿床地质剖面十分重要。对于地质剖面,首先要确定保护主体,制定保护方案。然后根据相关保护要求,对重要地质剖面进行围栏、标志物、防洪沟、地质剖面标志物、生态修复等建设,使之成为科普和科研的重要基地。

采矿场地:对于采矿基地,应将采矿场地的保护放在首位,基地建设应将采矿场地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恢复和保护自然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采矿遗迹分为稀有、重要和一般三个等级,并根据分类和有关要求进行保护。稀有级:具有全球或区域典型意义的矿产地质遗迹,能为世界矿业发展史提供重要佐证的矿业遗迹,代表当时国际先进科技水平的矿业遗迹;重要级:具有典型区域意义的矿产地质遗迹,能够为国家矿业发展史提供重要证据的矿业遗迹,代表当时国家先进科技水平的矿业遗迹;一般级:具有典型区域意义的矿产地质遗迹,能为区域矿业发展史提供重要证据的矿业遗迹,代表当时区域先进科技水平的矿业遗迹。

采矿设备:对于采矿基地,可能包括与采矿开发有关的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废弃采矿设备,包括勘探、探矿、采矿、选矿、运输、冶炼、加工、配套设施、文化活动及其他设备和设施。这类设备的保护要保持或恢复原貌,修旧如旧,尽量保持原貌,并显示当时的社会和科学发展水平。对于一些过时的设备,我们可以稍微整理一下,给人们展示一下设备的构造,让人们学习更多的知识。还可以巧妙地利用一些不完整的废旧设备,将不同的部分巧妙地组合成一系列的艺术品,提高艺术欣赏价值。

(14)安全施工

1.消防安全

基地消防安全建设可参照中国人民和公众的安全行业标准《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项能力建设标准》建设,完善以实施“六个现代化”为核心内容的“四项能力”建设和消防安全标准。即提高排查消除火灾隐患、扑灭初期火灾、组织疏散逃生、消防宣传教育的能力;实行消防组织体系规范化、标准悬挂统一化、设施设备标识化、重点部位警示化、培训演练常态化、检查检验常态化。要根据基地实际情况,实现必要的建设内容,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制定完善事故应急处置操作规程,规范基地自身消防安全管理行为,建立消防安全自查、火灾隐患自除、消防责任自负的自我管理和约束机制,全面提升自身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2.有害和危险物品安全

对于可能贮存具有易燃、易爆、有毒、致病、腐蚀、放射性等性质的固体、液体、气体或化学物品的某些类型的基地,应参照国务院颁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对于有毒有害物质,应严格履行储存和使用程序。危险化学品的储存要科学,储存在通风、低温、阴凉、干燥的房子里。储存场所应有相应的防火、防爆、防静电、隔离、监控和报警等设施。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具有冲突性质的危险化学品决不能堆放在一起。接触危险化学品、有毒和致病微生物的仪器、设备和用具必须有明显的标记,并在使用后及时清洗,特别是在维修或移至其他地方之前。

3.劳动保护和安全

基地劳动保护的目的是为科研人员、工作人员和参观人员创造安全、卫生、舒适的工作和学习条件,消除和预防科技活动中可能发生的伤害和中毒。我们要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安全意识,强化安全制度,努力改善劳动条件。对于钻井、物探、仪器设备操作等一些专有设备,以及含有工程设施的基地,要做好安全防护。同时,涉及有毒有害化学危险品的实验,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认真进行,做好安全防护,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操作规程,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必要时要有专人监护。

4.专有设备安全

这是指基地专有的大型仪器、精密仪器和稀有仪器的技术安全。用户首先要了解仪器的操作说明,熟悉操作程序,工作人员要树立高度的安全责任感。干净、整洁、有序的环境是保证仪器精度、维持设备使用寿命的前提条件。大型精密仪器应逐一建立技术档案,有使用和维护记录,定期检查和校准仪器的性能指标,对精度和性能降低的仪器及时修复,确保科研和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5.应急演习

基地应根据应急计划组织应急演习。通过演练,明确各部门、各岗位人员应急管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职责,检验各项制度的执行程度,提高果断、快速应对火灾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安全意识,评估基地的应急准备状态和应急处理能力,发现和修改应急预案和执行程序中的缺陷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