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光谷形成的因素

1影响“武汉·中国光谷”快速发展的因素

1.1外部环境

1.1.1制度环境

自湖北省提出建设“武汉·中国光谷”战略以来,“光谷”开发区基本上是在传统的制度环境下运行的。上世纪90年代,东湖开发区虽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纵向比较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全国53个国家级开发区中的地位却在下降,从90年代初的第三位下降到1999年的第十位。制度创新滞后,与先进开发区的制度差距越来越大,应该说是主要原因之一。不在东湖开发区建立良好的国际化制度环境,武汉光谷的建设将难以实现预期目标。

1.1.2基础设施系统

基础设施体系包括生产、生活教育等各种设施。这也是高科技企业发展最基本的条件。

“武汉中国光谷”地处中国内陆城市,与“广州光谷”等沿海光电高科技园区相比有一定劣势。在倡导将“武汉·中国光谷”建设成为布局合理、人文浓郁、产业先进、环境优美、经济活跃的科技新城时,更应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外部环境先行发展的条件下,可以为武汉·中国光谷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辅助动力。同时,各种优惠政策有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1.1.3金融环境

“武汉·中国光谷”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光谷的建设目标是形成千亿经济规模,但需要大量投资。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高回报,传统商业银行不可能大规模投入资本。从资本市场融资困难重重,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关系到武汉光谷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与上海、广州、深圳相比,武汉在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资本的对接、资金的充足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如何做好资本运作,促进光电子信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是摆在武汉光谷面前的重要课题。

1.2内部环境

1.2.1自有产品技术

光谷的提出是基于技术上的考虑。武汉邮电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光电子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丰富的光电技术资源是建设光谷的技术支撑。但是,技术和工业化是不同的。我们知道,硅谷的形成得益于它邻近的斯坦福大学,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的科研水平并不比斯坦福大学差。但是为什么没有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旁边形成一个成功的类似硅谷的科技园呢?技术当然重要,没有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技术的作用会大打折扣。由于市场经济、企业观念和体制的情况,我们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即技术的产业化、市场化、商品化和规模化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这种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机制,是武汉中国光谷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1.2.2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发展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动力,技术创新产生的知识资源是企业竞争的核心资源。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提高光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初步建立了以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为主导的发展型技术创新体系。构建高效的产业创新基础平台,建立完善的“光谷”产业创新体系,有助于实现体系内各主要要素的有机联动,获得及时的政策保障和相应的服务环境。一个高效的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平台,可以使“光谷”内的各个行为体在充分享受资源的前提下,既合作又竞争,达到共赢的效果,从而提高整个“光谷”的运行效率。

1.2.3管理级别

经济学家罗斯托将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创新称为经济起飞的三大条件之一,高科技园区的管理体制一般应与国际惯例接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进行创新。园区的管理不同于政府部门和业务部门的管理。管委会作为园区的管理职能部门,主要做好协调、服务和指导工作。同时,要注意精简机构,简化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所有的机构设置和程序都要从实际需要出发。比如每个“光谷”的管理机构都是当地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虽然其职权由地方政府授权,但这种授权往往是粗略的,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导致任何人都无法说出管委会的范围,也难以判断开发区管委会是否越权或失职,更难以绝对保证其管理行为符合市场规律。

2对策和建议

2.1外部环境对策

2.1.1制度环境

制度创新趋势: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区域性资本市场率先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在制度建设,光谷将成为制度创新的基地。一是形成政、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机制。在光谷建设中,将运用市场手段,从根本上解决技术与经济、市场脱节的问题,克服体制障碍,有机整合分散在高校、科研院所、国防、企业等不同系统、不同部门的资源。,从而形成建设“武汉·中国光谷”的强大合力。二是形成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效政策支持体系。一些现有政策将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发挥,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将进一步提高,一些有利于光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的特殊政策将加快出台。

2.1.2基础设施体系

“武汉·中国光谷”按照高新园区“三年转型”的要求,加大开发区“路、网、园、景”建设力度,继续启动以“十路两厂一广场一园”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创新,充分利用东湖、南湖、汤逊湖滨水绿地绿化“光谷”。

但作为高科技园区,必须重视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提高园区的承载能力。一方面,加快园区外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高速公路和信息高速公路;另一方面,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园区道路、给排水、污水排放、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同时突出产业集聚,保障工业用地,支持工业企业必要的居住、商业、教育、文化、医疗设施建设,重视发展现代物流,使之发展成为比较完善的高科技园区。

2.1.3金融环境

首先,政府要在企业融资中扮演好“家长”的角色。在市场化条件下,应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关键是政府到位但不能越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投资者,必然会抑制其他投资者的积极性。而且,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条件下,政府投资无法满足巨大的资金需求。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对高新技术的投资只能是引导,而不能作为投资主体。政府虽然不能充当投资主体,但必须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搭台”。

其次,加大银行的贷款力度和政府的优惠政策安排。在国家计委、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等部委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光谷基地”的前提下,密切银企合作,组织协调商业银行支持“武汉·中国光谷”建设。重新安排武汉市辖区内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武汉·中国光谷”注册的光电子信息企业,免征部分或全部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印花税、房产税和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

同时,在资金引进上,要坚持“社会各界风险投资广泛参与”的原则。关键是拓宽资金来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努力使民间资本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资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政府、光谷开发区和风险投资家的合作下,成立了“武汉·中国光谷”风险投资公司,按照风险投资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运作,将风险投资作为“光谷”未来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

2.2内部环境对策

2.2.1自有产品技术

传统产业要以高科技带动,“光谷”的生命力在于将现代光电技术与制造业、机械、冶金等传统产业相结合。一方面要积极跟进国际光电子技术,同时积极引导传统产业进入光电子产业或积极利用光电子技术,带动“光谷”完成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技术合作。积极鼓励和引导基地内企业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企业开展广泛的技术合作和资源整合,促进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之间跨行业、跨地区、跨国家的联盟、合作与交流,通过引进创新、模仿创新等方式充分吸收国内外优秀科技成果,提高基地创新效率和速度。

2.2.2技术创新

首先,培育技术创新主体,形成多种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比如,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R&D机构和博士后流动站,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担任企业首席科学家;以重大产业化项目为纽带,企业直接资助高校科研院所研发项目;类似的企业和大专院校联合起来成立工程技术中心。

其次,引导大学进入技术创新的前沿。通过创办企业和与企业的合作,不仅R&D得到了持续的资助,而且技术得到了持续的转化,成为一大批中小企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据初步统计,光谷基地中小企业的领先技术产品,有近70%是在大型院所和高校的转移或合作开发过程中获得的。

2.2.3管理水平

高科技园区的内部管理主要在于依法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构。政府应主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立法规定其国有资产所有者或代理人和社会经济管理者的不同职能。可以考虑把开发区变成一级行政区,剥离中介服务等企业职能,政企分开。建立光电行业协会和多方股份公司,提供中介服务。这既保证了政府对光电产业的宏观调控,又充分发挥了“光谷”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从而准确把握“光谷”建设中的市场机遇,也便于企业家之间交流,形成学习网络。同时,推进企业和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创新。通过典型示范,鼓励和推动一大批企业实行产权和分配制度改革,实行股票期权,让管理和知识参与分配;使企业的责权利更加明确,管理更加科学,成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解决了科研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入了光谷基地建设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