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新事迹简介

赵立新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农业生物质能及环保技术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和省级重大项目21项,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资源高效利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获得省级以上奖励7项,其中2013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04篇,为提高农业综合能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减少农村污染、建设生态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

赵立新大学一毕业就进入农业部规划设计院从事农村能源环保工作,从事沼气工作长达六年。当时中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1994年,她服从组织安排,毅然告别刚满1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前往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学习能源工程,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能源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后,她始终关注着祖国的农村能源和环境保护,始终坚持着科技报国的理想。2001,她拒绝了意大利同行的盛情和高薪,毅然回国。此后,她一直奔走在祖国的农村,为中国农业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有2亿多吨农作物秸秆被废弃焚烧,26亿吨畜禽粪便和90亿吨生活污水需要处理。秸秆焚烧、飞机停飞、禽畜粪便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非点源污染等造成的空气污染屡见不鲜。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突出,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赵立新忧国忧民。他带领团队牵头开展了全国秸秆资源调查评价和秸秆成型燃烧技术研究,提出了《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范》,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探明了我国秸秆资源的总量、分布和利用现状。秸秆成型和燃烧机理的揭示为关键技术的研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发的秸秆成型设备和全负压成型生产工艺,解决了制约秸秆成型技术产业化的瓶颈;主动清渣结构、多级空气燃烧等首创技术和设备,攻克了秸秆成型燃料易结渣的国际难题。在农业固体有机物厌氧消化新工艺中,提出了高效厌氧相分离调控转化技术,解决了传统厌氧工艺中沼液消化的世界性难题。开发的秸秆自动进出料系统、固液两相分离厌氧消化装置等系列设备,全面提升了我国农业废弃物生物质厌氧消化领域的装备技术水平。她的研究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极具推广价值的方法、技术和产品,多项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将原本废弃的秸秆资源和畜禽粪便变成了商品,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近年来,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为农民提供了654.38+56.38万吨秸秆成型燃料、6.69亿立方米沼气和262万吨有机肥,改变了村容村貌、农民生活条件和卫生质量,还减少了20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和654.38+58万吨烟尘。项目区基本杜绝了秸秆的随意倾倒和禽畜粪便的随意排放,从而减少了农业。同时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节约资金2.5亿元。

赵立新始终关注“三农”,坚持科研为农业发展服务,满足农民需求。十几年来,她带领自己的优秀团队常年奔波在偏远落后的农村,把秸秆粪当成宝贵的资源,把田间地头当成实验室,把猪圈当成工作台,把农民当成朋友,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帮助农村改善脏、乱、差的生活环境,帮助农民清洁高效利用。作为农业系统的无党派人士和全国人大代表,赵立新始终不忘广大农民赋予的神圣使命,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不仅呼吁推动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热点问题,还积极反映广大农民和农业科研人员的心声。6年来,她提出了数十条关于尽快启动扶贫立法、建立专项财政补贴解决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的议案和建议,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为了解决农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进而实现中国人民的美丽中国梦,赵立新在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这一艰巨领域奋斗了20年,不计名利,夜以继日,成为国内外科技界的楷模。外表柔弱温柔,工作却很努力。为了一项技术创新,一份实验数据,一份研究报告,她经常带领团队通宵加班。多年的劳累让她患上了缺铁性贫血、阑尾炎、腰椎炎症等疾病。她在出差途中几次突然晕倒,但她从未放慢工作,好好休息,因为中国亿万农民的美丽乡村小康生活梦想还有待实现。因为工作出色,业绩突出,2004年被授予“全国农村能源建设先进个人”,2006年被授予“巾帼建功模范”,2007年被授予“优秀女科学家”,2008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2012年被授予“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敬业合作的科技人员。她带领的团队多次被评为单位先进集体,还被评为“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创新团队”,为我国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作为“重中之重”的发展战略。赵立新和她的团队承担了更重的责任和更多的任务。国家的战略需求,农民的殷切期望,新的科研目标,正引领着他们踏上新的征程。